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迷你退休潮來了!專家:改變工作、理財觀念,別等到 65 歲再享受生活

資料來源: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eightylife/article/view/1447

迷你退休潮來了!專家:改變工作、理財觀念,別等到 65 歲再享受生活
50+ 陳莞欣

努力工作到 65 歲,退休後再環遊世界、做喜歡的事?在人生百歲的時代,這樣的線性思維該被打破了!

隨著人們平均壽命延長,終生工作很可能會是未來的職場趨勢。因此,國外興起了迷你退休的風潮 ── 不必把享樂、度假留到 65 歲以後,而是以「工作─迷你退休─工作」的節奏,活躍到人生的最後。每一段職涯之間,都有適度的留白,用來好好休息、充電。怎麼做?

美國暢銷書作者 Tim Ferris 在《一週工作 4 小時:擺脫朝九晚五的窮忙生活,晉身「新富族」》中,提出了 「迷你退休」 的概念: 工作一段時間之後,給自己一段完整的假期。 可以是數月,甚至一年的時間,進行長期的異國旅遊、學一些新的技能、興趣。等完全充飽電以後,再精神飽滿地回到工作崗位,開始下一段職涯。

想做的事不用等 65 歲!迷你退休不是職涯的終點,而是下段工作前的充電

新聞選輯:天冷發懶不想出門運動?10天後你大腦將會出現這些變化


資料來源:https://www.sportsplanetmag.com/article/desc/200006086

天冷發懶不想出門運動?10天後你大腦將會出現這些變化
2020-12-16

我們都知道運動能影響著身體絕大多數的器官功能,這是因為當運動時,心血管系統將會以更積極的方式來適應各種有氧訓練,然而,為了可以更加的快速習慣固定的有氧訓練,體內的心臟就必需要用更高效的方式將血液與氧氣大量的送進身體的肌肉組織,這也就是為了肌耐力可以透過有氧運動獲得改善的原因。

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對於腦部健康會有什麼幫助?

運動與大腦之間
除了有氧運動能對於身體健康有所幫助之外,你也可能聽過許多關於運動訓練能影響腦部的話題,根據一些研究表示,有氧運動可以降低神經行為退化的疾病,例如阿爾茨海默症或是帕金森病等等,同樣明顯的是,運動有助於防止由於衰老而導致的大腦萎縮或腦組織損失,這是由於腦內的海馬體是大腦中與記憶和學習密切相關的部分,並且可將短期記憶轉換為長期記憶。

新聞選輯:60歲後容易比實際年齡更顯老?精神科醫師指「不老魔法」5大關鍵

資料來源: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108469


60歲後容易比實際年齡更顯老?精神科醫師指「不老魔法」5大關鍵
翁湘惟
2023-12-18

你從幾歲開始,覺得自己變老了呢?許多人會回答35歲或55歲,氣力、外貌、體態不斷下滑,「斷崖式衰老」讓你意識到青春真的不再!但也有些人,即便過了60歲仍然活力滿滿,甚至視覺年齡才40歲左右。究竟,人們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更顯老的關鍵是什麼?日本精神科醫師提出解答。

為什麼同樣是中高齡,外表卻有那麼大的差異呢?一旦過了60歲,即便是同齡人,看起來「肖年」和不再年輕的人,外表差距會變得更加明顯。就像當你去到睽違多年的同學會,你會發現有些人的老態令人訝異。反之,也會有人看起來比自己更年輕,雖然當下可能沒有意識到,但事後看到合照時,你發現自己的臉比其他人老得多,羨慕之情油然而生,甚至會感到震驚。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通常會在結束照顧孩子的階段開始變老,在孩子成年離家後,有些人50幾歲就開始顯老態。另一方面,男性大多會在退休後60幾歲開始顯老,尤其是不用進辦公室因此不再注重外表,不會再刻意打扮體面,邋遢也會令人看起來老上幾歲。

2023年12月15日 星期五

新聞選輯:健康網》六旬婦出遊 下水道失常好尷尬! 醫:40歲後應開始預防

資料來源: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517678

健康網》六旬婦出遊 下水道失常好尷尬! 醫:40歲後應開始預防
2023/12/12 20:40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1名65歲輕微糖尿病婦女,在農曆年和家人一起搭日月潭纜車,雖然排隊前已經上過廁所,但上纜車後震動一下就馬上又有尿意,結果行駛不到一半就尿了出來,纜車上還有其他乘客,因此讓婦女感到非常尷尬,就醫後診斷是膀胱過動症,不需要手術,口服藥物控制即可,經過藥物控制症狀改善,並每天非常認真做凱格爾運動加上攝取泌尿相關營養素,三個月後就停掉藥物且恢復了正常的社交生活。

洪永祥在臉書專頁「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指出,泌尿系統跟其他人體系統一樣會老化,只要正確保養還是有機會可以停藥,需做正確運動與補充正確營養素來保養泌尿系統,比如南瓜籽就對女生頻尿很有幫助。

洪永祥分享,有不少長輩因為泌尿系統神經與肌肉的退化,有非常高的比例會困擾於急尿、頻尿、夜尿、急迫性尿失禁等,除非常嚴重,通常不會跟醫師說,長久下來不但造成社交退縮不敢參加各式各樣的社交活動,也因此不敢喝水,更造成了泌尿道感染、腎結石、代謝老化等而大幅讓腎功能衰退,膀胱過動症是可以控制良好的泌尿道症狀,切莫害羞不敢就醫。


新聞選輯:肌少症害走路無力、容易跌倒!復健醫師教4招 「椅子瑜珈」助改善

資料來源: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93029

肌少症害走路無力、容易跌倒!復健醫師教4招 「椅子瑜珈」助改善
By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23年12月12日 11:34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許多年長者的疾病也日益受到重視,肌少症即是一種伴隨老化所引起的肌肉量減少與肌力下降的疾病。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簡詠均醫師提供4個「椅子瑜珈」動作,讓長者在安全的情況下,提高肌肉與身體各方面的穩定性。

72歲的陳奶奶平時身體硬朗,每天早上都會走路到附近市場買菜,下午也會到公園散步,但日前卻因為肺部感染,住院治療近兩個月。出院後,陳奶奶發現自己的體力明顯變差,不僅需要助行器輔助行走,更是每走幾步就需要停下休息,遂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簡詠均醫師門診。透過測量小腿圍、握力測試與起立坐下測試,發現陳奶奶肌肉量少且肌力不足,排除罹患癌症、糖尿病等高風險疾病後,診斷為肌少症。對此,簡詠均醫師提供四個「椅子瑜珈」動作,以協助陳奶奶提升全身肌肉的穩定。

肌少症分為:原發性肌少症、次發性肌少症

新聞選輯:一活動就喘可能是「心絞痛」作祟! 秋冬易好發應注意非典型症狀


一活動就喘可能是「心絞痛」作祟! 秋冬易好發應注意非典型症狀
2023-12-09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

許多人都知道「心絞痛」會有胸悶、疼痛等症狀,但事實上呼吸喘也有可能是心絞痛的症狀之一。像70多歲江太太本身有三高疾病,會定期到門診拿藥控制,但最近在活動時她常常覺得很喘,爬一兩層階梯就快喘不過氣,隨著季節轉換天氣變冷,喘的症狀也變得越來越嚴重。

本來江太太以為是肺部問題,但做了X光卻未發現異狀,之後被轉到心臟內科做了心肌灌流檢查,發現其心肌有局部缺氧,而後住院接受心導管檢查,證實她心臟的左前降支冠狀動脈有嚴重的狹窄,進而造成心肌缺氧、活動時呼吸喘等情形,屬於「慢性冠狀動脈症候群」,也就是所謂的「心絞痛」。

2023年12月8日 星期五

新聞選輯:國衛院專欄|為什麼話到嘴邊卻說不出?研究證實健康熟齡者的大腦更勝年輕人!

資料來源:https://www.cw.com.tw/aging/article/5128460

國衛院專欄|為什麼話到嘴邊卻說不出?研究證實健康熟齡者的大腦更勝年輕人!


