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新聞選輯:讓雙手省省力 多用大關節 少用小關節 配合護具輔具 都可減輕傷害

【本報記者╱劉惠敏】
曾經拿著湯匙,一口一口餵你吃飯、曾經教你繫鞋帶、扣扣子、曾經在發燒時溫柔觸摸你額頭……爸媽的雙手引導兒女走上成長之路,只是不知從那一天開始,年長的雙手滿布紋路、關節變形,也不再穩定有力。

到了一定的年紀,有些人覺得手部靈活度不像以前,提不了重物,甚至擰不動毛巾。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說,60歲以上長者,年輕時幾乎都是「苦過來」的,不論是搬重物、做細活、年輕時手部過度使用,問題在上了年紀後逐漸浮現。

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也說,過度使用是老年手部傷害主因, 30歲後,隨年齡增長,人體代謝能力退化,急、慢性受傷都可能導致傷害,甚至造成永久影響,老人家更可能因為個人習慣或姿勢,長期偏重使用某些關節,造成傷害累積,影響靈活度。

常使用會有問題,不常用也可能出問題,簡文仁說,因為平時使用少,手指、手腕肌力不足時,也可能在偶一使用時造成傷害,比如突然搬重物、拿炒鍋。簡文仁也提醒,關節炎三分之二患者為女性,女性雖然靈活度、彈性柔軟度較男性好,但肌力較差、穩定度不夠,較容易出現關節傷害,再加上長時間做家事,手部過度使用的機會也較多。

如果覺得雙手不再像年輕時有力,簡文仁建議,上了年紀、苦了大半輩子,就不要太勞累了吧!出力的工作不妨交給年輕人;如果一定要出力,則秉持「能用大關節、就不要動用小關節」的原則,如買菜、購物後,大包小包不要用手指「拎」,要用手腕「提」,或將袋子背在肩上,多用推車也是好方法。

另外可配合特殊道具、生活輔具,利用力距變長原理,減少小關節動作,盡量省力。例如將水龍頭轉動把手更換為長把手,把喇叭鎖改裝為長門把,使用較長的開罐器、開瓶輔助用具,改用加粗握柄的刀叉、湯匙,或是在筷子上加裝彈簧可調式延伸握把,將剪刀加裝彈簧、或改良握把等。

穿著彈性及寬鬆的衣物,改用魔鬼粘代替鈕扣,洗臉時可不妨用較小條的毛巾、用電動牙刷,都可省點力。

【2010-01-28/聯合報/D2版/健康】

2010年1月26日 星期二

新聞選輯:漫談老人冬令進補

冬令進補是中國醫學養生益壽的方法之一。老年人一進入冬季,大都會有四種感覺,一是怕冷,小便頻數;二是腸燥便閉,肌膚乾燥瘙癢;三是視力減退,迎風流淚;四是易於感冒,咳嗽氣喘。這些都是由於老年人機能退化,體質虛弱之故,與體內缺乏各種營養物質有關。所以要予以進補,而冬季又是收藏積力的季節,這也是適應自然的一種措施。

 那些食後能增強體力,振強精神的食物,都在滋品之列。比如含粘液質多的食品:「糯米、蓮子、芡實、山藥、甘薯、藕等都具有滋補作用。生味偏濕的食物,更適於冬令進補,例如羊肉、雞肉等。中醫認為海參、動物皮、白木耳、豆類等也具滋補作用,適宜老年人在冬季食用。

 對於老年人不論藥補還是食補,都必須「適當」,決不要千篇一律,人人皆同,而要因人而宜,辨証進補。

 在食補方面要強調易消化和比例適當這兩方面。如果是過於粘滑油膩的食物,不易消化,則非但不補,且有害於健康,反而不利於老年人。所以老年人食補之物應以易消化吸收的低脂肪高蛋白食高宜。

 這?堭嶸繯X種有益於老年人健康的「補品」。核桃是其中之一。清人果章鉅筆記「浪●叢談」中介紹,老年人每日晨起吃胡桃一枚,每次細嚼慢咽,品嘗其味,最有益於健康。這是因為食用核桃可防止老年性便秘和便秘而帶來的一系列不良影響。

 此外,玉米、蔬菜、甘薯等也都是具有滋補脾胃,強健腎精的補品,老年人宜適量攝取。

【2010-01-26/中華日報(臺灣)/B3/保健/中醫 】

研討展覽:銀髮健康照護 下月研習

【新竹訊】
工研院主辦的「銀髮族健康照護與健康管理研習會」,2月3日在台北科技大樓605室舉辦,將以精闢、先進的觀點,帶領業者看到銀髮族龐大的商機與未來科技應用。

工研院產業學院表示,2000年日本介護制度開始實施,從此引爆銀髮族健康照護產業跳躍式成長,台灣長期照護保險實施在即,勢必循此模式造成產業爆紅大轟動,在此重要關頭,工研院舉辦一系列有關健康照護和健康管理的課程,讓您快速進入此產業,洞悉新科技發展應用、服務模式和商機。

