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新聞選輯:在地老化照護 宅經濟崛起

連結 資料來源

在地老化照護 宅經濟崛起

2015-09-06 00:24:59 經濟日報 王宣智、趨勢研析與前瞻規劃團隊

人類的壽命愈來愈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5年的「世界衛生統計」報告顯示,2013年全球人口平均壽命為71歲,其中男性為68歲,女性則為73歲;相較於1990年,全球男女的平均壽命均延長6歲。

我國內政部2014年公布的資料顯示,台灣人口平均壽命為79歲,男性為76歲、女性82歲。隨著人口變化,預計三年後將邁入高齡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算更指出,至民國150年時,每10個人就有四位是65歲以上老人,且其中有一位是85歲以上的超高齡老人。

面對老齡化社會現象,老年人生活照護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課題。近年來政府部門與民間福利團體推動老年生活照護的方式,已由集中照護的概念,逐步走向「在地老化」的概念。

所謂的在地老化是指居住者能在原居環境、生活環境終老而不遷移,高齡的居住者因在地老化的照護方式,仍能生活在具有熟悉人、事、物的生活區域。

歐美國家早在1980年代即開始進行「在地老化」相關的規劃,如挪威、丹麥、芬蘭的住宅政策,就強調「原居住宅」的在地老化;瑞典、澳洲的「老人住宅」則強調可「在宅臨終」;而亞洲區日本則是透過世代住宅的概念,採三代同堂居住概念,運用世代輪替來達到「在地老化」。

我國長期照護的推動,促使國人對於多層級照護的概念漸形成共識,認同單一照護環境內可多層次的提供輕度、中度、重度失能者之照護服務,讓 高齡者的住所或居住空間,能夠提供從健康階段、輕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等不同需求的老年照護服務,高齡者照護不需要離開熟悉的居住環境。




分享


2013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顯示,每五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即有一位自理困難,老年人自理困難,需要透過照護協助生活;近三次衛福部調查報告發現,65 歲以上自理困難的比例呈現增長趨勢。自理困難的老人中,僅四成三願意進住至照護機構,多數仍傾向於自宅照護,因此多層級的社區照護服務發展,將提供選擇自 宅養老老者更好的照護服務。

對於老人住宅方面,內政部營建署雖有規劃設計規範,但現在我國自宅照護的住所多為一般住宅,並非老人住宅,在空間與設備規劃方面,並未特別考量老人的身體機能與需求。

針對我國在地老化趨勢,政府嘗試運用社區空間或閒置空間建構「社區照護住宅」,透過社區照護的方式,解決多數自宅無法提供多層級照護的問題。居住於社會照護住宅的老者雖離開「原居住宅」,但仍居住在原生活社區,老年人仍能保有相同生活體驗與社交活動。

自宅照護、自宅養老已成為趨勢,我國在面臨老年化社會的來臨,如何透過原居住宅的改良,降低高齡者受傷風險,優化老年人生活,將具有龐大的商業機會。

(作者是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副研究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