黃緒文
銀天下
發布時間:2023-12-07

年少時,在爺爺的書房看到耄耋之年(80高齡)的他仍每天練書法、畫畫、看書,爺爺也經常拿起我放在書桌的課本,一口氣把整學期的教材讀完,還連聲說:「現在的課本寫得真詳細!」而我自小喜愛神遊爺爺的畫境,試著從他的題畫詩中揣摩心境。

當時讀爺爺的詩,「年老莫心老,自能老不衰,青春如好鳥,輕喚即飛來」,讚嘆他寫詩的功力與詞采,對詩意卻沒有深切的感悟,但在我投入認知神經科學和高齡腦科學的領域後,才領會這首詩有前衛的腦科學思維。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頌辭,也是自古以來多數人夢寐以求之事。近年來養生風氣的盛行,五花八門的抗老養生之道更是隨處可見。然而,大腦、心智功能與認知行為乃三位一體,人類的記憶力、注意力、社交能力、語言能力、創造力、情感、肢體運動等都是經由大腦神經網絡快速且複雜的運算後產生。

2023年12月5日 星期二

新聞選輯:8大NG習慣,讓你擁有「不健康」的老後

資料來源:https://www.cw.com.tw/aging/article/5128354

8大NG習慣,讓你擁有「不健康」的老後

銀天下
新健康

白小良
銀天下
發布時間:2023-12-04

不健康的生活行為被定義為在日常生活中不經意持續著,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的某些行為,例如抽菸、不運動、長期攝取不健康的加工食品以及不維持理想體重等。

保持規律身體活動、攝取健康飲食、戒菸和維持理想體重,這些生活模式可以有效避免或延緩年長者的健康風險。

年長者需要執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來保護日漸衰弱的身體,這對長期以來已建立不良習慣的年長者來說或許很難做到,家人和家庭護理人員更應協助年長者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
8種建議修正的不健康生活行為

1.攝取過多飽和脂肪酸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黃斑部病變非正常老化 預防方法一次看


資料來源: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867768


黃斑部病變非正常老化 預防方法一次看
|2023.11.21

【本報台北訊】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眼科部部長黃奕修表示,台灣約有678萬人次因眼疾就醫,換算下來,高達三分之一的民眾曾因眼睛問題就診,其中患者最擔心的莫過於眼病變導致失明,醫呼籲千萬別把黃斑部病變當正常老化現象,若沒有治療,視力可能會隨病程發展而受損或喪失。

初期症狀不明顯易被忽略

黃奕修說明,統計台灣民眾造成視力障礙、失明原因中的5大原因分別為黃斑部病變、視網膜病變、青光眼、白內障及屈光不正。

他解釋,黃斑部病變已成失明主因之一,其中又與眼睛微血管增生出血,而造成的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即老年黃斑部病變 ),與糖尿病眼病變所導致的黃斑部水腫(DME )有關。

他警告,統計有視力障礙的老年人中,每4人就有1人是因黃斑部病變所引起;失明的長者中,每10人就有1人是源自於黃斑部病變,且相較於白內障視力會明顯不清晰,黃斑部病變及視網膜病變的初期症狀較不明顯,因此容易被忽略。

圖書選輯:時尚名醫林經甫:老年大腦學習力驚人,不再好奇就是變老的開始


資料來源: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8135

時尚名醫林經甫:老年大腦學習力驚人,不再好奇就是變老的開始


天下生活
林經甫
天下生活
發布時間:2023-11-17

什麼是老?我認為,當一個人停止學習、不再好奇,就是變老的開始。只要持續成長學習,年齡一點都不是問題。我常說人老了就有特權,不用在意他人的眼光或評價,不管是新發現的興趣,或者過去一直想做卻沒機會做的事,現在都可以放心去做,盡情享有學習的快樂。跟隨熱情和好奇心的帶領,你會發現,生活越來越好玩,一天比一天快樂,一天比一天有趣。

新聞選輯:對抗失智 國衛院研究:閱讀學習提升認知儲備

資料來源

對抗失智 國衛院研究:閱讀學習提升認知儲備
曾以寧
CNA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17日電)國衛院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會提高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但教育程度高的長輩,即使心臟功能不佳,也較不易發生認知功能衰退,可養成學習及閱讀習慣提升認知儲備,對抗失智。

國發會預估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避免認知功能衰退,甚至演變成失智症,成為重要課題。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莊紹源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過往研究指出,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睡眠障礙、慢性發炎等,都與老年認知功能障礙有關,血管彈性良好、血壓正常,可以吸收心臟擊出血液的震波,降低對大腦的波動影響。

除了心臟功能與認知功能有正相關,研究人員發現,教育程度高低也有影響。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去年9月發表於心血管醫學指標性SCI國際期刊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莊紹源為通訊作者之一。

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

新聞選輯:45 萬中高齡者陷「危肌」!秋冬胸悶、心肌無力竟是肌少症惹禍


資料來源:https://heho.com.tw/archives/307388

45 萬中高齡者陷「危肌」!秋冬胸悶、心肌無力竟是肌少症惹禍
日期:2023 年 11 月 27 日 
作者:賴 以玲

近期氣溫降低,民眾身體不適、以為心血管出問題就診人數暴增,問診後才發現成因與肌少症有關。醫師提醒,年過 50 歲肌肉流失速度比 30 歲快 2 倍,不僅是導致慢性病、骨折的主因,更可能因此埋下心血管疾病、甚至是失能禍根!

台灣將於 2025 年步入超高齡化社會,解決全民肌肉流失問題刻不容緩。現代民眾受工作及生活型態影響,長久坐、少動,飲食上外食比例高達 94% ,歐瀚文醫師提醒,民以食為天,正確飲食觀念是遠離肌少症的一大因素,除了注重無糖、均衡營養,也建議民眾把握兩大關鍵營養素「優質蛋白質」與「MCT 中鏈脂肪酸」攝取,提早預防、增加肌肉強度,啟動豐富的人生下半場。


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

新聞選輯:失智症預防有方法!國衛院研究:閱讀、學習有助提升認知儲備


失智症預防有方法!國衛院研究:閱讀、學習有助提升認知儲備
中央社
2023-11-22

國衛院研究發現,心血管疾病會提高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但教育程度高的長輩,即使心臟功能不佳,也較不易發生認知功能衰退,可養成學習及閱讀習慣提升認知儲備,對抗失智。

國發會預估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如何避免認知功能衰退,甚至演變成失智症,成為重要課題。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莊紹源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過往研究指出,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睡眠障礙、慢性發炎等,都與老年認知功能障礙有關,血管彈性良好、血壓正常,可以吸收心臟擊出血液的震波,降低對大腦的波動影響。

除了心臟功能與認知功能有正相關,研究人員發現,教育程度高低也有影響。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去年9月發表於心血管醫學指標性SCI國際期刊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莊紹源為通訊作者之一。

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新聞選輯:銀髮友善住宅將成最大內需市場!除了富裕老人,如何讓中產階級都住得起?

資料來源:https://www.cw.com.tw/aging/article/5128031

銀髮友善住宅將成最大內需市場!除了富裕老人,如何讓中產階級都住得起?


王美珍
銀天下
發布時間:2023-11-10

你現在的家,適合老後居住嗎?

近年來,訴求高齡者的服務型住宅的陸續推出,包括日勝生樂陶居、合勤共生宅、好好園館、俊傑館全齡養生宅.....等。

今年(2023),更是市場的爆發年,包括聲寶橘青春、基督教芥菜種會的附工作樂齡租賃住宅、​​台糖的銀髮住宅、大毅高年級聚樂部、台灣房屋的亞洲健康智慧園區與國家級的信義區兒福A1公辦都更案等,皆密集於今年動土、完工或啟用。

根據台灣人壽和網路溫度計2023公布的「台灣高齡友善大調查」,有近八成(76.8%)的民眾支持「共享型養生村」,更有半數民眾對於「退休後住養生村」保持肯定態度,此為相似的調查題目中,歷年新高。

這大概是台灣第一次,從服務業到傳統產業、從建商到非營利組織、乃至國營機構與政府單位,性質迥異的業態全都跨足加入的一個新戰場。衛福部長薛瑞元如此評論,「銀髮友善住宅,將是未來最大內需市場!」

新聞選輯:一個人住院、一個人動手術,需要帶什麼?高齡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獨身就醫準備清單懶人包


資料來源: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29164

一個人住院、一個人動手術,需要帶什麼?高齡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獨身就醫準備清單懶人包

文/曾金月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一個人去就醫、一個人去手術開刀與住院,該怎麼辦?不管是不是獨居者,若生病時身邊剛好沒有人可幫忙,如何獨自面對?本文提供一個人門診就醫、手術前後的安排與準備、住院包、找看護等清單。

生病了不想麻煩親友,該怎麼辦?不管是獨居或與人同住,無論單身、已婚或有伴侶、有否子女,人在生病時,難免會遇到必須一個人去就醫、甚至一個人去手術的狀況。一個人去門診、一個人去開刀住院,事前到事後該準備些什麼?

