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新聞選輯:全台高齡照護收費總精算 你付得起老後這本帳?

資料來源:http://www.wealth.com.tw/article_in.aspx?nid=7216&pg=1

全台高齡照護收費總精算 你付得起老後這本帳?
2016/03/09 出處:財訊雙週刊 第 498 期 作者:張嘉伶、洪綾襄

走在公園裡,常見外勞推著坐在輪椅上曬太陽的老人,全台有近20萬的外籍看護工,但若外勞輸出國減少或取消這20萬名額,龐大的照護問題將落在誰身上? 長照領域需要龐大的財源與人力,現今看來仍短缺。但台灣變老的速度太快了,長照議題不能只靠政府,每個人都應正視自己的老後生活規畫。

「不敢想像這麼孝順的媳婦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2016年1月26日,各大報都刊登一則震撼的新聞《全台最孝順媳婦,悶死公公再尋短》,鄰居不敢 相信這位一直照顧阿嬤和婆婆直到過世的媳婦,會做出這種事;她的公公3年前被檢查出罹患肝癌,長媳的她,白天當看護工,中午要趕回家準備午餐給公公吃,晚 間還得繼續照顧,工作、家庭兩頭燒長達10年。

台灣短短7年火速崩老
長照政策牛步化 你該怎麼辦?

如果這位媳婦有幫手,讓她有喘息空間,而非擔子都落在她身上,悲劇可能不會發生。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陳景寧痛批,這根本就是中央、地方政府「牛步化長照政策殺人」,再不關切這問題,類似悲劇恐將一再上演!

「台灣老化的速度世界第一!」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指出,台灣老人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將從2018年的14.6%,至2025年 跳升到20.1%,短短7年就從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今年,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數量超過14歲以下的人口數量,首度交叉翻轉,台灣人口結構已出現變 化,老人壽命延長,加上少子化影響,老人照護問題將愈來愈嚴重。

目前,台灣2300萬人中,約12%、276萬名老人,這其中又有16.5%、約46萬人屬於失能或失智;有4萬人住在養護機構,近4萬人住在護理 之家,高達近20萬人聘請外籍看護工,剩下17萬老人,幸運的有家人照顧,但如前述新聞情況,拖垮照顧者,最慘的根本乏人照顧。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外勞輸 出國若減少或取消名額,這20萬的龐大照護缺口,將落在誰身上?

為新任總統蔡英文規畫長照政策的林萬億表示,除了獨居老人,每個家庭裡通常有一個主要照護者,公共資源必須去支持這個人,給予喘息服務和照護訓練,像德國還給予照顧者津貼。

事實上,依照老人不同情況,所需照護也不同;一般可分成居家式、社區式、機構式三種。例如,有些只須專業人士去做居家服務,陪伴、送餐、做復健、協 助老人翻身、餵餐、定時吃藥等,以維持老人健康。另外還有到宅醫護,林萬億表示,歐、美、日等先進國家還有醫師往診,目的就是盡量不要讓老人住院,「老人 不是病人,他只是衰老的人,有時只要量量血壓、定期照顧一些慢性病。」

如有更進一步需求,社區式的照護也是不錯的選擇;例如日間照顧就像過去把小孩送到托兒所、現在則把老人送到托老所,讓老人有人陪伴、照顧,還有事可 做,也多了社交生活,家人可得到喘息機會,收費又比送往全天候的養護機構便宜。最後一端才是機構的住宿型照顧,通常是失能、須插管的老人,家庭無能力專職 照顧者,才送到這類養護機構。

居家服務:陪伴、送餐為主
老人不是病人 只須專業人士協助

老盟祕書長、現任主委吳玉琴指出,目前社區資源最欠缺且存在不少問題。以居家服務來說,經營門檻最低,但從業人員數量不夠,人力素質也參差不齊,且 薪資普遍偏低。有些家庭擔心陌生的照護人員到家裡,老人家不熟悉,又或者有物品遺失的糾紛,但多數體驗過的都覺得不錯。口碑不錯的中化居家服務以及彭婉如 居家照護,服務很多元,可陪老人聊天或者就醫,以小時來計費,每小時約320元。

在高雄左營經營「翠華園日照中心」的福樂多公司總經理蔡錦墩,他也是台灣身心機能活化運動協會理事長,投入長照領域20年,最早從日本引進輔具銷售;但接觸的老人愈多,愈發現每位老人都有不同困境,不是單單賣輔具就能解決,要提供多元的照護服務,才是老人真正需要的。

蔡錦墩說,高雄市政府將左營翠華國宅規畫為北區銀髮家園,該社區約有2500戶,其中約有1500戶是65歲以上的老人,他幫忙設計了一棟兩層樓的翠華園,一樓是日照中心、二樓有居家服務員辦公室,旁邊還有銀髮住宅,可說是小規模、多元機能的社區照顧中心。

社區托老所:接受度高
白天多了活動場所 晚上回家住

翠華國宅就和許多老舊社區一樣,年輕人大多外移,走在社區裡,隨時都看到老人,他們有不少是獨居。現在有了翠華園日照中心,長者就多了一個活動的地 方,每天走到這裡看報紙、量血壓,還能和工作人員聊聊天;甚至還有一間超大的衛浴間,可讓輪椅轉身,行動不便的老人還能躺在洗澡床上,讓照護人員幫忙洗 澡。

中午,有老人到日照中心吃飯,大家一起共餐,食欲看來都不錯,大口吞下雞腿、魚肉、南瓜等。蔡錦墩說,其實這是有祕密的,這些都是食物攪成泥做成了塑形果凍,讓老人吞嚥更安全,也不覺得自己只能喝流質食物;此外,也有提供送餐到家的服務。

