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8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新聞幕後/為長者換屋 不是叫他們搬就好

資料來源:https://sdgs.udn.com/sdgs/story/123567/7256709

新聞幕後/為長者換屋 不是叫他們搬就好
2023-06-25 05:04:16聯合報 / 記者許政榆

步入高齡生活,長輩時常因各類病痛有就醫需求,不過台灣老舊公寓多,諸多住在二樓以上的長輩下不來,「囚居」在都市之中,光是外出想散步都是難事,更何況是維持正常社交、就醫。

面對居住問題,政府推出包租代管、高齡換屋、青銀換居等利多政策,希望能改善長者需求,但看在長輩眼中卻無感,這也使得政策推行後,看似可以達到「萬人響應」的理想目標,最終卻是無人到場。

政府推動政策的思維,僅能滿足硬體層面,鼓吹長輩搬到適合居住的空間,也具備有電梯的環境,但從未換位思考,長輩卡住不換居的原因,從心理焦慮、居住焦慮、再到經濟焦慮,各種心理議題才是長輩內心的痛點。

2023年6月20日 星期二

新聞選輯:備妥三大帳戶 好退休

資料來源:https://ctee.com.tw/news/insurance/885649.html

備妥三大帳戶 好退休
工商時報 巫其倫 2023.06.18

如何好好退休,已是許多民眾關注議題。全球人壽壹薏通訊處區經理陳耀凌建議,銀髮族可及早備妥退休、醫療、長照三大保險帳戶,才能在突如其來的疾病或意外來臨時,真正運用保險來補足缺口,發揮分散人生風險的功用,完備人生下半場保障。

根據內政部統計,前年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86歲,其中男性77.67歲、女性84.25歲,而勞動部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顯示,勞工規劃退休年齡平均為61.3歲,且規劃退休後的生活費用來源,以「勞保老年給付及勞工退休金」及「儲蓄」居多,意味著退休後還有近20年存活時間,規劃退休資金需求成為一大課題。

退休需求不僅涵蓋生活所需的現金流,也包括隨著長壽、長照風險而增加的醫療、長照風險相關保障。陳耀凌表示,可透過不同保險商品建立退休、醫療、長照帳戶,以轉嫁退休後可能面臨的風險。

第一是「退休帳戶」,目前勞保、勞退是多數勞工重要的退休金來源,但可能被通膨

新聞選輯:善用科技 打造高齡友善空間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1162/7242608

善用科技 打造高齡友善空間
00:002023/06/18 00:07:43
經濟日報 李高銘

因應我國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人口老化衝擊與環境整備需求,國科會3月召開「高齡科技產業策略會議」,聚焦國家科技發展與產業推動的執行策略。會議以打造社會與科技共榮的生態環境、普惠科技帶動高齡經濟、數位賦能提升社會參與及科技應用完善高齡照顧與福祉等議題,宣示政府將投入預算推動「高齡科技」的相關行動方案,以數位科技的應用推動台灣高齡科技產業的發展。

高齡化社會(定義五個人就有一個超過65歲)面臨的議題,從銀髮高齡者醫療保健到日常生活、智能家居、交通運輸、休閒活動、購物消費、心理及社會互動等議題眾多,但其中有超過八成並非失能,而是健康、亞健康狀況。而這些政策切入點卻是以建置整合照護平台相關科技與產品,藉由科技協助來彌補勞動力短缺的醫療照護、生活支持與照顧協助,立意良善,但卻忽略更大多數銀髮高齡者的實際需求。

2023年6月16日 星期五

新聞選輯:勞保年金請領將上調至64歲!哪些注意事項?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3606

勞保年金請領將上調至64歲!哪些注意事項?
文 / 黃健誠
2023-06-15

在高齡化、少子化的趨勢下,過去年滿60歲為勞保老年給付法定請領年齡,但是,自2018年起,每兩年就向後延一歲,現在到底幾歲才可以請領?請領時又有哪些注意事項?