第一場研習會將邀請台北醫學大學呼吸治療學系主任施崇鴻,從其懸壺行醫多年醫治病人無數的觀點,探討銀髮族的生理與心理,從而精闢解析銀髮族照護的理想環境;另一講題則邀請工研院李坤敏經理,從最新資通訊科技技術應用與健康管理的結合,透析最新的健康管理與照護技術。

工研院電話(03)591-2892黃小姐。(曹松清)

【2010-01-26/經濟日報/A18版/產業商機】

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新聞選輯:首次全人口大調查 為長照舖路

【台北訊】「2009-2010年國民長期照護需要調查」最近展開作業,受訪人數將達35萬人。衛生署將藉此調查、了解台灣人口老化情形,分析有多少人需要長期照護,以便未來開辦長照保險。

衛生署長期照護保險小組副召集人戴桂英指出,7年前臺大公衛教授吳淑瓊曾調查50歲以上人口的長照需求;去年臺大社工系副教授王雲東也算出台灣有40萬人需要長照。不過衛生署這次調查,是首次大規模全人口的調查,可就實證資料設計出適合國人需要的長照制度與服務型態。

經建會調查,自1993年底台灣進入老人佔總人口7%的老化水準後,老人快速增加,至2008年底,老人有239萬餘人,佔總人口超過10%。估計2028年達22.5%,即536萬人。人口老化伴隨而來衰老和慢性病,失能人口可能大幅增加。

衛生署這項調查,將以50歲以上人口為主要對象。戴桂英說,最佳情況下可在年底做出調查報告。

這項問卷的內容將包括:評估個案使用電話、上街購物、備餐、家務處理、洗衣服、外出、服用藥物、處理財務等能力的「工具性日常活動功能量表」;個案移位、走路、吃飯、如廁、上下樓梯、穿脫衣物、個人衛生等日常活動功能的「巴氏量表」;以及失智症等「認知功能簡易篩選表」、個案健康狀況、個人資料等。

各縣市正進行訪視員訓練,少數縣市已展開面訪,部分民眾會接獲各縣市照顧管理中心或衛生局來電。為避免詐騙集團趁機作案,戴桂英提醒,民眾應核對衛生署發給訪視員的識別證及公文影本,若訪視員未能出示,可拒絕受訪。

2010年1月21日 星期四

新聞選輯:經建會推估╱2017年台灣邁入高齡社會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因應高齡社會的來臨,經建會表示,除提升生育率的現行政策外,也要有新思維,建議在高齡者教育程度越來越高下,應建立「高齡者人力資源中心」,並參考美國成立「志工人才庫」,活絡人力再運用。

根據WHO定義,六十五歲人口佔總人口七%以上就進入高齡化社會,超過十四%為高齡社會,鄰近國家如日本,高達二成人口在六十五歲以上,稱之為超高齡社會。

去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佔比重已經達十.六三%,經建會推估最快台灣老年人口將在二○一七年,提高到十四%,由高齡化社會邁入高齡社會。

經建會調查,我國目前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具大專以上教育程度僅有八.七%,但五十到六十四歲人口則高達二十.二%,未來高齡人口的特質將是壽命長、程度高且孩子少。

經建會建議,可建立「高齡者人力資源中心」,作為專業傳承智庫,鼓勵國家所需技術人才重返職場,整合各類志工服務組織,比如專業人才在屆齡退休後延攬做有給職顧問或轉介志工單位。

新聞選輯:腦中風照護學問大

文╱王崇仁

平常注意血壓、血脂等控制,有助於防範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發生,但如果不幸中風,對患者及家屬都是極大的挑戰,尤其是照顧高齡中風病患時,更需要對照護方式多一些了解,以便和醫護人員合作,妥適照顧患者。

●常有家屬面對醫護人員告知,需要採取「鼻胃管管灌」進食方式時,感到疑惑或不能接受,其實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避免發生吸入性肺炎及患者進食不足,因此請家屬不要遲疑。

●病患在加護病房治療時,可錄製家人至親的聲音、宗教音樂或病患原本喜愛的歌曲,委託護理人員播放。

●加護病房會客時段,請家屬把握時間為家人做肢體及臉部肌肉關節運動,不要忽略手指與腳趾。

●中風導致肢體活動障礙時,千萬不要忽略老人家原有的關節病變與骨質疏鬆程度,家屬要主動向醫護人員提供相關訊息,避免二度傷害。

●復健療程往往非常漫長,應遵照復健師的指導循序漸進,不能好高騖遠,以導致患者產生挫折感,進而加重中風後,憂鬱症的程度。

●鼓勵開口說話,儘量不要以聽不清楚,或聽不見,來打擊患者的信心。

●盡可能以被動方式鼓勵患者站立,這樣做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及大小便順利排除,更重要的是,可提升患者的成就感。

