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新聞選輯:《時報周刊》降低死亡風險 心衰竭症狀緩解不可停藥

資料來源: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226002473-260603

《時報周刊》降低死亡風險 心衰竭症狀緩解不可停藥
2016年02月26日 10:17
張雅雯

降低死亡風險 心衰竭症狀緩解不可停藥。(時周提供)

心臟衰竭的住院率與死亡率很高,其實這是可積極治療的疾病,不過,患者往往誤以為症狀緩解就等於好轉,或是血壓正常就自行停藥,這2大迷思導致沒有規律治療,使得心臟功能愈來愈走下坡。

心臟衰竭俗稱心臟無力,指的是心臟功能受損,使得輸出的血液不足以提供身體代謝需要,導致無法負荷日常生活而產生的症狀。統計顯示,心臟衰竭是65歲以上老年人第一名的住院原因,發生率與平均住院天數,比心肌梗塞還高,且1/5患者確診1年內就死亡。

病症減輕不代表痊癒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應湘指出,心臟衰竭是許多疾病最後的結果,死亡率甚至比常見的癌症還高,但許多人不清楚這是個可治療的疾病,或是忽略疾病的嚴重性,臨床上發現用藥順從性不高,主要有2大迷思。

第一個迷思是,誤以為症狀緩解就是好了:心臟衰竭最典型的症狀是水腫,尤其活動力差的患者,不只腳容易水腫,包括背部、臀部也常常水腫。此外,患者容易疲倦與喘,即使是走路也會喘,或原本可爬到3樓,現在爬到2樓就喊累。

這些不適症狀可能隨著排出一些水,就會緩解,但是李應湘強調,症狀變輕並不會讓心臟功能自動變好;此外,不是每個心衰患者,都有明顯水腫或走路喘的症狀,因此要不要治療,不該從有無症狀來判斷,應依據心臟的功能,依照醫囑用藥。

李應湘建議,老年人如果身體狀況明顯比過去差,即使症狀不顯著,都應去做心臟超音波檢查,看看心臟收縮力是否及格。

控制血壓護心臟功能

第二個迷思是,血壓正常就自行停藥:治療心衰的藥物類型,主要是血壓相關的用藥或是利尿劑,李應湘表示,患者以為用藥是為了治療高血壓,因此當自我檢測認為血壓很正常或數值比較低,可能自作主張停藥。

「這些藥物不是為了治療血壓,研究顯示這樣的用藥,可以改善心臟功能及減少死亡率。」李應湘說明心臟無力時,打出的血量不足、血壓往往也不會高,但不代表心臟功能正常。

血壓控制對於預防心臟衰竭也很重要,李應湘診治過年僅30多歲的心臟衰竭患者,一問之下才知他有高血壓病史,卻沒有乖乖用藥控制,結果心臟功能只剩下原來的1/3。

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陳震寰表示,心臟衰竭持續惡化的原因,是一種會傷害心臟的神經荷爾蒙系統被活化,過去主要以血管收縮素抑制劑、交感神經阻斷劑等藥物,抑制這個荷爾蒙系統。

最新的ARNI類藥物採雙管齊下,除了有血管收縮素抑制劑成分,同樣可抑制害心的荷爾蒙系統,還能激發另一種可保護心臟的荷爾蒙系統,可望更提升治療效果。

李應湘提醒,不同於其他疾病,心臟衰竭治療不能只靠藥物,日常生活要配合限鹽、限水。若藥物效果不夠好,可加裝節律器或去顫器,但仍有1~2成患者需要等待換心。

心臟衰竭的原因

■會導致心臟受傷、跳動無力的原因,歸納有3大類:

1.曾經心肌梗塞或有冠心症:血管堵塞,導致心臟曾因缺氧造成受傷,影響心臟功能。

2. 擴大型心肌病變:可能因素包括遺傳、病毒感染、高血壓或糖尿病控制不佳、長期飲酒過量等。以病毒感染來說,往往是多年前感染後,留下心臟受傷的後遺症;糖 尿病控制不好,可能產生冠心症等心血管疾病,或損及心臟功能;比較特別的是飲酒引起的心肌病變,戒酒後有機會恢復心臟功能。

3.心律不整引起。

出版編輯:陳慧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