一個人去就醫別怕!只要開口志工都樂意協助

隨著社會變遷,單身、子女遠在他鄉或是享受一個人的自由,獨居人口愈來愈多,但年紀漸大難免有一些毛病,需要到醫院看病的機會變得比較多。當身體不舒服,處在陌生的醫療環境下,掛號、看診、批價到領藥,難免會有些許的慌亂。

2023年11月10日 星期五

圖書選輯:失智不是長者的專利!女教授罹「早發性失智症」遭社會遺棄最終忘記自己


資料來源: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1923/7559295

失智不是長者的專利!女教授罹「早發性失智症」遭社會遺棄最終忘記自己

2023-11-08 11:35:44 三民書局《老樣子――從神話史詩到現代小說,跟著西方經典作品思考「老化」這件事》 / 作者/ 陳重仁

失智症與老年形象連結,是基於經驗法則而來的典型印象;而且罹患失智症的病人多半是老年人,因此也符合醫學上的統計結果。但儘管老年人有較高的機率罹患失智症,老年卻不應該被簡化為等同失智。潔諾娃筆下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就打破了這個簡單易懂卻未必正確的刻板印象。

與一般人熟知的失智症相比,潔諾娃筆下的失智症屬於早發性失智症(early onset dementia, EOD),好發於65歲以下尚未步入老年的人口。早發性失智症的罹病人數雖然遠不及典型的失智症,卻也不能說是罕見。

根據臺灣失智症協會的估算,2014年底全臺灣30至64歲的人口約有1260萬人,而臺灣64歲以下的早發性失智症患者約有1萬2000人,盛行率大約是0.095%,亦即大約每千名30至64歲的人當中,就會有一人罹患早發性失智症。

2023年11月8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日行萬步並不能預防肌少症 關於肌少症常見7大問題一次解答


資料來源: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7/7549223

日行萬步並不能預防肌少症 關於肌少症常見7大問題一次解答
元氣周報

2023-11-05 11:18:28 聯合報元氣周報 / 記者胡蓬生報導/諮詢大千健康醫療體系福苗診所復健科周聖勛醫師

存肌肉跟存錢一樣重要,要及早開始,等年紀一大把才開始儲蓄,恐怕入不敷出。肌肉是人體的健康存摺,提供保護力,維持行動力,更與關節骨骼健康相輔相成。熱愛健身的日本知名女星天海祐希曾說:「男人會背叛你,肌肉不會。」事實上,只要飲食攝取不足、停止運動,或因受傷臥床,肌肉就會快速離家出走。因此,持續的、適量的蛋白質補充,加上規律運動,才能讓肌肉對你死心塌地、不離不棄。

以下7個關於肌力的是非題,對的打○,錯的打×,半對半錯打△。


新聞選輯:老了不怕失能、坐輪椅!5招預防腦退化 讓大腦變年輕


資料來源/影片:https://health.tvbs.com.tw/review/343049

老了不怕失能、坐輪椅!5招預防腦退化 讓大腦變年輕
郭庚儒 報導
2023/11/06 11:00

上年紀了,老年人容易發生腦退化疾病,如果身體越來越差,可能坐輪椅、臥床,失去自理能力,越活越沒有尊嚴。腦神經外科權威林欣榮教你5招預防腦退化,讓大腦變年輕,避免老年失能。

4大腦退化疾病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暨神經外科教授林欣榮指出,臨床上,50、60歲或是60、70歲,就坐輪椅的中老年人,通常是腦退化疾病所致,常見的腦退化疾病包括:腦積水、巴金森氏症、小中風及腦萎縮,「年齡愈高越容易發生,為常見的老年疾病」。

圖書選輯:《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銀髮族也許需要多次複誦才記得住,但我們有的是時間


資料來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93798

《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銀髮族也許需要多次複誦才記得住,但我們有的是時間

文:劉秀枝
2023/11/04,

失智症的權威劉秀枝醫師說:「我是容顏不再、動作漸緩,但腦細胞依然活躍的銀髮族。」由於提前為獨活的老年做準備,儘管退休多年、經歷癌症等病痛,如今七十五歲的她不但快樂地享受獨居,而且人生愈活愈發光。她以自己和眾多銀髮朋友為例,並融入每個人步入年老都應有的醫療知識,寫下這本為迎向獨立、自主的老年人生,「超前部署」的智慧精華。

老師,請你再說一遍好嗎?

某日,我參加的社區大學的走入山林課,走新北市南勢角山的「烘爐地步道」,二十位學員中,有八成是銀髮族。

走在上坡步道旁邊的岩層上,二十八歲的老師替同學們複習這學期去過的景點及其所屬的地層,依沉積年代先後,從五指山層(貴子坑)、木山層(軍艦岩)、大寮層(和平島)、石底層(南勢角山)到南港層(南港山)。


新聞選輯:只要100日圓,年輕人上門換燈泡、倒垃圾、聊天,輕鬆解決長者「大」問題


資料來源:https://www.cw.com.tw/aging/article/5127993


只要100日圓,年輕人上門換燈泡、倒垃圾、聊天,輕鬆解決長者「大」問題


吳佳珍
銀天下
發布時間:2023-11-07

換燈泡、換電池、搬家具、整理房間……,這些身強體健時能不費吹灰之力完成的事情,衰老病痛時卻可能變得難如登天。隨著高齡人口及獨居人口的增加,不少長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這類小事時,往往不知該向誰求助。

日本一家主打「100日圓便利屋服務」的社會企業「御用聞き」(Goyokiki),就看見這個需求,不但創造商機,也解決民眾的痛點。2010年起,開始在東京都練馬區大型住宅區提供服務,目前已擴展至東京其他區域、埼玉縣、神奈川縣、愛知縣,也開始與地方政府合作。

43歲的社長古市守久表示,公司專注於向來被忽視的需求:小問題沒人可求助,目標是將「解決小問題」這件事,打造為「繼電力、天然氣、水、通訊之後的第五種基礎設施」。

2023年11月6日 星期一

新聞選輯:醫療現場專欄|不想去醫院住院折騰,在家可以嗎?什麼是「在宅住院」?國際怎麼做?

資料來源:https://www.cw.com.tw/aging/article/5127787

銀天下
新健康

醫療現場專欄|不想去醫院住院折騰,在家可以嗎?什麼是「在宅住院」?國際怎麼做?


余尚儒
銀天下
發布時間:2023-10-19

你可以想像在家也可以像在醫院一樣「住院」嗎?或許,這是⼀個嶄新的名詞,不過「在宅住院」(Hospital at Home,HaH),事實上已經是被英、美、澳、醫療體系中⼀種被認可的「住院替代」服務。

對歐洲國家來說,在宅住院一點也不新奇:義⼤利都林公立醫院40年前便開始此服務;法國服務網絡也已遍佈,聯盟名稱為FNEHAD;⻄班牙全國共有67個在宅住院的服務單位,組成SEHAD學會,去年巴塞隆納⼤學開始有在宅住院碩⼠學位。

圖書選輯:《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無痛登山肌力訓練》如何選擇符合登山需求的肌力訓練動作?


資料來源: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107414

《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無痛登山肌力訓練》如何選擇符合登山需求的肌力訓練動作?

從功能性訓練的觀點來說,登山活動是屬於單腳交替運行的動作模式,因此應該以單邊訓練動作為主。初學者或肌力較差的人,可以先從雙邊動作開始學習並建立基礎動作模式與肌力,在熟悉動作模式且達到一定的肌力水平後,再進階到單邊的訓練動作,發展出更符合登山需求的肌力。
作者:運動視界編輯

從年輕人到銀髮族都適用的無痛登山肌力訓練:從健行、郊山到高山,為各階段山友量身打造的肌力與體能訓練保養法,預防、解決登山造成的疼痛與不適
梁友瑋(山姆伯伯) 著 / 臉譜出版
(以下節錄自本書 p.92-98)

談肌力訓練的動作之前,需要先從「功能性訓練」的觀點,了解什麼樣的肌力訓練才符合登山需求,否則你會不知道從何選擇適合的訓練動作。什麼是功能性訓練呢?在《全彩圖解.功能性訓練解剖全書》裡有簡單明瞭的說明,我整理幾點與讀者分享:

功能性訓練,就定義來說,它能幫助受訓者無論在日常生活或競賽上,能把身體功能發揮得「更」好。它不是某種特殊的訓練類型,而是一種聰明、有目的性的訓練方式,旨在恢復動作品質,提高運動表現,並降低可能的受傷風險。

新聞選輯:超高齡社會隱憂 多重共病 為自己的第三人生超前部署! 退休人生【T觀點精選】


資料來源/影片: https://youtu.be/7H0QPsOx9Os?feature=shared

超高齡社會隱憂 多重共病 為自己的第三人生超前部署! 退休人生【T觀點精選】
Focus全球新聞
2023年11月3日

新聞選輯:情緒防老 / 別陷入老年憂鬱症!嚴重恐致衰弱症 8 方法走出憂谷脫離憂鬱

資料來源:https://heho.com.tw/archives/303779

情緒防老 / 別陷入老年憂鬱症!嚴重恐致衰弱症 8 方法走出憂谷脫離憂鬱
日期:2023 年 11 月 3 日 
作者:黃慧玫

過激的反應、情緒,是老得快的主因;維持好情緒、好心情,才能永保青春。 然而,隨著年紀的不斷增長, 卻有不少年長者因此有了負面情緒,一不小心就陷入老年憂鬱症

台灣步入超高齡化的社會,在人口快速老化的同時,憂鬱症也成為常見的精神疾病,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於發表《高齡憂鬱症照護的瓶頸》中顯示,老年憂鬱症盛行率為 16.1%,大約每 6 位長者即有 1 位患憂鬱症。

衛生福利部公布《全國自殺死亡資料統計》,65 歲以上長者的自殺死亡率,連續 15 年位居所有年齡層之冠,顯示出醫療的進步讓人類平均壽命延長,但長者卻活得不快樂,讓結束生命成為選項之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憂鬱症將成為 2030 年全球疾病負擔的主要原因。如何讓中老年患者即早治療、即早改善,提升銀髮族患者的就醫率是需要重視的議題。

2023年11月2日 星期四

圖書選輯:用行李箱代替拐杖!70 歲奶奶環遊世界:想讓孩子說出『爸媽的一生很不賴』

資料來源

用行李箱代替拐杖!70 歲奶奶環遊世界:想讓孩子說出『爸媽的一生很不賴』
黃愔晴 綜合報導
2023年10月26日 週四 下午4:52

你想過自己老年會是什麼模樣嗎?是退休在家含飴弄孫看電視,還是到公園跳廣場舞下棋呢?南韓釜山一位 70 歲的奶奶,她選擇的是自己上網查資料、訂機票,拖著行李箱到世界各地自由行旅遊,哪怕年老力衰也阻擋不了她好奇與探險的渴望!