國人平均壽命逐年增加,根據去年內政部最新公布的「109年簡易生命表」,國人平均壽命為81.3歲。其中,男性78.1歲、女性84.7歲,皆創歷年新高。

長壽風險也讓年金制度拉警報。勞動部曾指出,勞保潛藏債務增加的原因為勞工年齡不斷增加、投保平均薪資提高等因素,導致領取老年給付人數,及領取數額快速增加,在在都造成勞保老年年金給付負擔增大。

在減緩勞保破產壓力,以及提高勞動參與率的考量下,因此自2018年起,將法定請領年齡每兩年上調一歲。

現行勞保老年給付的法定請領年齡為63歲,但從明(2024)年開始,再次上調至64歲。也就是說,明年欲請領勞保老年給付的民眾,必須年滿64歲才得以請領;而2026年時,則會上調至65歲。

新聞選輯:要不要住院、插管?緩和醫療有利於失智照護

資料來源: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4899

要不要住院、插管?緩和醫療有利於失智照護
2023/06/15 · 作者 / 梁珪瑜 · 出處 / Web only

春日陽光透過窗花照亮了團體室,為隨著疫情趨緩而再度啟動的失智家屬支持團體帶來了温暖的開始。這次參加團體的照顧者們(以下皆為化名),有的是配偶、子女,有的是孫子或孫女,不約而同提到照顧重度失智患者的憂心和困境。

曉貞:「先生被診斷失智症大概有8年了,除了記憶力愈來愈差,行動能力也不斷退步。前陣子發燒住院,醫生說是因為常常嗆到,造成吸入性肺炎,建議插鼻胃管。我很猶豫,不知道要不要答應。如果插了鼻胃管,是不是就得一直插下去?」

志銘:「對!對!上個月我奶奶連續2天吃不下飯,變得很虛弱,送到急診發現感染新冠肺炎,轉到加護病房時,醫生說要插管,我也不知如何是好,會不會一輩子都脫離不了呼吸器?」

梅玲:「我想分享一下我照顧媽媽的經驗。媽媽已經93歲,去年因為尿不出來裝了導尿管,之後每個月由居家醫療團隊來家裡協助更換導尿管。可是這幾週媽媽的尿液常變得混濁,有時候還帶血色,檢查發現是細菌感染。妹妹很擔心,想讓媽媽住院治療。我們和居家醫療的醫師、護理師討論後,決定不大費周章送媽媽去住院,而是繼續待在家裡接受藥物治療。一、兩個星期後媽媽的狀況好轉,我們很慶幸沒有選擇住院,媽媽也少受一些折磨。」

2023年6月15日 星期四

新聞選輯:老後保險怎麼買才有保障?從4面向思考

資料來源:https://ctee.com.tw/news/insurance/879932.html

老後保險怎麼買才有保障?從4面向思考
工商時報 數位編輯 2023.06.09

最近看了一部高分催淚韓劇《我親愛的朋友們》,劇情講述吶喊著:「人生還沒有結束,我們還活著」的黃昏青春的一族們依舊活力四射,正當走向人生盡頭卻發生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故事。記得其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一位奶奶在丈夫去世後獨自一人生活,心心念念擔心著自己有老年癡呆症,會給子女帶來麻煩;然而不幸地是,她最終仍是罹患了老年癡呆症,三個兒子中僅有小兒子經常來陪伴照看,其他兩個兒子則是不聞不問……。

猶記得小兒子回到家裡幫忙做完家事後,直接躺在地板上休息,此時奶奶也躺在一旁並心有所想的看著他……;雖然這只是一個很短暫的片段,搭配上當時照射進來的陽光,整個畫面讓人有一種莫名的感傷,不覺心頭一酸,直到現在,這個畫面也一直留存在記憶中。

劇中的奶奶看起來年近七旬高齡,在當前的人口定義下,年滿65 歲即被視為高齡者;有關老年,每個人都會變老,其實你我應該在意的,除了豁達接受「自己變老」這檔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讓自己的第二人生過得好!提醒你:退休保障規劃要趁早,已是儼然趨勢,千萬別再認為退休是40、50歲以後才需要思考的人生計畫,那麼你可能已經錯過了大好的存糧時光。

圖書選輯:70歲如何拒絕斷崖式衰老?對任何事都別萌生「退休」念頭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3396

70歲如何拒絕斷崖式衰老?對任何事都別萌生「退休」念頭
邁進80歲「幸齡者」的具體生活提案。
文 / 遠見好讀
2023-06-08

為了盡量延遲需要別人照護的時刻到來,以及過了80歲後也能保有健康活力,在最後的活躍期,也就是70幾歲這個階段的生活方式至關緊要。(本文節錄自《幸齡人生70開始》一書,作者:和田秀樹,以下為摘文。)

雖然現在提倡延後退休、退休後重返職場,有鑑於勞動環境不斷改善,即使年屆高齡依然也能安心工作,但仍舊有許多人到了70歲就會陸續離開長久以來工作的職場。

一旦退休後就停止所有活動的人,就是過了70歲會迅速老化的典型範例。有些人可能是因為辛苦了大半輩子,一心一意期待退休後要在家裡無所事事躺平度日,每天都在倒數等待退休那一天的到來。