●白天盡可能脫掉帽子、圍巾、腹圍、襪子等,讓患者可分辨晝夜的生理狀況。

●鼓勵晴天時,戴上可以擋太陽及保護眼睛的帽子,在清晨及傍晚外出時,曬太陽20到30分鐘,這樣做,可以增加患者的身體抵抗力,同時有益於改善骨質疏鬆。

●住院期間,請家屬學會拍背、袪痰、身體清潔,及替合併有糖尿病的中風患者打胰島素針的技巧,儘可能陪病人去復健單位,學習居家物理及職能治療方法,以利後續長期照護。

●記住病人出院日期,以利往後申請診斷證明,或相關鑑定的依據。

●在病人面前,盡量談一些愉快的話題,避免患者煩惱、憂慮或擔心,以減輕中風後的憂鬱症程度。

●合併有糖尿病、高血脂、痛風與高血壓病史的中風患者更需要注意體重控制、進食狀況及活動能力,請家屬固定找一位可靠的營養師,做正確的營養諮詢。

●高齡長輩罹患中風(腦血管堵塞或破裂)後,直系晚輩務必特別留意自己的健康狀況,有許多醫學文獻證實彼此間的關聯性。

(作者為振興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

新聞選輯:飲食調養、醫藥扶持、精神調攝、生活起居有規律、行氣運動養生五法面面俱到老人活得健康又長壽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老年養生,可從從五個方向著手。中醫師葉東昇表示,老年人的養生之道,首重飲食調養、醫藥扶持、精神調攝、生活起居有規律等,以及行氣運動養生等五面向,有助於符合養生之道,讓老年人活得更健康、更長壽。

葉醫師指出,老年養生首重飲食,因為飲食與健康長壽息息相關,古籍《千金翼方•養老食療》中提出「安身之本必須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等說法,意思是說人的生命活動全靠後天飲食來滋養,所以飲食乃為「生民之天」,所以老人家的飲食當以輕清甜淡的食物為佳。

因此,飲食上自然忌食大魚大肉,或是食用過酸、過鹹及生冷等食物,同時飲酒過量也不宜。食物的量以吃不過量,吃不過飽,飲不過多為佳。

葉東昇醫師進一步指出,醫藥扶持上,因為老年人的身體特質為「衰老」,一旦發病就會出現遷延不癒的情形,甚至進一步變成慢性病。這時需要透過藥物扶持以便適時調理身子,而老年人又以體弱為本,不任攻伐,醫藥使用宜以「溫平順氣,進食補虛,中和之藥」來做治療。

例如老年人常受便秘所苦,欲求長壽之道,就必須先解決這個問題,建議可利用中藥治療,甚至加以預防,以避免衍生他患。

葉東昇醫師強調,在精神調攝上,宜保持心情開朗、樂觀、直爽、心平氣和、不貪圖享受。包括怒、喜、驚、思、悲、憂、恐等七情應避免過極,發而皆中和。

戒色養精,少語養氣,寡思養神,有助於達到精盛、氣調、神全。

老年人宜生活有節,起居有常,中醫認為,春溫以生,夏熱以長,秋涼以收,冬寒以藏。四時起居需順時奉養,若氣反於時,則為疾病。也就是說,養生宜早睡早起,規律有時,切忌熬夜通宵,或過度勞累。老年人因氣弱骨疏,抵抗力差,衣物穿著必須適當保暖。飯後適宜健步緩行,幫助消化,若飽食則臥,恐將百病叢生。

導引行氣、運動養生方面,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老人家可依照自己的體能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以適量規律為原則,可練習民間一些健身功,如太極拳、八段錦等,只要盡力而為即可,但千萬不能一曝十寒,如此才能收到成效。

新聞選輯:發掘價值 老年展新生命力

記者林國賢╱特稿

台灣逐步進入老人化社會,尤其是雲林等農業縣市,老人人口比例已突破14%,老人照顧成為課題,但現在社會印象幾乎把老人與失能、悲悽、生病、家庭負擔劃上等號,相當不公平,間接導致了老人與社會脫節,反而不利照護工作推動。

根據內政部2009年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人壽命平均達79歲,一個老人需要被照顧的時間約為7.2年,生活起居均需有人協助的高密度照顧時間約為4.7年,也就是說國人平均到74歲都還能維持一定的自我生活管理狀態,從這個數據可以知道,大多數的老人其實是健康與自主的。

發掘「老」的生命力、優點與價值,重塑「老」的新形象,是老人照顧的新觀念,所以老人照顧並不僅僅是負擔,若能挖掘老人的價值,反而可以成為有經濟前景的產業,協會這項影像記錄,不僅是照顧老人一環,更是文化人文的傳承。

藉著影像記錄的方式,透過媒體、網路宣導,廣佈社會大眾了解,藉以降低社會歧視,提高老人社會參與力,達到「新老」社會價值的建立,讓老人可以繼續擁有發掘自我價值、追求人生夢想的權利。

老人照顧是責任,卻不會是最沉重的負擔,未來高齡者的議題絕對會從單純的照護問題,擴展到地方競爭力、經濟發展的條件,各部門應將高齡者視為資產,讓老人福利支出、老人照護,從負債變成資產,不再成為財政沉重的負荷。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南開科大樂齡學堂結業展成果阿公、阿嬤學藝有成大秀精心傑作