「老年與其說是區分什麼事做得來、或做不來的年齡分水嶺,我的心和我的意志,似乎才是這個時期的關鍵。」

一位普通的釜山奶奶金原姫 (김원희) 老奶奶,雖然平凡卻充滿好奇心,她認為「年老」和「自由」是兩個互不影響的事,她靠著自己的腳走訪了 20 幾個國家,與世界各地不同年齡層的人結緣,發生許多妙趣故事,像是在街上拿著酒瓶,被立陶宛警察「追殺」;還曾被日本大叔搭訕,發生過各種哭笑不得的有趣經歷。

70歲釜山奶奶金原姫 (김원희) 老奶奶,自助遊歷20幾個國家。

「若有人對年紀漸長的你視若無睹、甚或仇視鄙夷,千萬不用感到悲傷或憤怒。因為他討厭的並不是你,只是憎惡年華老去、肉體的衰頹罷了。」

繼續閱讀

圖書選輯:年紀會變大,但思維不會!學日本人把變老當「體驗人生」


資料來源: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style/blog/3013689

年紀會變大,但思維不會!學日本人把變老當「體驗人生」

撰文者:貝卡.雷維(Becca Levy)
非讀BOOK 2023.10.31

摘要
1.日本人把老年看作是一種活著的事實,而不是一種恐懼或憎恨。美國則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光景,無論在哪個領域,老年都被等同於健忘、虛弱與衰退。

2.相較於同齡的美國與加拿大女性,日本年長女性經歷更年期時,出現症狀的可能性小了許多。日本年長男性,也被發現比歐洲同輩男性分泌更高的睪酮量。

3.作者研究發現,決定長壽的因素,比起性別、收入、社會背景、孤獨感或身體機能等,更重要的是「人們對於老年的看法和應對方式」。


我在念研究所時,很幸運拿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研究獎學金,得以去日本生活一個學期。我的目標是要調查日本人邁入老年的歷程,以及對老化的思考方式。

我知道日本人是全球最長壽的民族,儘管許多研究人員將這個現象歸功於健康飲食或基因差異,但我想了解,是否還有給予他們優勢的心理因素。

2023年11月1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九成聽損不可逆!聽力師籲:早期介入可改善,配戴助聽器要及時

資料來源: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9549

九成聽損不可逆!聽力師籲:早期介入可改善,配戴助聽器要及時
2023-10-12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

民眾應關注家中長者聽力健康,若出現聽不清楚或聽不到的情況需有所警覺

多數民眾認為聽力變差是老化自然現象而忽略聽力受損的對健康及生活品質可能帶來的影響。研究指出,聽損可能潛在失智風險。面對高齡化的社會,早期發現並改善聽損問題才能降低失智風險,提升長者老年生活品質。然許多人對助聽器仍停留在音質差、外觀笨重等早期印象導致配戴意願低。
老年聽力損失發生率高認知度低 嚴重聽損者失智風險為一般人五倍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2050年全球將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有聽力問題。台灣現約有12萬民眾有聽力損失問題,其中65歲以上長者佔7成。然聽力受損不單只是聽力問題,也大幅提升失智風險,多項大型研究皆證實,聽力受損的程度與失智風險程高度相關,嚴重聽力受損者的失智風險更是一般人的五倍。資深聽力師、臨床聽力學博士連孟如指出,聽損者必須花更多腦力聽別人講話,患者功能性MRI顯示聽覺刺激變少,將使負責大腦聽覺的區域退化或快速萎縮,間接更可能影響認知功能。

新聞選輯:不用跑跳運動量就夠!老年人練這招「坐姿健康操」 膝蓋痛、行動不便也能做


資料來源及影片:https://youtu.be/wDWMECNIoQ0?feature=shared

不用跑跳運動量就夠!老年人練這招「坐姿健康操」 膝蓋痛、行動不便也能做
郭庚儒 報導
2023/10/06 19:00

研究指出,久坐會增加死亡風險,每天久坐超過13小時,死亡風險更高出200%。復健科醫師侯鐘堡提供一招「坐姿健康操」,行動不方便、膝關節退化膝蓋痛的老年人都適合,每天早晚做一遍,相當於一天的運動量就足夠了。

坐姿健康操
準備動作:抬頭挺胸,椅子坐1/2,以下每個動作做2個八拍。

2023年10月26日 星期四

新聞選輯:勞保年資24年身故,家屬竟一毛都領不到?專家提醒「勿做這事」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6562

勞保年資24年身故,家屬竟一毛都領不到?專家提醒「勿做這事」
黃健誠
2023-09-20
遠見

勞動部趕在中秋節前大發錢!27日將發放勞保年金給付給172萬退休勞工,平均每人一個月可領1.8萬,最高可領逾4萬。但另一方面,卻傳出有人投保年資24年,身故之後家屬卻「一毛錢都領不到」,究竟發生什麼事?專家提醒別做「這件事」。

兩年前,勞保界曾有一個轟動的案例,但如今卻仍有不少類似個案發生。

當年,桃園有名羅姓男子因病離世,家屬卻領不到他的勞保給付,因而出面控訴羅男的勞保年金形同全數「充公」。消息一出,讓不少人瞠目結舌,至今仍在社群上引發熱議。

勞保保了24年,為何身故後一毛都領不到?

羅男生前以最高級距4萬5800元投保勞保,其年資已達24年。而在54歲身亡後,當家屬向勞保局申請給付時,勞保局以年齡未滿55歲,以及投保年資未滿25年為由,拒絕向家屬給付相關保險金,也讓家屬憤恨難平。

另外,除了24年投保年資累積的勞保給付無法請領,連喪葬津貼及遺屬津貼也無法請領,主要原因在於羅男54歲身亡時,已退保2年,並非在保險有效期間身亡。


新聞選輯:你的情感存摺夠用嗎? 專家:年輕專注工作.退休容易沒重心

資料來源/影片: https://youtu.be/Llk4JWokbB4?feature=shared

你的情感存摺夠用嗎? 專家:年輕專注工作.退休容易沒重心|十點不一樣20230930 @TVBSNEWS01

TVBS NEWS
2023年9月30日 #TVBS新聞網 #TVBS新聞 #TVBS直播

現在不僅有孤獨老的狀況,還有老年情感窮,很多人年輕時大部分心力投注在工作上,疏於跟家人的相處,很可能會引發老年情感存摺不夠,而有孤獨感,專家分析,尤其在工作時職位越高的人,越容易會有情感窮況。


2023年10月24日 星期二

新聞選輯:健康網》聽力衰退常見5預兆 醫:聲音變模糊最為常見

資料來源: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465074

健康網》聽力衰退常見5預兆 醫:聲音變模糊最為常見
2023/10/23 10:25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許多人家中的長輩都有聽力衰退的問題,若真的不幸碰上這些狀況,怎麼知道已經開始出現聽力衰退的狀況呢?輔大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胡皓淳在臉書專頁「胡皓淳醫師-耳鼻喉科生涯一筋」發文指出,聲音變得模糊、難以聽見低音和高音聲音、需要調高音量、耳鳴或噪音感、聽力疲勞是5種聽力衰退常見預兆,有這些問題請盡就醫,越早發現治療越有效。

●聲音變得模糊:當你開始覺得說話的聲音變得模糊或不清晰時,這就是聽力衰退最常見的症狀。特別是在背景音很大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難以理解別人的話語,即使已經專心聽了還是很難聽到。

新聞選輯:商業興觀點/高齡照護科技 打造防護網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2331/7524895

商業興觀點/高齡照護科技 打造防護網
2023/10/23 23:11:30
經濟日報 廖慧雯(商發院國際數位商業研究所研究員)

