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3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月薪5萬,為何仍會變「下流老人」?

資料來源: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5694&page=1
月薪5萬,為何仍會變「下流老人」?

聯合報Focus

2016-04
「下流老人」是日本去年出現的新名詞,日本社會學者藤田孝典新書「下流老人」近日引進台灣。即使年輕時身為月薪5萬以上的中產階級,晚年也可能成為「又窮又老又孤獨」的「下流老人」。

月薪台幣5萬以上的中產階級,20、30年後也可能淪為「下流老人」?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社會現實。去年轟動日本社會的話題作「下流老人」,中文版最近由如果出版社引進台灣。「下流老人」指的是:

無法正常度日、被迫過「下流(中下階層)」貧困生活的高齡者。

此一名詞由一直在援助高齡者第一線工作的社會學家藤田孝典創造。他累積多年觀察寫成的「下流老人」去年出版,暢銷逾20萬冊。聯合報日前獨家報導「蝸居老人」專題,證明「下流老人」現象在台灣同樣存在。

日社會忽視 恐現「1億人老後崩壞」

藤田親眼目睹的日本「下流老人」,一天只能吃一頓飯、拿廉價小菜到收銀檯排隊。他們付不出醫藥費,只能在家中服用成藥;無人照顧,一個人孤獨邁向死亡。

這些只是冰山一角。藤田在書中感慨,太少人理解「下流老人」的實際狀況與背景,也少有社福政策提供具體支援。「也許因為太恐怖了,所以大家下意識移開視線。」他估計,日本現在的「下流老人」約6到700萬人,若不提出有效政策,未來可能出現「1億人的老後崩壞」。

啃老族、少子化 老後難與子女生活

藤田指出,隨啃老族、少子化的崛起,人們已慢慢失去「老後和子女一起生活」的選項;就算有孩子,子女可能連自己都養不起。

藤田指出,許多他協助過的「下流老人」,年輕時都是年薪400萬日幣(約120萬台幣)以上的中產階級。換算成台灣薪資水平,月薪5萬台幣以上。

藤田警告,即使你的年收入達平均水準,邁入熟齡期(55歲以上)後只要發生下列狀況,中產階級便會淪陷為「下流老人」。

淪為下流老人的危機

1.生場需要高額醫藥費的大病

2.無法住進高齡者看護設施

3.孩子是啃老族

4.熟年離婚

5.罹患失智症身邊卻沒有可依賴的親友

儲蓄人際關係 不怕老後貧窮

如何不落入「老後貧窮」?藤田孝典建議現代人要有「儲蓄」觀念。這種儲蓄分成物質和精神,不只儲蓄金錢,更要儲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的「貧窮」,往往比物質的貧窮更容易讓人淪為「下流老人」。

隨科技發達、人類壽命增加,藤田建議現代人必須早一點進行家庭經濟管理,和保險公司或理財顧問商量,模擬老後的收入和支出。

然而,要讓老後生活富足,不能只靠金錢或物質。頻繁與親友連繫、積極參與社區活動、與朋友相互扶持,都可以避免跌入「下流老人」的深淵。藤田指出,在高齡期,如果可以在陷入孤立之前和更多人建立相互支援的關係,就算生活陷入窮困,也不會那麼痛苦。

55歲開始 必須重視配偶、親友關係

藤田發現,同樣為貧窮所苦,有人過得很幸福,也有人過得悲慘,差異在於「人際關係的貧富差距」。他指出,55歲以前的人,生活以工作為中心。但從 55歲開始,必須重視配偶、子女、家人和朋友等人際關係。銀髮族必須改變價值觀,「將生活重心從經濟轉為人際之間的連結。」如此可建立起拯救自己的安全網 絡,並擁有分享樂趣和生活意義的夥伴,讓自己不會陷入孤立。

此外,藤田鼓勵民眾,多參加非營利組織或市民活動,強化人際關係的安全網絡。他指出,許多高齡者是變貧窮後才來找他求助,如果可在變貧窮之前就參與市民活動或非營利組織,便可早點透過夥伴或關係得到援助。

關懷老後生活 切莫演變成兩代窮

「下流老人是社會造成的」。藤田孝典認為,中產階級淪為下流老人,不只是高齡者本人或其家人的錯,更是整個社會的結構性問題。

我們必須應該要擺脫這種自虐的貧窮觀,尋找社會性的解決策略。

台日兩地社會狀況不同。如果出版社找來弘道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台北仁濟院社會服務室主任陳穎叡等專家學者,針對台灣的「下流老人」現象對談。

與會者認為,拓展社區支援據點、活化老人生產力、建立社會支持系統與世代理解,可遏止這波老年貧窮危機。

陳穎叡發現,過去急難救助的個案經常是低收入戶,最近愈來愈多是一般收入的家庭來申請。許多個案是高齡者4、50歲的子女生病罹癌,照顧的責任落到 7、80歲長輩身上。當子女無法繼續工作,長輩通常會拿出積蓄協助子女的醫療開銷,導致自身陷入老後貧窮,甚至演變為「兩代貧窮」的現象。

林依瑩指出,台灣必須要在10年內做好高齡社會的社會支持系統,全力發展「社區互助關懷據點」。為此,這10年內的兩次村里長選舉,「我們必須緊盯候選人對老人關懷的投入程度,這關係著每個人老後的生活。」

聯合報/陳宛茜 報導
聯合報/柯永輝、翁海玲、陳怡蒨 製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