【記者蔡榮宗/投縣報導】南開科技大學昨(19)日舉辦樂齡學習資源中心結業式與成果展,超過200位阿公阿嬤不但費心準備各項表演活動,也展示平日上課學習的成果,老人家開心表示上課學習非常開心,時間允許會繼續來學習。

王國明校長表示,南開是第一個成立成人教育學院的大學,我們樂見老人與大學生共同學習,希望未來有更多的長者可以多參與。昨天參與貴賓還有草屯鎮長周信利、南投縣議員張經魁、賴燕雪及該校校友會理事長洪明鑫等人。

結業式中年紀最長的是高齡88但行動敏捷的李秋蘭,她輪流跟兒子住,雙冬及南埔都是他的家,阿嬤平日最愛打毛線,沒事來參加樂齡學習,說故事、跳舞樣樣行,阿嬤也常常跟團出去旅行遊覽,走遍台灣各地,國外旅遊也去過很多國家,阿嬤也說平日多做運動外丹功,比較不會「阿達」。

昨天的成果展阿公阿嬤也展出了平日的書法、繪畫、插花、紙編手提包、手搖鈴等,阿公阿嬤的作品相當具有水準,完全不見生澀。

南開科技大學開創大學樂齡學習的先河,這些年來配合教育部辦理樂齡學堂,推動服務學習機制及對社區廣開教育的大門。樂齡學習資源中心自成立以來,參加者從0到現在的200多位,年齡從50到90不等,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不老學士加入南開學習的行列,一起活到老,學到老,玩到老。

【2010-01-20/台灣新生報/12/心靈】

新聞選輯:老人飲水的最佳時間

睡前 據專家研究,老人晚間睡前不飲水,可導致血漿濃縮、血液黏稠度升高和血小板凝聚能力亢進,後而可促進體內血栓形成。對於老年人或患心腦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人,晚間睡前飲杯水,可預防致死性梗塞。不少老年人不習慣睡前飲水,怕夜間起床排尿。其實老人膀胱萎縮,容量減少,不飲水照樣要起床排尿。

 半夜 老人腎臟收縮功能減退,夜間多尿,這樣會導致體內缺水,易使血液黏稠,心腦血流阻力加大,易引發心腦血管病變。患有心臟病的老人,因血管內膜發生變化,血液黏滯性偏高,易形成缺血性腦中風,夜間缺水更加大了這種危險,因而,夜半起床時順便喝水很重要。

 起床後 老人在夜間睡覺時,因排尿、出汙、呼吸,體內相對缺水,導致血液濃縮、血流緩慢、機體代謝而積存。起床後飲杯水,可使血液正常循環,有預防高血壓,腦血栓、心肌梗塞等疾患發生的作用。飲用後跑跑步或做些甚它運動更有好處。水分可使胃腸道保持清潔,還有助於肝臟的解毒以及腎、內分泌功能的改善,提高免疫力,預防感冒、咽喉炎、關節炎和某些皮膚病。

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新聞選輯:慢性病 這樣吃 減少上醫院

【記者游明煌╱報導】
慢性病患的飲食控制非常重要,署立基隆醫院營養室主任張皇瑜說,慢性病患除了應注意食材的選擇,烹調方式也要特別注意。


心血管疾病 多蔬果多堅果

■心血管患者:張皇瑜建議要選擇五穀根莖類食物、多吃蔬果。因為鉀離子可幫助鈉離子排出、控制血壓;β-胡蘿蔔素、茄紅素等、維他命C等,也可幫助清除體內氧化自由基。

可多喝低脂乳品如鮮奶、優酪乳等補充鈣質。以去皮白肉如魚、雞、鴨,取代紅肉如牛、羊、豬及內臟,減少飽和脂肪酸攝取。

多吃核果種子類食物如芝麻、杏仁、核桃,也可預防心血管疾病。

烹調建議:使用植物性油脂如橄欖油,取代動物性油脂如豬油,可降血膽固醇。另推薦吃「全麥捲餅」,全麥麵粉多了纖維及鎂離子,可預防高血壓。


腎臟病 4低原則要遵守

■腎臟病患者:有良好的飲食才能延緩病情惡化,張皇瑜議飲食原則要重視「4低」。

1.低蛋白:即在蛋、豆、魚、肉類份量要控制,因過多蛋白質攝取會增加身體含氮廢物產生。

2.低鈉:少吃醃漬食品、調味品及醬料。

3.低鉀:要減少蔬菜中鉀離子攝取,避免精力湯、中藥燉補、濃湯攝取過多。

4.低磷:少吃五穀雜糧、乳製品。

烹調建議:讓食物也有色、香、味,如想吃類似泰式口胃等食物,可加入具有香氣的蔬菜,如洋蔥、香菜、芹菜、大蒜,取代魚露,風味不減。

高血脂 油膩食物不要碰

■高血脂、高膽固醇:油膩食物必定會讓血脂升高、人變胖,張皇瑜建議要避食油炸、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少吃雞皮、魚皮、肥肉、堅果類、甜甜圈、薯條等。

