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http://www.storm.mg/lifestyle/119865
並不是過了65歲才算「老人」!怎樣知道自己老了,日本老年專家提出5大指標
佐藤真一 2016年05月23日 07:30
不知道大家覺得所謂的「老人」應該是幾歲?在日本是將六十五歲以上的人稱之為高齡者,也就是「老人」, 並用來統計高齡人口,以及制定福利政策。這個年齡是以聯合國經濟、社會及人口司(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的定義為準,但應該沒有什麼人會覺得中、高齡的人,只要具備六十五歲以上就是老人了。此時,自己的主觀年齡還很年輕,而且周遭也有許多人無法讓人想像就 是老人。
那麼,要到幾歲之後才會看起來像個老人呢?
雖然這個問題會因人而異,但是一般都是在進入七十代(70-79歲)這個年齡層後,大部分的人就會出現老人臉孔與體型了。舉例來 說,因為眼瞼肌肉開始衰退,所以眼瞼下垂、眼睛變小。臉頰肌肉也同樣會出現退化,所以一樣會出現垂落的情況,嘴角的感覺也會不一樣。皮膚漸漸鬆弛,皺紋開 始增加,臉部與外貌的變化速度加快。如果像藝人那樣進行去除皺紋的美容手術,當然多多少少能夠延遲老化的速度,但終究還是有其限度。到了七十好幾之後,抗老的效果就會越來越不明顯。
至於身體的部分也同樣會出現變化。有些人會出現身體衰老且肌肉量變少,肌力與運動機能亦出現低落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肌少症」(sarcopenia),或是「運動障礙症候群」(locomotive syndrome)。
這裡提到的「運動障礙症候群」,是指因為運動器官出現障礙,而呈現需要照護的高風險狀態。而運動器官是指肌肉、肌腱、骨骼、關 節、脊髓,以及末梢神經等等支撐身體運動的器官。這些器官會因為年齡增長而出現肌力與平衡感能力的低落,或是隨著年齡而引發各種疾病、骨質疏鬆症,以及退 化性膝關節病症等等,導致身體機能漸漸難以發揮功效。這麼一來,我們的身體就會開始疼痛,無法舉起手臂,或是漸漸無法行走。
此外,中年時期常常遇到的問題是「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內臟脂肪肥胖再加上高血糖、高血壓、脂肪異常等其中之一而合併形成的病症),但是進入高齡之後,反而常常因為過瘦而造成問題。如果詢問 七十代這個年齡層的人,「和六十五歲相比,體重是增加還是減少了呢?」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回答,「體重減輕了」。大約以七十歲為界線,就會從放任不管即開 始肥胖的狀態,轉變成放任不管就開始變瘦的狀態。
接著,從肌肉變少的「肌少症」開始,有時甚至會引發被稱為「衰弱」(frailty)的複合性狀態。所謂的「衰弱」,是因為身體老化造成各種身體機能退化,也是容易演變為需要照護與疾病的狀態,只要出現以下五大項目中的三個,就會被判定是衰弱。
1. 體重在一年之中減少了四到五公斤。
2. 容易感到疲倦。
3. 肌力低下(握力)。
4. 步行速度變慢。
5. 身體的活動性變差。
日本老年醫學會曾經提出,「衰弱是身體處於健康與需要照護之間的狀態,要盡早發現身體已經處於衰弱狀態,藉由攝取充足營養,或是適度運動,身體就能恢復到健康的狀態。」
在進入七十歲之後,五感(five senses,視、聽、觸、嗅、味)也會出現顯著的衰退。例如,牙齒不好無法食用堅硬的食物;或是唾液分泌變少,食物很難吞嚥;耳朵開始重聽,聽不懂別人 說的話,而且也聽不到高音。無法明確感到冷熱,對於炎熱或是寒冷都很遲鈍;慢慢聞不太到味道。如果字體不夠大,即使戴上老花眼鏡也看不清楚等等。
雖然感覺器官的功能到此之前已經出現變差的情況,但從這時開始衰退就會加速,甚至必須裝上助聽器、或是假牙這類輔助工具。這麼一 來,就會造成各式各樣的困擾,而且就算自己也會提到「耳朵開始重聽了」等等情況,但如果問說這是不是表示自己就能正視老化,或是自己本身正在老去的事實, 那答案可就另當別論了。
日本屬於一個超高齡的社會,有許多人都是年紀很大的高齡長者,所以「老」就成為了一種相對性的概念。也就是說,大家常會以「那個 人還比我老」,或是「這個年紀已經有人需要看護照顧了,我可是沒有什麼問題」,或是「比起同年齡的人,我應該還好吧!」等各種理由來和他人比較老化的程 度,然後讓自己感到安心。這並不是拒絕老化的到來,而是尋找一條逃避的退路。即使相對化看到自己的衰老,也絕對不會正視。
因此,許多地方機關即使呼籲那些身心狀態不佳的人,要多多參與預防認知機能及運動機能低下的活動,但還是有許多人都會表示,「我 還沒有什麼問題」,導致無法召集人群。如果就這樣棄之不理的話,身體就會開始衰弱的惡性循環,然後陸續出現失智症、憂鬱、骨質疏鬆症、尿失禁、低營養、摔 倒等等被稱為「老年症候群」的症狀與疾病,甚至還有陷入需要照護狀態之虞。雖然早日處理面對比較好,但這卻是難上加難。
如果想要消除這個現象,地方機關必須思考的是不要在身體機能低落後才召集人們,而是要在身體機能尚未低落之前,就舉辦大家能夠盡情參與的活動。事實上,也有一些地方機關極為用心,而且成功找來許多高齡長者開心參與各種活動。
不過,若是自己居住的地區沒有這類活動時,又該怎麼做才好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自我創造誘因。可以和配偶及朋友一起前去,當作是享受愉快的時間,或是可以仔細思考前往參加會帶來什麼好處。如果 邀請配偶或是朋友的話,就會因為承諾造成影響,「還是不要去好了」的說法也就難以啟齒了。如果是沒什麼興趣、但最好前往參加的活動,只要先開口說「我要參 加」就可以了。
作者介紹│佐藤眞一
西元1956年出生於日本東京。大阪大學研究所人類科學研究科臨床生死學、老年行為科學研究領域教授、博士(醫學)。
在結束早稻田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主修心理學的博士後期課程後,經歷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研究員、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人口學研究所高級客座研究員、明治學院大學心理學部教授等職務後就任目前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