台灣即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沛星互動科技董事、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曾在今年3月的高齡科技產業策略會議上提到,「德國與日本比我們早二、三十年進入高齡社會,但它們有一個十年黃金期,也就是社會富裕一代老化的前十年,是社會創新的爆發期」,台灣現在也需要導入大量社會創新來降低超高齡社會的衝擊。

以往,高齡照護政策,放比較多重心在老年失能者的照護,如政府的〈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回應高齡化社會因失能、失智人口增加所衍生的長照需求,提供從支持家庭、居家、社區到住宿式照顧等多元連續服務。

研討展覽:建築研究所辦理「高齡暨無障礙居住環境」國際學術研討會


資料來源及報名: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9&sms=9009&s=297478

建築研究所辦理「高齡暨無障礙居住環境」國際學術研討會
發布日期:112-10-23 11:04
單位:建築研究所

本部建築研究所於112年度舉辦「高齡暨無障礙居住環境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日本及台灣的專家學者進行4場專題演講與座談,共同探討高齡暨無障礙居住環境,從中分享相關的研究成果、實踐案例、及對於相關政策法令的修正建議,歡迎各界踴躍報名參加。
研討會專題演講題目:
(1)第1場:日本高齡者照護設施之建築計畫及認知症之療育環境。(石井敏,日本東北工業大學副校長)
(2)第2場:從大數據看高齡獨居挑戰與機會。(林佑達,陽明交通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3)第3場:社區日間照顧機構建築空間規劃設計探討。(廖慧燕,建築師)
(4)第4場:社會住宅無障礙住宅單元規劃設計探討。(曾光宗,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
本研討會係「免費報名」,並以「實體參與」方式為主,相關資訊如下:
一、研討會時間、地點及報名資訊:
本研討會採網路方式報名,請至「Accupass活動網站」進行線上報名,研討會辦理相關資訊及報名網址詳如附圖。
二、相關證明
活動當日全程出席者(以實際簽到為準),將可獲得研習證書(電子檔)及換證積分或時數認證如下:
(一)公務員終身學習時數認證。
(二)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建築師執業執照換證積分。
三、注意事項
(一)為響應節能減碳、節省資源,本研討會不提供免洗餐飲用具,請自行攜帶水杯、餐具。
(二)活動會場不提供停車服務,請盡量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請自行安排停車位。
四、聯絡人
中原大學建築系建築計畫研究室 陳艾琳小姐 (03) 265-6180

新聞選輯:高齡飲食科技發展現況與趨勢



資料來源:https://ieknet.iek.org.tw/iekrpt/rpt_more.aspx?actiontype=rpt&indu_idno=0&domain=75&rpt_idno=248037089

高齡飲食科技發展現況與趨勢
2023/10/17
葉怡汝

全球高齡化趨勢,銀髮飲食產業成為新藍海,高齡的問題牽動勞工、就業、消費等結構,如何讓銀髮高齡消費者可以吃得更健康、更安全、有營養、甚至延緩老化都是高齡飲食發展的潛在商機。日本是早期就進入高齡社會國家,已成熟發展適合長者實用的新型態食物(介護食品),台灣早期以預防嗆食引起吸入性肺炎而積極介入鼻胃管飲食,現在逐漸轉換飲食照護新觀念是遠離鼻胃管,並依據長者咀嚼吞嚥能力,提供適合又安全的飲食,並且保持現有功能及延緩退化的新高齡飲食策略,故制定共通的飲食質地標準,可增進醫護端、照護端、餐食製造端、以及周邊相關產業的良好有效溝通,以促進供需對接的高齡飲食產業鏈的需求及市場。

新聞選輯:日本學者20年追蹤研究 揭高齡勞動潛力 翻轉「熟齡」迷思:銀髮族愈工作愈健康!


資料來源: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9/post/202310180045/

日本學者20年追蹤研究 揭高齡勞動潛力 翻轉「熟齡」迷思:銀髮族愈工作愈健康!

馬揚異
攝影/ 陳睿緯
1400期
2023-10-18 13:20

隨著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日本學者秋山弘子呼籲大家重新思考「高齡」定義,為熟齡族群找到一個更健康、更有益社會的人生新起點。

高齡、少子化所衍生的問題很多,從長者的健康照護、年輕人的扶養負擔、勞動市場的缺口填補,乃至於這些問題對國家經濟財政所形成的壓力,都是嚴肅課題。但在日本學者秋山弘子的研究中,化解這些問題的其中一道線索,卻是十分鮮活有趣。她的解答方向,藏在「長者的走路速度中」。

十月十一日,《今周刊》舉辦第七屆「幸福熟齡台日交流論壇」,邀請多位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分享觀點與經驗,其中,日本老年學專家、東京大學高齡社會綜合研究機構客座教授秋山弘子,就以「生活在長壽社會」為題,跨海分享她的研究與產官學合作成果。當台灣即將於二○二五年邁入超高齡社會,我們如何從日本的經驗中借鏡學習?

研討展覽:AI on Chip應用與商機交流會 智慧照顧應用發展策略

資料來源及議程:https://ievents.iii.org.tw/EventS.aspx?t=0&id=2246

AI on Chip應用與商機交流會 智慧照顧應用發展策略

活動日期 / Date: 2023/10/31 14:30 ~ 16:30
活動內容 / Event Details:

智慧物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帶動網路、感測裝置與資料科學的整合,為臺灣具有優勢的健康照護領域帶來新動能。智慧照顧整合雲端運算、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不同技術,被應用於診療輔助、行動照護、居家監測等服務。其中,AI晶片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也是許多國際大廠積極投入研究與產品應用開發的重點。臺灣在國際半導體供應鏈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智慧照顧領域方面,自不能缺席相關AI晶片與晶片模組,以及應用服務產品的發展。

AI on Chip應用與商機交流會,將邀集國內外卓越廠商,針對智慧照顧領域,剖析產業發展之機會與挑戰,期待能與臺灣有意或正在投入智慧照顧領域的廠商交流,提出未來產業發展之建議。

【活動時間】
112年10月31日(二)14:30-16:30

【活動地點】
集思交通部會議中心 201會議室|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24號(交通部大樓,近捷運東門站)

【費用】
免費入席,歡迎踴躍報名

2023年10月19日 星期四

新聞選輯:人力銀行調查中高齡困境 8成8民眾認為重返職場不易

資料來源: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862824

人力銀行調查中高齡困境 8成8民眾認為重返職場不易
羅智華 |2023.10.13

【記者羅智華綜合報導】台灣目前法定退休年齡為六十五歲,但只要工作滿二十五年,或是年滿五十五歲且工作滿十五年,就符合勞基法退休門檻,1111人力銀行今天公布「中高齡職場困境調查」指出,四十五歲以上受訪者,打算六十五歲過後才退休的比例約一成四,更有一成民眾直言不考慮退休;但有一成民眾表示五十歲以下就想離開職場;整體來看,平均規畫的退休年齡為五十九歲。

調查也顯示,有六成七民眾退休後打算繼續工作,而上班族退休後再重返職場的調查民眾中,又以選擇兼職比例最高,達到五成一。

新聞選輯:【銀天下Podcast Ep3】:老後住哪裡?「找新家人」的銀髮宅新趨


資料來源:https://www.cw.com.tw/aging/article/5127695

【銀天下Podcast Ep3】:老後住哪裡?「找新家人」的銀髮宅新趨

本集邀請好好園館創辦人紀金山,本身是社會網路學者的他,訴求提供「比家多一點」的服務住宅,甚至覺得照顧「不由家人來,反而比較好」。從這個創新的社會實驗,讓我們看見未來銀色居住服務的新樣貌。

文  王美珍
銀天下
發布時間:2023-10-13

老後的你誰照顧?
親人不在身邊,卻又不想住大型養生村?
身體需要照顧,但又沒嚴重到送到住宿機構?