膽固醇高的雞蛋黃、鴨蛋、肥肉、豬肝、魷魚、蟹肉、蝦、蟹卵等都要避免。

烹調建議:多採清蒸、水煮、涼拌、或清燉等方式烹調食物。炒菜選用不飽和脂肪酸高的,如橄欖油;少用飽和脂肪酸高的動物油,如豬油等。


糖尿病 高纖低糖是準則

■糖尿病患者:張皇瑜建議要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多攝取高纖維食物,可減緩醣類的吸收、延緩血糖升高。如果蔬、全穀類、糙米、燕麥、薏仁;未加工的乾豆類食物,如黃豆、綠豆、紅豆。

含糖食物如蛋糕、糖果,加工或醃製的鹹魚、醬瓜、鹹蛋、泡菜,油炸食物如肥肉、雞皮,及膽固醇高的動物內臟、魚卵、帶殼的海鮮類等,都要忌口。

烹調建議:宜多採用清蒸、水煮、涼拌,炒菜選用大豆油、葵花油,少用動物油脂如豬油等。


更年期 補充植物雌激素

■更年期:婦女停經後,因體內不再分泌雌激素,易導致骨鬆、心血管疾病及出現更年期症狀,如腰痠背痛、泌尿道乾燥、情緒焦慮、失眠、憂鬱等。

張皇瑜說,天然植物中的「植物性雌激素」可預防、紓緩更年期症狀,可多利用黃豆、山藥為食材改善代謝,如山藥燉湯、拌炒蔬菜都適合。

蔓越莓有預防泌尿道感染的保健功能,可配合餅乾食用。


失眠

多吃色胺酸食物

■失眠:張皇瑜說,色胺酸是天然安眠藥,是大腦製造血清素原料。血清素能讓人放鬆,多吃含色胺酸的食物如乳酪、香蕉、馬鈴薯、堅果類等會幫助入眠。

平時多攝取維生素B群強化的食物,如糙米飯等。咖啡、茶、酒等都宜避免,晚餐忌吃太多、太鹹、辛辣食物。

睡前補充一些低蛋白質的食物助眠,如全麥麵包,但不宜喝太多水。晚餐及睡前少吃富含酪胺的食物像巧克力等,避免刺激腎上腺素分泌而睡不著覺。


失智症

魚油DHA減緩衰退

■阿茲海默症:張皇瑜表示,魚油的攝取對健腦很重要,兒童時期可以幫助腦部發育,老年人並可減緩記憶力衰退,建議多吃深海魚類。

多食魚油中的DHA,可顯著降低阿茲海默症罹患機率,吃鮭魚就有健腦、穩定神經功效,但鮭魚屬於蛋白質類,飲食仍要均衡,適量即可。

另外,抗氧化物質如維生素E、C、β-胡蘿蔔素,可延緩失智發生,多攝取蔬果及全穀類食物都可補充。

至於吃銀杏能否預防、改善失智症?見仁見智,目前無科學實證,也未完全釐清其提升智能的機制,要注意選擇,並且不可過量。

【2010-01-17/聯合報/G04版/元氣周報封面Story】

新聞選輯:拒絕老骨頭 骨鬆來無聲 蝕掉你老本

【記者胡宗鳳╱台北報導】
76歲的黃老太太輕輕跌坐後,腰部就開始疼痛。近來症狀變本加厲,「走一步,痛一步」,竟至痛到無法睡覺,經兒子陪同到醫院檢查才知是骨質疏鬆症引起的「脊椎壓迫性骨折」在作祟,手術治療後才感到舒服。


要存骨本 讓孩子多跑跳

「骨質疏鬆症是沒有辦法治癒的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任陳衍仁說,現行藥物治療對骨鬆症來說,只是小幅度改善骨質而已,因此防治骨鬆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年輕時就能儲足骨本,但即便如此,「防治骨鬆仍是一輩子都要做的事」。

「每個人都無法預測自己骨質流失的速度,只能說骨本高的人,比較有本錢承受骨質流失。」陳衍仁說,20歲以前是儲存骨本最好的時機,不抽菸、不喝酒,曝曬溫和陽光、充足的運動都是儲存的方法,家長應該讓小孩子多跑跑、多跳跳,不要老讓孩子關在家裡讀書、寫功課,免得骨本儲存不夠。


腳踏實地 骨頭才會健康

陳衍仁說,骨頭要健康,必須「受力」,也就是說腳一定要踩地,用身體重量去刺激骨頭,才能鞏固骨頭;長期臥床的人一定會骨鬆,也是這個道理。 再者,若一隻腳骨折,必須用枴杖走路時,那隻無法踩地的腳,三個月後就會骨質疏鬆。陳衍仁說,骨折癒合後,就需要多做運動來鍛鍊,才能改善骨質的流失。