不過,若是70歲前的人生都在專心工作,離職前卻沒有想好退休後要過著怎麼樣的生活,一旦退休就很有可能會迅速老化。

繼續閱讀: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3396

2023年6月14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老後行動力是關鍵 專家推薦「這些運動」

資料來源: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8278

老後行動力是關鍵 專家推薦「這些運動」
2023-06-13
.整理 / 葉懿德
.責任編輯 / 高儷綾
.出處 / 商周出版
.圖片來源 / Unsplash
在70歲的生活中還有一大重點,那就是維持運動能力。由於在70幾歲時,大多數人都還算可以自由活動身體,所以請大家千萬不要錯過這個絕佳時機。在這個階段有沒有刻意活動身體,對於到了80歲後是否能長久維持運動能力,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70歲後要刻意運動 循序漸進、避免受傷

在先前的章節中也提到了很多次,一旦過了70歲,一定會面臨到行動意願下滑的問題。到了這個年紀,會覺得要有所行動很麻煩,活動身體的機會也會自然而然變少。正因為如此,刻意要求自己運動非常重要。

2023年6月13日 星期二

50歲後適合什麼樣的公共廁所?比免治馬桶更重要的高齡色彩心理學


資料來源:https://www.cw.com.tw/aging/article/5125923

50歲後適合什麼樣的公共廁所?比免治馬桶更重要的高齡色彩心理學

謝偉士
銀天下
發布時間:2023-06-12

「公共廁所」在城市裏的完備程度,是不是決定了高齡長輩踏出家門的意願?除了公園裡的廁所之外,購物商場、車站、行政中心、圖書館等等,都屬於民眾可以使用的公廁範圍;只要公廁完善,就能安心出行。當國民平均年齡越來越高、國際訪客越來越多,符合高齡身心需要、符合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的公廁更是國民活力的關鍵。完善的公廁分佈讓長輩出行無礙,也提供外出的父母,有地方處理孩子尿布決堤的「驚天之作」!
免治馬桶討論代表文明提升,但提升功能還不等於高齡友善

不管有多少公廁安裝了「免治馬桶」,能討論免治馬桶這個議題,已經代表國人文明的提升。當政策開始關心民眾的不方便、心裡受窘難堪的情緒,也意味著公廁使用者已經提升到了一個能維護好設備的生活水準。40年前溫水清洗的系統化馬桶走進普及市場,定義了「免治馬桶新紀元」,隨即而來能自動噴灑香氣的馬桶,甚至會播放音樂的馬桶,成為更高階的奢侈產品。如今智慧型馬桶早已充斥市面,自動沖水、泡沫洗淨、防污塗膜、低水量低噪音、抗菌、除臭、無線遙控等,功能遠超過當年的「免治馬桶」。

新聞選輯:健康網》老化機能退化好挫折? 醫:知老懂老才能老得好!


資料來源: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330427

健康網》老化機能退化好挫折? 醫:知老懂老才能老得好!
2023/06/11 17:51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年齡大了,身體機能老化對心理上不免產生挫折感。對此,臺北榮總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佳芬表示,生理老化為人們帶來許多生活上的不便,但必須了解老化是一個必然的漸進式過程,做到服老、樂齡、忘老,才能做到聰明老化。

蔡佳芬舉例,戴假牙、戴助聽器、老花健忘、味覺遲鈍、吞嚥困難、失眠頻尿、關節老化跌倒等,生理的老化不免帶來挫折感。但老化是一個漸進式過程,首先要「認識老化」、接受老化、找到適合自己年齡的生活方式,才能活得健康愉快。要做到聰明老化,蔡佳芬提供3招:

政府資源:高齡者與輕度認知障礙者友善生活場域之尋路設計要點


資料來源:https://www.abri.gov.tw/News_Content_Table.aspx?n=807&s=277500

高齡者與輕度認知障礙者友善生活場域之尋路設計要點

計畫主持人 白明奇
執行行程 111 年 03 月 至 111 年 12 月
關鍵詞 失智症、高齡者、輕度認知障礙、建築學、環境圖像設計

中文摘要:

一、研究源起
高齡者有很高的比例其認知功能逐漸衰退,有相當的比例會在幾年之內經由MCI來到失智(dementia)的地步。尚未就醫的MCI者,仍然可以自由行走於社區。但是從偶發的認路障礙到發生率逐漸頻繁的迷路,常常造成無法預期的意外。空間認知障礙經常出現於早期失智者,導致走失迷路、生活不便、甚至意外傷亡的後果,已成為現今高齡照護環境安全的缺口。高齡者中有認路障礙傾向的比例不低,尤其是前述MCI者早已自覺空間定向感不如從前,即使在熟悉環境時有困惑,但礙於自尊難以啟齒,直到迷路事件發生被他人帶回、或求救警察,方才延醫確診,解決社會安全問題,刻不容緩。
對尚未到達失智程度、且具有身體移動能力的人而言,小範圍的社區行走是必須的。透過通用的環境圖像標誌設計,可以製作個人專屬的路徑口訣 (person-specific verbal cues),導引道路使用者走在回家的路;同時也有可能外出、完成幾件重要的日常活動。
綜觀歷史,橫看世界,路標的設計與標示向來是重要議題,路標混亂容易導致認知正常的人喪失方向。善加使用路標或標示,可幫忙高齡或MCI者在社區安全移行。

新聞選輯:照護這件事,讓大家一起來:日本「社區型照護服務」的夢想 - 獨立評論


照護這件事,讓大家一起來:日本「社區型照護服務」的夢想 - 獨立評論
獨立評論 - 天下雜誌

作者 Megumi H.T.
2023-06-12 00:00:00

台灣對2025年將面臨的超高齡社會憂心忡忡,但鄰國的日本早在2007年就已經進入超高齡社會,2023年的高齡化率更成長到29%,預期在2025年超過30%。面對這難以想像的數字,日本提出什麼解決方案了嗎?

日本在1970年進入高齡化社會後,推行一連串老人保健、介護保險等制度,想用政府的力量扭轉高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然而事與願違,少子高齡化依然持續進行,加上隨著時代變遷,高齡者的樣貌也與當初的預想大不相同,以社會福利的角度提供照護,不再適用於這群生活在戰後安定社會中的高齡者。

因此,2006年,日本推出「社區型照護服務」,在醫療與照護力量之外,更期許藉由社區既有的生活資源,滿足長輩的歸屬感、自尊、自我實現等高層次需求,協助居民在地老化。

2023年6月9日 星期五

圖書選輯:照護抗拒洗澡的失智爺爺,老年醫學專家:先把他當「正常人」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3390

照護抗拒洗澡的失智爺爺,老年醫學專家:先把他當「正常人」
文 / 遠見好讀
2023-06-08

在照護失智症患者的過程中,最讓照顧者棘手的問題之一,當屬如何克服患者強烈抗拒洗澡這件事情。曾有家屬告訴我:「乃菁醫師,每當我幫爸爸洗澡,他就會打我,但我怎麼忍心讓他一直骯髒下去?更糟糕的是我的兄弟姊妹都不知道這過程的辛苦,直到後來我終於忍不住把過程錄影下來,讓大家看見我一邊哭一邊幫爸爸洗澡的樣子,他們才終於知道幫失智患者洗澡這件事原來這麼難!」(本文節錄自《失智照護》一書,作者:陳乃菁,以下為摘文。)

洗澡,難道不能是美好的互動經驗嗎?

我明白照顧者的辛苦,所以自推動失智照護的教育開始,我總不厭其煩地告訴大家:

請先設想一下,有一天當我們老了,失智症影響了認知功能導致我們無法正確思考,讓我們開始遺忘了洗澡的步驟,也認不出洗澡的用具,於是開始有人來幫我們洗澡,但來幫忙的人穿著防水衣、戴著手套跟口罩,一見面就急著動手要脫下我們的衣服,在我們什麼都還搞不清楚的時候就忙著沖水、抹肥皂,那時候的我們怎麼可能不害怕?

2023年6月6日 星期二

期刊資源:Aging in place: Program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promoting healthy aging for older adults

資料來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nop2.1872

Aging in place: Program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promoting healthy aging for older adults

Brenda Owusu, Balkys Bivins, Beatrice Remy Marseille, Diana-Lyn Baptiste
First published: 28 May 2023
https://doi.org/10.1002/nop2.1872

The aging population is rapidly grow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estimates projecting that by 2030, one in five Americans will be over the age of 65 (U.S. Census Bureau, 2020). The state of Florida has a high proportion of older adults, with 21.3% of its population being 65 or older, second only to Maine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2020). Nationally, the older population is expected to grow significantly in the future. It is estimated that by 2040, there will be about 80.8 million older persons, more than twice as many as in 2000. That number is projected to reach 94.7 million in 2060 (Administration for Community Living, 2020). In Florida, which continues to experience a surge in migration of older adults, the 65 and older age group was the fastest growing between 2010 and 2021 with an increase of 40.3% (USAFacts, 2022). Persons 65 years and older are also living longer with an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of 19.6 years. More than half (61%) of individuals age 65 and older live with a spouse or partner and about 27% live alone, compared to a relatively small number who live in nursing homes (Administration for Community Living,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