資料來源:http://times-bignews.com/content.php?t=38111
不斷抱怨碎碎念 恐為老年焦慮性疾患
發佈時間:2016年5月20日 17:23
【今日大話新聞/生活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如果家中的長者常常不停地抱怨或擔心健康問題,也有可能是焦慮症在作祟,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提醒民眾,除了關心家中長者的身體健康外,也不要忽略了他們的心理健康,才能讓長者樂齡又樂活。
桃園有一位陳姓老太太,過去並沒有明顯的精神疾病,只是因為進行身體檢查發現可能有痔瘡,就開始進入嚴重的焦慮狀態,非常害怕自己罹患大腸癌,覺得 是醫師安慰她不敢說出實情,雖然後續的檢查證實痔瘡的診斷,醫師也一再的保證,陳老太太仍然非常擔心,加上媒體常報導大腸癌的相關訊息,更令她害怕,這讓 陪著她四處求醫的子女感到十分疲累與困擾,直到桃園療養院接受詹宏裕醫師的門診,才知道是引發了焦慮症,經過治療之後,現在陳老太太和家人已經漸漸恢復平 靜的生活。
桃園療養院詹宏裕主任指出,大部分老年焦慮性疾患都是從成年期開始出現,隨著年齡增加而延續到晚年。但也有部分是到老年的時候,因為身體疾病的產 生、頭腦功能的變化、職場角色的轉變、家庭生活的變動、人際網絡的改變以及面對死亡的來臨等問題未能獲得妥善調適所誘發的,而且不同社會文化會有不同的反 應方式,因此必須從生理、心理與社會文化等層面來探討原因,在治療上也要全面考量,除了要特別小心長者對於藥物副作用的反應以及與其他藥物的交互作用外, 也常常需要配合心理治療,並鼓勵其積極的自我調整,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詹宏裕表示,若家中長輩經常有情緒變化或出現莫名的擔心、壓力,一定要試著了解原因,減少責備,用「了解他、包容他、接納他」的態度找出正確的陪伴 方式,例如:多陪他聊天,協助他克服及面對生活難題,降低不安全感,轉移孤獨的話題,增加與孫子輩相處的機會,鼓勵他們走出戶外,多與人群接觸,若身體許 可,多參加社團,建立多元的人際關係網絡,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圈,感受三五成群相互關懷的生活樂趣…等,如果能累積正向的生活經驗,會較容易忘記不愉快的 記憶。家中長者若能找回自己的生活方式,跳脫以往生活及思考框架,「健康樂活」自然會伴隨而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