年輕女性

骨鬆威脅漸劇

陳衍仁說,近年來由於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改變,許多在老人家常見的疾病,反而在年輕族群中悄悄發生。根據衛生署的年度報告,40歲以上女性,1/4有骨質流失問題;而65歲以上女性,則1/4有骨質疏鬆。因此骨質的問題對於年輕女性的威脅,已經愈來愈嚴重。


骨變脆弱 骨折可能致命

他說,骨質疏鬆之所以未受到大家重視,是因為骨質疏鬆的發生過程,完全是不著痕跡、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而一旦形成骨質疏鬆後,便會使得骨頭本身變得脆弱,而無法承受外力的壓迫(例如跌倒、扭傷),因而造成骨頭斷裂、變形等情形。

根據衛生署報告統計,國人每年因骨質疏鬆症而導致骨折,高達13萬人次,其中約有4000至5000人因髖關節骨折,發生併發症而死亡。

美國醫學會更指出,老人髖關節骨折後,在第一年的死亡率可高達20%,因此對此問題不得不謹慎處理。


骨鬆患者 哪些部位易骨折

1.肱骨手臂接近肩膀部位,跌倒時若手肘或肩膀著地,容易骨折。

2.橈骨遠位端跌倒時常反射性用手去支撐,容易造成接近手腕的部位骨折。

3.腰椎骨鬆症者脊椎易被壓扁,身高變矮,甚至駝背。

4.髖骨髖骨承受全身重量,若因骨鬆症而變脆弱,就容易骨折。


它,最易被忽略

變矮、駝背…

當心脊椎壓迫性骨折

誰,是骨鬆高危險群?

又菸又酒不運動

瘦小、更年期婦女


先天遺傳因素:陳衍仁說,年紀大、女性、遺傳等因素就是很難避免的「危險因子」。例如瘦小的體型、更年期婦女、停經較早的女性等。

後天生活習慣:有些因素會提高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能避免就避免,例如鈣、維生素D攝取不足、飲食失調、減肥、不做運動、吸菸、喝酒等。

藥物疾病因素:服用類固醇、甲狀腺藥物、罹患內分泌失調、類風濕關節炎等疾病或長期臥床等。文轉11版

【2010-01-17/聯合報/G10版/元氣周報做人有骨氣】

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

新聞選輯:老人保暖穿棉內衣尚讚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天氣早灣溫差大,穿著衣服建議「加減穿」,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系講師賴裕綺表示,對於老年人及小孩而言,因為皮膚較細嫩、敏感,建議穿貼身的棉衣,且因老年人皮膚較為乾燥,不建議穿羊毛製的以免穿起來不舒服。

老年人須特別注意頭、腳易失溫,所以在清晨起床時,勿冒然下床。可在床邊放置晨袍或是棉外套等。賴講師表示,有些老年人因血液循環不好,在離開被窩的那一剎那,身體接觸到冷空氣時,會加速血管收縮,最好能準備棉外套〈或背心〉、穿厚襪、戴帽子等,免起床後失溫。

因皮膚變薄的關係,導致易感受到冷空氣。建議在清晨或晚上外出時,可戴手套來保暖,或戴棉質口罩來過濾空氣等。

此外,有老年人會認為,穿毛衣會比棉質衣服來得要保暖,賴講師也表示,在內衣的選擇上最好選擇棉質的,若內衣選擇羊毛的話,因羊毛有鱗片,會使皮膚有刺刺的感覺,甚至會有皮膚過敏的情形,建議內衣的選擇上可選擇棉質的,而外面的衣服則可選羊毛製的。另,賴講師也進一步表示,羊毛為何保暖,是因為羊毛的衣服可使暖空氣留在身體的關係。

但是,賴講師也表示,若在乾燥空氣且濕度低地區,則不建議穿著合成纖維、人造纖維、羊毛衣等,因只要一個開門的小動作,就會讓身體產生靜電。

對於機車族們,在選擇禦寒的羽絨衣時,應選擇羽絨成份高者且外層材質需要能擋風的,若選擇不能擋風的羽絨衣也會降低其保暖性。

【2010-01-15/台灣新生報/11/ 長青保健 】

2010年1月14日 星期四

新聞選輯:老掉牙 非假不可

【本報記者╱詹建富】
衛生署調查,40歲以上人口高達9成有牙周病,蛀牙和牙周病是導致拔(掉)牙的主因,幾乎每位65歲以上的銀髮族,都會「老掉牙」,平均每人缺牙達14.5顆。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牙科醫師林顯書指出,缺牙本身並不像牙痛難以忍受,不少中老年人面臨缺牙時,往往因經濟或心理因素置之不理,其實牙齒越少,越不利咀嚼食物,有句俗諺說,「吃老就未哺土豆」就是這道理。

長期缺牙後遺症甚多,包括囫圇吞棗易消化不良,並降低免疫功能,而且缺牙後相鄰的牙齒會往缺牙區傾倒,對咬牙則會往缺牙區增長,產生咬合干擾,甚至牙齒縫隙變大,更容易堆積食物殘渣,加重蛀牙及牙周病等問題,更不用說前排牙齒缺牙會影響美觀以及說話會漏風了。