國外已發展出「附服務高齡宅」此類住宅類型,讓年長者像在一般社區生活,卻又能滿足生活支持、照顧需求,此類住宅趨勢在台灣也正要萌芽。

新聞選輯:疫後鼓勵中高齡就業 勞團籲應創造合適就業環境


資料來源:https://news.pts.org.tw/article/661583

疫後鼓勵中高齡就業 勞團籲應創造合適就業環境
陳佳鑫 張梓嘉/台北報導 
發布時間:2023-10-12 19:31 
更新時間:2023-10-12 20:34

缺工嚴重,為了鼓勵中高齡勞工重返職場,政府推出「婦女再就業計畫」等政策,還祭出3萬就業獎勵金,要吸引回流。但有勞團認為,政府應該把錢用在創造適合中高齡就業的環境。

陳小姐是二度就業婦女,以前在銀行業服務,為了照顧孩子離開職場,現在孩子大了,她重返職場,擔任麥當勞的正職服務員,公司也體恤中高齡員工,像是炸薯條的炸籃,改為較輕的單層,方便操作。

麥當勞二度就業員工陳淑惠表示,「過早退休可能對政府來講,或是對自身來講,都不是一件好事,友善的工作環境,我覺得對中高齡就業是很棒的幫助。」

疫情解封後,缺工嚴重,為了鼓勵中高齡或是二度就業婦女重返職場,政府推出「婦女再就業計畫」等政策,祭出3萬元就業獎勵金,也補助企業,吸引回流。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就業服務組長吳淑瑛指出,「中高齡部分,我們大概每1年會補助輔具,大概就是最高10萬元。」

2023年10月18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臥床2周肌力狂降!怎樣協助失智症者下床活動?專家授8步驟借力使力 長者自己站起來


資料來源:https://health.tvbs.com.tw/review/342570

臥床2周肌力狂降!怎樣協助失智症者下床活動?專家授8步驟借力使力 長者自己站起來
許寶仁 報導
2023/10/12 17:57

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失能問題漸多,包括台灣第1名模林志玲,面對母親罹患失智症也十分難過不捨。如何照顧失智長者?專家建議「以訓練取代照顧」,物理治療師楊子欣示範協助年長者起身坐起的方式,協助不假他人照顧而能自理生活。

物理治療師楊子欣舉一案例,一名90幾歲的獨居老奶奶,在床上躺了2個星期,肌力和生理機能嚴重退化,一活動就痛,外甥女去看她也不敢動她,而且一直臥床完全沒胃口。治療師善巧誘導說,客廳有訪客來看她,請她出去招待,帶著老奶奶從臥室走到客廳,沒想到這一走動,老奶奶就有胃口了,一下吃了2個銅鑼燒。

延緩失智老人退化,楊子欣治療師有妙招,大家快學起來!他說明,很多長輩因為膝蓋不靈活而缺乏下床活動的意願,但人體機能會「用進廢退」,越是不活動就越退化得快,所以要協助長者,在能力可及的狀況下多下床活動。

靠自己力量 長者可以站起來

2023年9月26日 星期二

新聞選輯:高齡者開車「煞車踩成油門」原因在這!五狀況該避免駕駛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6812/7426846

高齡者開車「煞車踩成油門」原因在這!五狀況該避免駕駛
2023-09-10 09:36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日本

相對於一般駕駛,高齡者開車事故風險高。日本警察廳統計,2022年汽機車造成的死亡事故中,有16.7%是75歲以上老年駕駛所造成的。這其中又有28%的老年人,是因為操作不適而產生交通事故。因此銀髮族在開車前,可能要多注意一些地方,以免意外產生。

根據日本媒體「日刊SPA!」報導,很多高齡駕駛常發生事故,都是肇因於想踩煞車時,卻不慎踩成油門,結果反讓車子爆衝。這是因為人到年老之後,身體會變得比年輕時還僵硬,因此在踩踏板的動作時,容易出現「踩到的位置和過往習慣位置不同」的狀況,結果釀成災情。

因此,高齡者如果一定要開車,可以先在駕駛之前,伸展自己的髖關節和雙腳,活絡自己的血液循環,讓身體不會那麼僵硬,並且測試伸腳的感覺,瞭解大概會踩在那個位置上。

新聞選輯:在家觀察5徵兆,爸媽恐罹患「肌少症」!

連結 資料來源

在家觀察5徵兆,爸媽恐罹患「肌少症」!
2023年9月8日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吳婉華 營養師

臺灣人口老化嚴重,近年人數急速增長,已經突破400萬,預估將來每5人中就有1人是長者,形成「超高齡社會」。這引發社會重視如何提升長者生活品質和減輕照顧者負擔的問題。

近年來,臺灣的人口結構有快速老化的趨勢。截至民國111年8月底,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突破了400餘萬人。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推估,預計到114年,臺灣將出現每5人中就有1人是長者的情況,這將使老年人口佔比超過20%,臺灣正式宣告邁入「超高齡社會」。人口結構老化已經成為臺灣社會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如何維護年長者的生活品質,以及減輕照顧者的負擔,是目前政府努力的重要目標。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身體的肌肉量會逐漸流失。若沒有保持持續運動的習慣,這種情況可能逐漸演變為肌少症。

肌少症是指因老化所引起的肌肉質與量的減少。2010 年歐盟肌少症工作小組提出肌少症的診斷標準,包括肌肉質量減少,加上肌力減弱或行動能力變差兩者之一。

2023年9月25日 星期一

新聞選輯:百歲孤寂 ─憂鬱篇/獨老孤單 高齡憂鬱就醫率低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459193

百歲孤寂 ─憂鬱篇/獨老孤單 高齡憂鬱就醫率低
2023-09-23 04:13 聯合報/ 記者張瀞文/台北報導

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有挑戰與任務,在社會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論點裡,晚年期的任務在於整合生命、找到生命的意義感,若做不到,則會帶來悲觀絕望的感受。然而老年人的心理議題以及需求,是各生命階段中最被忽略的一段,許多憂鬱長者身心困在疾病中,最後選擇自我了斷、寂寞離世。面對比率高、人數也一直攀升的老年自殺,社會該如何因應?

「退休」讓你想到什麼樣的畫面?已經卸下人生重責、含飴弄孫享清福?

據衛福部統計,六十五歲以上自殺死亡人數,在民國一百年是八○七人,一一一年時攀升到一一三八人。服用抗憂鬱藥物的長者,民國一○一年時是廿七萬人,一一○年攀升到四十八萬人。

年老後比年輕時更容易出現社會關係孤立、經濟貧窮、配偶離世、身體病痛等問題,這使得國內六十五歲以上族群的自殺死亡率一直居各年齡層之冠,服用抗憂鬱藥的人數,在這十年間也明顯攀升。


2023年9月22日 星期五

新聞選輯:夢想「天天睡到自然醒」,退休才3天竟焦慮大爆發…醫盤點高齡就業「這些好處」:利大於弊

資料來源: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2309200035

夢想「天天睡到自然醒」,退休才3天竟焦慮大爆發…醫盤點高齡就業「這些好處」:利大於弊
撰文 |郭美懿

日期 |2023年09月20日

據國衛院研究,台灣中高齡族群憂鬱症盛行率達到16.3%,大約每6位中高齡者即有1位患憂鬱症,歸咎原因除了衰老病痛、親友離世、子女關係疏離等原因,退休後生活沒有重心,也容易使人憂鬱、退化。

職場上競爭鑽營、為工作苦惱,甚至失眠、焦慮、恐慌,退休後壓力不復存在,不是一切都該迎刃而解、無憂無病?為什麼退休這道「解憂藥方」,反而成了許多人致鬱的病因?

國衛院研究顯示,台灣50歲以上中高齡族群憂鬱症盛行率達到16.3%,大約每6位中高齡者即有1位患憂鬱症。衛福部2022年國人自殺率統計更發現,65歲以上長者自殺率較2021年成長2.9%,創下歷年新高,熟齡者已成為每年自殺率數據裡的中高風險群。

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同時也是亞東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的莊宜芳指出,年齡本來就是自殺的危險因子,特別高齡、男性、獨居者,更是高危險群。高齡者罹患憂鬱症的原因很多,包括身體病變、親友離世、子女關係疏離、生活沒有重心等;另一方面,退休失去社交網絡,不再扮演經濟支柱,也可能讓熟齡族覺得活著沒有意義、人生失去價值等。

2023年9月15日 星期五

新聞選輯:孤獨感是可以排除的!老年人做到4招,可降低認知症風險


資料來源: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105155


孤獨感是可以排除的!老年人做到4招,可降低認知症風險
【專家觀點】
伊佳奇
2023-08-31

美國公共衛生署長莫西(Vivek Murthy)日前宣布,將孤獨認定為公共衛生流行病,並稱美國普遍存在的孤獨所造成的健康風險,與每天吸15支香菸一樣致命,每年並給醫療衛生產業造成數10億美元損失。

孤獨感是一種常見的情緒,普遍存在現代人的生活中。

根據穆爾蒂辦公室發布的《我們的孤獨與隔絕流行病》(Our Epidemic of Loneliness and Isolation)報告,大約一半的美國成年人表示曾經歷過孤獨。美國國家孤獨熱線(National Loneliness Hotline)的調查,美國有超過60%的成年人會經歷孤獨感。而根據英國紅十字會(British Red Cross)的報告,九成英國人都會經歷孤獨感。
孤獨感恐帶來中風、心臟病、認知症等多項健康危害

研究還發現,孤獨感在老年人中尤其常見,因為老年人更容易面臨身體狀況、喪偶、孩子離開等多種社交障礙。儘管孤獨感是普遍的情感,但長期的孤獨感會導致很多嚴重的健康問題。

然而,如果孤獨感得不到有效的治療,長期的孤獨感會增加許多健康問題的風險,包括認知症。孤獨感可能會導致神經元死亡和炎症反應,從而增加認知症的風險。《我們的孤獨與隔絕流行病》報告顯示,寂寞會直接衝擊健康,寂寞的人比正常人罹患心臟疾病的比率高29%,中風的機率增加32%,認知症的可能性更多出50%。