這種社區型的失能失智日照中心,全台僅有數百間,主因是照護空間取得困難,政府要求有建管消防房屋資格、使用執照等條件。吳玉琴表示,花了7、8年 去找公有設施,如鄉鎮財產或學校閒置空間,但這些單位通常不願釋出給長照業者使用;而行政院雖有閒置空間開發小組,但規畫方向都是以開發為主,像是 BOT(興建、營運、移轉)案、文創等,而不願意作為社福使用。

蔡錦墩規畫的社區日照中心很受歡迎,近年屢有政府官員及學界人士去參觀;但蔡錦墩仍嘆了一口氣說,這條路走得很辛苦,因為是需要大量人力的服務,光是培育人才就花了好多時間,獲利更難。

至於重症的失能或失智老人,家屬大多選擇全天候照顧的護理之家,這類機構依床數多寡有大小型之分,通常大型機構多是醫院投資,而小型多是一些家庭式 照護;因照護時間更長,每月費用約3萬元起跳,都會區收費比偏鄉貴一點。台灣目前有數千家護理之家機構,政府有評鑑系統,但優、甲等的機構很少,最多的是 乙等,因此入住前得多研究。

在歐、美、日等國,政府總設法縮短老人住院臥床時間,因此,健康的晚年生活就很重要,不少人選擇住銀髮住宅;台灣對此接受度不高,總認為老人應該子孫承歡膝下,住進養生村,怕人以為是子女棄養。

不過近年來,愈來愈多人已能接受這種集合式養老住宅。台塑集團創辦的長庚養生文化村,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退休養護體系之一,選擇入住1房2廳或1房1廳,月繳約2萬至3萬多元,另繳交一筆保證金。

長庚養生文化村主任倪同芳說,養生村有唱歌、彈琴、種菜、畫畫等多元休閒課程,還有醫護團隊隨時可照護老人身體,不但讓長輩的生活更豐富,還能延緩老病問題。

護理之家:解決重症照護問題
集合式養生住宅:愈來愈受歡迎

台灣早在1997年就有「十年長期照護計畫」,但因預算不足,一直沒有積極推動。在劉兆玄擔任閣揆期間,曾為規畫小組成員的南華大學教授鄭文輝指 出,各國的長照作法不同,規畫方案主要比照德國和南韓,德國在九五年實施,南韓後來也採長照全民納保;這兩國都實施全民健保,但將長照的財務獨立出來,運 用健保行政資源,由健保局代收費用。台灣政府當初預計《長照保險法》開辦一年須花500億到600億元,但可創造內需、提供照護人員工作機會。

有業者抨擊,政府再不開辦長照保險,龐大的照護預算該從何處來?但林萬億認為,長照系統和健保系統不一樣,只有少數失智或失能老人需要長期照護,用 全民繳的錢提供給少數人使用,民眾恐難接受。目前新政府考慮把遺產稅從10%提高至20%,再加上房市合一稅等,總計可有300多億元的長照預算,「重點 還是建立在地的服務系統,一定要先建置服務系統才能增加服務量,否則向人民收更多的錢也發不出去。」

內政部評估長照期間需要7.9年;但北歐都希望盡量縮短年限,像瑞典的目標是將疾病期壓縮到1個月,不要讓老人久病臥床或是長期失能,前期就盡量促進老人健康,還能動就盡量不要別人照顧,「如果每位失能者平均都要7.9年才會死亡,沒有任何國家撐得住!」林萬億表示。

小英政府也將推動在地特色的老化服務,像是將客家人傳統的伙房改成社區型的老人照護中心,或是原住民特色的共食長照,建立以老人為主的環境,不宜切斷老人和家庭的關係。林萬億認為,在地老化是屬於不浪費資源、又能創造就業機會的好方法。

商發院董事長徐重仁觀察,就現階段來看,台灣政府偏向用非營利組織協會來經營老人照護,可能是擔心企業只想賺錢,也擔心圖利廠商,但這樣會局限市場;其實政府只須設評鑑機制,隨時審視業者,不適合就不要發放執照。

徐重仁表示,政府訂定長照政策,應該與民間企業合作,政府可提供優惠政策,激勵更多企業願意投入,讓市場更快發展到位。

數百億長照預算哪裡來?
在地老化不浪費資源 又創造就業

第一家民營企業投入做接送服務的多扶企業執行長許佐夫表示,經營多年仍未獲利,主因是政府給非營利組織協會的補貼,多扶並未拿到,經營較吃力;他認為,政府及人民的觀念都應調整,此產業過去都圍繞在「孝心」,但久病床前無孝子,他期望改變這種觀念。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陳正芬認為,台灣必須提早拋開外勞,培養本土在地的照護員和社工,才能有足夠的人才,而人才是維持長照市場發展最重要的核心。她表示,高齡者對於照護機構或者服務的期待不外乎:有足夠而多元的選擇、有滿足個別需求的品質、不同經濟條件能負擔得起。

陳正芬強調,政府不需要拿醫療機構的高標準套用在社福機構,過度不合理的要求,可能導致長照醫療化發展,而讓中小型社福機構消失,這是新政府該注意的地方。

陳景寧則呼籲,「政府要承擔照顧責任,照護責任公共化、專業化,不能再完全依賴家庭。」家庭照顧者或外勞一直身處那種環境無法跳脫,心裡壓力會一直累積,「服務網一定要建置好,才能避免家庭照顧悲劇持續上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