因此,老人家若有缺牙,應接受人工補綴製作假牙,治療方式,大致分為固定假牙、活動假牙和植牙三大類。固定假牙的製作原理較為簡單,針對單顆缺牙或仍有剩餘的齒質,就以單顆固定式假牙修補,若中間少1、2顆牙,則是將缺牙區前後的牙齒磨小當橋墩,然後在上方搭橋(即牙橋),這也是一般人所謂「少1顆牙齒要做3顆,少2顆牙齒要做5顆」的由來。

【2010-01-14/聯合報/D2版/健康】

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新聞選輯:傳承長者智慧 徵求阿公阿嬤經典私房話

2010/01/11 中央社報導

(中央社記者王淑芬高雄11日電)「石頭打個滾、跑遍天下不賠本」、「上轎才要放尿」,長者常掛在嘴邊的語彙是年輕族群難以理解的,中華民國社會教育事業協會理事長蔡清波盼啟迪年輕人的俚語可以代代流傳。

日常生活中,長者的語彙常常會讓年輕人有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感覺,其實這些語彙、俚語都是老祖宗代代相傳的智慧結晶。

為讓長者的智慧可以傳承下來,中華民國社會教育事業協會及中國國民黨籍立委黃昭順、江玲君服務處合辦,徵求「阿公、阿嬤經典私房話」,歡迎以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或華語、外語等呈現長者的智慧語言。

繼續閱讀,請連線中央社: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1001110061&q=%e5%82%b3%e6%89%bf%e9%95%b7%e8%80%85%e6%99%ba%e6%85%a7

2010年1月7日 星期四

新聞選輯:銀髮手機要三大 按鍵大、字體大、鈴聲大 還要輕簡、待機長

【本報記者陳立儀、魏忻忻、詹建富】
「請介紹適合買給父母的手機」、「╳╳手機的螢幕夠大嗎?老人家視力不好…」

手機被視為現代人的時尚配件,進入網路討論區,想為爸媽找支合適手機的孝順兒女其實不少。按鍵大、字體大和鈴聲大,是大家公認的銀髮族手機的「三大」守則;功能不複雜、體積輕巧、方便攜帶、待機時間長,也是體貼長輩的必要選項。

放大鏡、求救鈴 貼心設計

市面已有專為銀髮族量身打造的貼心手機,不僅加大按鍵,還可透過耳機的擴音及聲歷聲效果,達到助聽效果,甚至有緊急求助按鍵,以及跌倒意外的求救響鈴;有的則內建手電筒、收音機、放大鏡、提醒吃藥、養身保健、緊急求救等功能。

不過,是否一定要購買銀髮族專用手機,則視使用者需要而定。各家兒女對銀髮族手機的理想條件不同,網友「小魔女」欣賞自報來電姓名的功能,她擔心爸媽看不清楚來電顯示;網友「西西」則在乎緊急求救功能,她希望萬一爸媽遇有緊急事項需要求援,一定要快速傳出訊息。

有人偏好摺疊式手機(貝殼機),網友「阿明」擔心直立式手機要鎖鍵盤很麻煩;不鎖,又怕誤打,摺疊式手機還可設定,來電時,翻蓋就可接電話。

「小美」認為,功能太複雜的手機,實在很難教會爸媽使用,所以回歸「三大」,只要手機字體大、鈴聲大、按鍵大就行了,功能不用太炫。


查股市、看新聞 跟上流行

雖然買給長輩的手機力求功能操作簡單,也有人建議反其道而行,主要是對於有電腦使用基礎的老人家,如果平時就會透過MSN或facebook和兒孫溝通、看照片,也可考慮操作介面簡單、大尺寸螢幕的全觸控智慧型手機,讓銀髮族用手機查詢股市行情、看新聞,不褪流行。

買了手機,要讓手機成為長輩方便的好工具,才算功德圓滿。根據電信業者在門市第一線觀察,最困擾銀髮族的問題,大都是手機功能太強、不會操作。

看話簿、發簡訊 最是實用

電信業者指出,門市現場常有老人家來要求服務人員教他們怎麼撥接電話、看電話簿、發簡訊和設定快速鍵撥號,可見上述幾個功能銀髮族最常用。

幫老人家設定快速鍵,許多人可能認為這最方便,只要將按鍵0至9設定幾組最常撥打的電話號碼,如此老人家只要按下一個鍵,就可以直接撥號。

但說來容易,有時就是有意想不到的狀況,照顧近百歲婆婆的張媽媽說,她幫婆婆設定過快速鍵,但老人家經常忘記,常問:「找老大是按幾號?」她不確定又不敢亂撥,還是很苦惱。

此時或許可將快速鍵代號貼在手機背面,如按鍵1是大寶、按鍵2是小毛,以此類推。

或者只要教長輩最簡單的撥打功能就好,如接電話可按接聽鍵,撥號出去時,手機號碼是10碼、市話加上區域號碼有10碼或9碼;輸入號碼後,再按撥出鍵即可,打所有電話都一樣。長輩習慣了,就會用手機撥打所有的電話,而非只是快速鍵設定的號碼。