新聞選輯:醫療現場專欄|如何避免長輩出院後,身體快速退化?出院照顧注意3件事


資料來源:https://www.cw.com.tw/aging/article/5127158

醫療現場專欄|如何避免長輩出院後,身體快速退化?出院照顧注意3件事


張凱評
銀天下
發布時間:2023-08-30

90歲的S奶奶有失智症已經好幾年了,雖然還可以跟家⼈有簡單的⽇常對話,但是坐在椅⼦上和躺在床上的時間愈來愈多,腳沒有太多⼒氣下床,去廁所也需要⼈家攙扶。

原本都是家⼈輪流回來陪S奶奶⼀陣⼦,但是這⼀年體⼒⼜更差⼀些,⼤家不放⼼,請了印尼的Yuri在家照顧,Yuri很認真負責,中⽂也講得不錯,住在公寓⼆樓的S奶奶和Yuri兩個⼀起住,兒⼦女兒上班繁忙,但是下班和假⽇都會抽空回來陪媽媽,天氣好的時候,⼤家也會⼀起攙扶S奶奶出⾨去公園曬曬太陽。

過完年後,S奶奶吃東⻄開始更困難,家⼈在猶豫要怎麼處理的時候,S奶奶就因為發燒、嗆咳,緊急叫119送往醫院急診,發現是吸入性肺炎⽽住院⼀個⽉。

終於,住院⼀個⽉後醫院說S奶奶可以出院了,但是看來精神很不好,要出院時護理師說S奶奶在醫院都很激動、⽇夜顛倒睡不好,⽽且都沒有⼒氣⼀整天躺在床上,有的時候還會⼤吼⼤叫,所以開的藥要回去記得吃。

新聞選輯:給認知症照護者》請先學會照顧好自己,這樣做擺脫無力感、照護倦怠


資料來源: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105156

給認知症照護者》請先學會照顧好自己,這樣做擺脫無力感、照護倦怠
【專家觀點】
伊佳奇
2023-08-30
認知症是一種常見的老年性腦部退化疾病,會導致記憶力、思維能力、語言能力等認知功能的下降,影響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

照顧認知症患者通常是一個長期的挑戰,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感的影響會逐漸累積,就像堆雪球一樣,愈來愈大。可能會面臨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照顧壓力與責任,這壓力與責任也隨著患者退化程度而加大,從心理增加到生理,產生更多身體、基本生理照護上需求。

家有認知症患者是場長期挑戰,照護者請先學會照顧好自己

認知症照護是一條不歸路,隨著認知功能及身體生理的退化,照護的需求隨之轉變,往往用盡腦力與精力,順利的度過今天的挑戰,明天接著而來可能又是一個新的挑戰,當照護者的身體感到不適時,當照護者盡了最大的努力,但他們的病情仍在退化時,照護者覺得什麼也改變不了,心中出現無力感與挫折。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與眼見疾病不可逆帶來的挫敗感會給心靈帶來極大的創傷。

2023年9月6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適合銀髮族必備保險:小額終老保險,低保費、高承保年齡及寬鬆核保

資料來源:https://pension.tw/eldly-tiny-insurance/

適合銀髮族必備保險:小額終老保險,低保費、高承保年齡及寬鬆核保
2023 年 8 月 24 日退休金試算專家

因人口老化及少子化,政府推出「小額終老保險」提供高齡者基本保障,減輕家屬負擔。此保險於2017年2月推出,特點為低保費、高承保年齡及寬鬆核保。

與一般壽險不同,小額終老保險投保年齡上限為84歲,不需體檢,但有保額上限70萬元。若投保後3年內身故或失能,給付為應繳保費的1.025倍。適合對象為高齡者、預算有限者或想加強保障者。年輕人可考慮其他更全面的保障如長照險或癌症險

小額終老保險是什麼?

小額終老保險於2017年2月推出,是由政府推動的政策型壽險。小額終老保險和一般壽險不太相同,它的保費更低、承保年齡更高、核保條件也較為寬鬆,因此逐漸成為高齡者投保的熱門保險之一。

舉例來說,目前市售的一般壽險保單的投保年齡上限大多為65歲,在投保時被保險人可能會需要先進行體檢,保險公司會因為你的體況選擇拒保,或是要增加保費。

民國110年統計台灣人的平均壽命為80.86歲,遠遠超過壽險保單65歲的限制,因而小額終老保險的設計將投保年齡提高到84歲,再加上小額終老保險原則上不需要體檢,讓許多有輕微體況的高齡者也有成功投保。

新聞選輯:中高齡不懂科技?九成愛用LINE 還會發「早安影片」


資料來源:https://tech.udn.com/tech/story/123154/7386196

中高齡不懂科技?九成愛用LINE 還會發「早安影片」
2023-08-31 15:33
遠見/ 文.林讓均

百歲時代來了,你準備好了嗎?《遠見》發起「台灣迎向超高齡社會大調查」,盤點國人的準備度、應變力,找出其中的挑戰與機會!

其實,高年級生的數位能力,左右著他們的社會參與度,也成了職場連結力的檢視指標。

《遠見》發起「台灣迎向超高齡社會大調查」,詢問民眾如何評估中高齡者的高科技使用能力(例如能否主動下載智慧型手機App、自行設定或操作智慧家電),全體四成認為,中高齡者對高科技產品不熟練,認為熟練者不到25%。而且,愈年輕世代愈覺得高齡者不熟練;反之,50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卻自認熟練多過於不熟練。

顯然,對中高齡的科技能力,各世代認知不同。但為何認定中高齡對科技「不熟練」?前三大原因是:中高齡者不習慣或不願使用高科技產品(70.3%);不會用,也沒人教導使用(55.7%);生活中沒有太多使用需求(37.3%)。

新聞選輯:少子、高齡雙夾擊「健康老化遙不可及!」名醫解析台灣要突破 4 大困境才有希望


資料來源:https://heho.com.tw/archives/293687


少子、高齡雙夾擊「健康老化遙不可及!」名醫解析台灣要突破 4 大困境才有希望
日期:2023 年 8 月 31 日 
作者:謝承恩

高齡化伴隨少子化夾擊,使得勞動人口數逐年下滑,加上心理與生理機能的衰退,害怕憂鬱、失智及失能的下半年人生,讓健康老化似乎遙不可及,老年醫學專家認為要提前做足 3 件事情,才可能突破困境。

老年醫學會理事長李龍騰指出,在大會中各國對健康老化的看法不同,不過大家遵守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那就是健康老化本身不只是沒有疾病,或者是沒有羸弱的世界而已,含包括身心及社會的安樂。

「健康老化的不代表不生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的定義,開宗明義說,「發展並維持「生活機能」(Functional ability)的過程,而有正常的生活機能,便能夠造就幸福的老年。」

李龍騰指出,人人都會經歷經驗過健康老化的過程中,如何去創造一個環境或是機會來促進健康,使得人們每一天的生活能夠過得像他們所期待的樣子,達到「安寧處事狀態(well-being)」這才叫健康。

大家對於健康老化有自己的一把尺,直白的講說,「我怎麼樣讓自己能夠融入社會、社區,包括說心理、生理、社會和靈性功能,這幾個方面都能夠達到四大需求,就非常重要。」

2023年8月9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年輕也會白內障、嚴重恐失明!營養師曝6營養素預防+延緩惡化 日常護眼做好4動作

資料來源:https://health.tvbs.com.tw/nutrition/340712

年輕也會白內障、嚴重恐失明!營養師曝6營養素預防+延緩惡化 日常護眼做好4動作
吳詠霓 整理
2023/07/13 17:27

現代人幾乎天天接觸手機、平板、電腦、紫外線,眼睛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老年白內障失明的風險越來越高,而且白內障不只老年人會得,最近也有年輕化的趨勢。營養師高敏敏指出,要預防、延緩白內障,可從生活與飲食做起,透過攝取6種營養素能有幫助。

白內障早期無感覺 出現1徵兆快檢查

高敏敏表示,對於老年人族群,白內障最容易引發失明。早期白內障的發生不會有任何感覺,也不會有疼痛,初期時看東西,會感覺上面都有一層白白霧霧的感覺,建議不要等到這時候才到眼科檢查。

6營養素預防延緩白內障

高敏敏指出,預防或是延緩白內障飲食要注意抗氧化,尤其重點補充以下這6種營養素:

新聞選輯:斷捨離,然後美!50歲該準備的獨老清單

資料來源: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8438

斷捨離,然後美!50歲該準備的獨老清單
2023-07-11
.文 / 林金立
.責任編輯 / 高儷綾
.出處 / Web only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有一個好朋友,父親本來硬朗,獨居生活,有天突然昏倒,發現後緊急送醫,還是不幸過世。他傷痛地辦完喪事,開始有了其他的煩惱,父親這麼多遺物,該怎麼辦?