【2010-01-07/聯合報/D2版/健康】

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新聞選輯:慈濟學生研發 聰明小藥盒 幾時吃藥全都錄

【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面對老年化社會,花蓮慈濟大學醫學資訊學系學生最近以老人健康照護系統為主,研發可以透過網路提醒病患用藥的「聰明小藥盒」等各種產品,期盼提供長者優質服務。

上了年紀的病患經常忘了吃藥,學生孫美怡、陳冠芝、吳宇婷、伍耀群等人由老師孫仁亮指導,研發「聰明小藥盒」,這是藉由無線傳輸藥盒系統定時提醒用藥,並記錄病患用藥情況,使病患家屬及醫生能夠完整掌握患者的服藥狀況。

孫美怡等人把藥盒加裝無線傳輸技術,什麼時候吃藥?一天幾次?直接輸入藥盒。時間一到,藥盒就會發出「嗶嗶」聲音提醒病人;藥盒也會記錄患者使用情形,回傳到電腦,簡單實用。

學生葉彥涵、林佳緣、古利琪由老師沈祖望指導「以生理訊號實現方向判斷之腦機介面」,測得老人家的腦波及眼動訊號,經由生理訊號分析處理後,找出向左或向右的特徵值,利用此特徵值控制腦機介面,就知道老人家想要做什麼。

不過古利琪表示,實驗過程最困難是判讀腦波和眼動波,目前只有6成準確度,他們希望有一天這樣的發明,可以改善長者或身障者的生活品質。

年輕人出外打拚,父母獨自在家,老人家的身體狀況如何?血壓有沒有飆高?總讓孩子懸掛。由張顯洋老師指導,鄧如君、林怡儂、張維汧等學生提出「POC心血管疾病評估風險之遠端健康照護系統」創作,可將數據上傳到平台,透過系統讓親友看個仔細、遠端關護。

【2010-01-05/聯合報/B1版/宜花•運動】

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

新聞選輯:老人假牙補助擴大 增4千人受惠

記者傅希堯╱綜合報導

內政部規劃推動多項攸關民眾權益的新措施將於民國99年實施,包括擴大老人假牙補助對象、調整相關入出境證件與居留證規費等。

內政部指出,為保障經濟弱勢老人口腔健康,自98年元月起提供中低收入老人裝置假牙,可享1萬5千元至4萬元不等的補助;99年起增加補助對象,將領有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費的老人,以及經各級政府補助身心障礙者托育費或養護費達5成以上的老人納入。預估每年可再增加4千人受益,受益人數達到9千人。

內政部表示,因應台灣逐漸走向高齡化社會,擴大公共建築物供行動不便者使用設施適用範圍,包括於現行國際觀光旅館,增列一般觀光旅館的室外通路、避難層坡道及扶手、避難層出入口、室內出入口、室內通路走廊、升降設備、廁所盥洗室、浴室及停車空間等為必要設置項目。

內政部指出,大陸地區人民及港澳居民臨時停留許可證相關費用,九十九年每件由二百元調高為三百元;單次入出境證件每件由四百元調高為六元;二年效期以下多次入出境證件每件八百元,調高為一千元;台灣地區居留證因採用IC晶片卡成本增加,每件四百元調高為一千元。

【2010-1-1/中華日報(臺灣)/B1/保健】

新聞選輯:衛星定位手環尋回失智老人可立即找到蹤影加國研究提供家屬國內團體籲跟進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提供衛星定位手環來取代傳統愛心手鍊,讓失智老人也能找到回家的路。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戴有愛心手鍊的老人只有「被發現」才能找到回家的路;若戴衛星定位手環,即能立即找到老人的蹤影。

目前確診為失智患者之長輩,可免費申辦愛心手鍊,亦可至警察局辦理指紋捺印,這些都很重要,但皆為較消極被動的協尋措施。湯秘書長表示,對於大部分活動自如、認知功能受損、判斷力下降的輕度失智患者來說,極易在走失時發生意外,此時,愛心手鍊及指紋捺印的服務是無法及時保護長輩的生命安全,而類似案件時有所聞,讓家屬提心吊膽。

加拿大的警方已經在研究提供衛星定位手環給失智老人的可能性,湯麗玉祕書長也呼籲,台灣警政署也應積極考量在台實施的可能性。

據統計,媒體報導失智老人走失新聞就已高達九十多則,其中,找回者有四分之ㄧ的老人已死亡。湯祕書長也表示,有些老人因為跌落水池、墜落山谷或誤闖快速道路等,若無人立即發現,常因此而意外死亡。

年長者對社會也是貢獻良多,勿讓老來失智的長輩枉死野外或身陷險境。湯祕書長也表示,這並非一個文明社會會發生的問題,政府應積極面對及改善該問題才行。

家中長輩一但走失,家屬就像熱鍋上的螞蟻般,心急如焚,但若能藉由衛星定位,透過系統就能找尋長者蹤跡,也能減少社會成本的付出。

【2010-1-1/台灣新生報/16/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