50多歲後,看到同輩朋友突然生病,會體悟到人不會一直健康,但不能只有這樣想,要開始行動起來,趁有體力、健康許可的現在,提前準備。

50歲後的人生功課

首先想像老年生活怎麼度過,問自己幾個問題:「如何生活」、「老後興趣」、「照顧安排」、「後事規劃」以及「最後留下什麼東西?怎麼處裡?」。要做的事情可多咧,這些以前認為眼睛一閉就沒煩惱的事,未來可能只有一個孩子在承擔,不要讓他們困擾,我們要自己先規劃好。

新聞選輯:久坐族注意!髖關節痛但活動就好 恐是退化警訊 「3動作」改善活動不利


資料來源: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40657

久坐族注意!髖關節痛但活動就好 恐是退化警訊 「3動作」改善活動不利
梁萱琪 整理
2023/07/11 14:42

你是否有因為坐太久導致髖部痠痛,在起來活動後又改善的狀況?這很可能是髖關節退化的警訊。醫師指出,髖關節是因軟骨磨損或發炎造成,若關節不順已影響到日常生活,就需要考慮手術介入,「3動作」有助於髖關節復健。

久坐恐加重髖關節退化

復健科醫師李炎諭表示,「髖關節退化」是指髖關節股骨頭的軟骨磨損以及滑液膜發炎、骨刺增生等現象,常見於中老年人(約9.2%),症狀就是髖關節疼痛、活動不利,甚至有聲響產生。患者通常在早上或是久坐後,症狀會加重,但活動一陣子後反而會改善,其風險因子跟基因、年長、肥胖、工作負重等皆有關。

髖關節退化怎麼治療?

李炎諭指出,目前髖關節退化的保守治療,包括體重管理、輔具使用、物理治療、藥物治療,或是調整生活習慣,例如減少久蹲、不良姿勢、搬重物等,如果效果不理想,包括疼痛、或是關節不順影響到日常生活,就需要考慮手術介入。

繼續閱讀: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40657

新聞選輯:退休理財︱自提勞退金夠嗎?這三點須留意


資料來源:https://ctee.com.tw/wealth/tutor/893139.html

退休理財︱自提勞退金夠嗎?這三點須留意
工商時報 戴瑞瑤 2023.07.02

根據勞動部統計,去年有98萬多名勞工參加勞退金自提,比前一年增幅18%,顯見有愈來愈多的勞工朋友重視老年退休生活保障。然而,生活在萬物齊漲,薪水難漲的時代,如果擔心退休金不夠用,除了自提勞退金,退休理財準備也漸形重要,據壽險公司調查,近3成退休族認為每月要4萬元以上才夠用。

民眾透過自提退休金,減稅又能加快退休儲蓄,不過有三項必須留意,每月薪資自提上限僅6%、年滿60歲才能提領,以及帳戶金額非終身領。

自提勞退金有三大好處,一是稅賦優惠,自願提繳金額不計入提繳年度薪資所得課稅;二是保證收益,自願提繳金額可每年參與分配投資運用收益,請領退休金時還享有不低於依2年定期存款利率所計算的保證收益保障;三是儲蓄習慣,累積更多個人退休金專戶的本金,強化退休生活保障。

新聞選輯:如何設計有效的健腦處方,延緩失智症退化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8337

資料來源:如何設計有效的健腦處方,延緩失智症退化
2023-07-02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20%,即每5人中就有1位是65歲以上的老人。隨著人口高齡化現象的加劇,神經退化疾病如失智症和巴金森氏症的罹病率也隨之攀升。

面對失智預防與照護的挑戰,立基於大腦科學、神經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的復健心理學,可提供高齡者健腦之心理照護模式。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蘇倍儀助理教授今年以「核心能力為導向教學模式於復健心理學之應用」課程主題,獲得中山醫學大學優良教材及創意教學媒體第一名,同時也是臨床心理師的她表示健腦處方可被應用於協助失智症延緩退化、維持日常生活能力。然而,要設計出一個有效的健腦處方並不容易。
健腦處方設計原則:個別化、生態化、維持生活能力和提供正向經驗

蘇倍儀老師分享,首先,需要有效...

2023年7月12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運動量多少才夠?這樣動預防乳癌、糖尿病!國健署曝4族群最佳運動量和時間


資料來源:https://health.tvbs.com.tw/regimen/340652

運動量多少才夠?這樣動預防乳癌、糖尿病!國健署曝4族群最佳運動量和時間
許佳惠 整理
2023/07/11 12:07

運動可預防糖尿病和乳癌

國健署表示,身體活動不分族群,在生活中適度、適量的動,有機會預防及管理非傳染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乳癌及大腸癌、肥胖、延緩失智發生及維持心理健康,不僅活得更健康也更快樂。

不同族群運動量建議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身體活動建議量如下:

新聞選輯:高齡科技大商機1》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 台灣468萬人的難題...高齡科技催生3000億大商機

資料來源: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756e038d-b787-45f1-a885-693809ccc462

高齡科技大商機1》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 台灣468萬人的難題...高齡科技催生3000億大商機
2023/07/11 16:53
文|劉軒彤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但這批戰後嬰兒潮的世代,從農業社會奮鬥到AI社會,是台灣重要資產;運用台灣最擅長的科技力,翻轉超高齡社會形態,創造新機會也能帶來大商機。

按照目前的進度,台灣很快又要得一個「世界第一」了!只耗時7年,台灣就會從「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化速度之快,大概也就韓國可以一拚,就連人口老化最嚴重的日本,當初從高齡進入超高齡社會,也花了11年。

國際上,65歲以上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成為「高齡社會」;達到20%則進入「超高齡社會」。而根據國發會的推估,2025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率,就會達20.8%;屆時,65歲以上人數將達468萬人,約當每100個青壯年,要扶養30位65歲以上的長者。

這的確是一場災難,因為按照過去的成見,超過65歲就該退休養老,高齡族慢慢朝向臥床族;對比少子化後的年輕人看不見未來,許多人成了躺平族,如果沒有積極作為,這個社會只會愈來愈沒有活力。更糟的是,「我們沒有多少時間因應了!」因為老化速度來得太快,受訪的諸多專家們都有同樣的焦慮。

2023年7月4日 星期二

新聞選輯: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 醫提醒40歲起認知退化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266342

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 醫提醒40歲起認知退化
2023-06-29 12:43 中央社/ 台北29日電失智症

台灣2025年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據推估每4名65歲以上長輩有1人有認知衰退狀況,醫師提醒,大腦認知功能在40至50歲開始有退化的現象,最新研究發現綜合維他命減緩認知衰退6成。

林口長庚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林彥安近日透過新聞稿分享,一般民眾容易誤會失智症狀是老化正常現象,其實失智症惡化更迅速,與認知有關的迷信非常多,包含以為補充單方營養素,如銀杏可減緩認知衰退,事實上,因爲腦部所需營養非常多元,單靠補充1種營養素,是難以減緩問題。

新聞選輯: 系統思考的價值共創與共善:跨政府、民間與專業領域合作的高齡健康城市模式


系統思考的價值共創與共善:跨政府、民間與專業領域合作的高齡健康城市模式
2023/06/28 · 作者 / 蕭乃沂 · 出處 / Web only

我們都明白,台灣正面臨超高齡化浪潮,同時這股浪潮也會擴散到不同領域,而無法以單一面向進行處理與調節,恰是以「系統思考」進行診斷應對的時機。

健康城市—把城市變健康》專刊,不但具體刻畫出健康城市的4大架構與基礎面向(高齡社會、城市建設、居住安全、勞動就業),也融合了國際經驗與各領域專家學者的專業見解,企圖挖掘「高齡健康城市」成因,並提出應對方向。如同深入個別面向前的引言,中央與地方政府透過其政策及資源的引導促成,搭配民間夥伴的需求呈現及參與協力,兩者不可或缺;同時應以循證(質性或量化)資料為基礎,規劃執行與評估,且敏捷地回饋修補各面向的政策方案。

新聞選輯:「減法照顧」長輩動起來! 增加成就感、減少負向行為

資料來源: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8278

「減法照顧」長輩動起來! 增加成就感、減少負向行為
2023-06-29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

高齡少子化、家庭結構小型化,家庭照顧者承擔照顧的壓力及負荷愈來愈大,再加上戰後嬰兒潮世代邁入高齡,老老照顧的情形大幅增加。台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周真貞表示,「減法照顧」盡量讓長輩凡事自己來,鼓勵老人家自己決定,動手做事,不剝奪長輩自理的能力,可以減少長者負向行為的發生,也使長者獲得自信與成就感,讓長者更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延緩失能的關鍵,管理六大面向的內在能力「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

「減法照顧」就是在安全的狀況下,長者能夠自己動手做的事項,就鼓勵長者動手,照顧者則扮演安全看護與鼓勵的角色。

但「不方便去、不會去」常常是邀約長者參與活動無法出席的理由。為考量長者移動的便利性與安全性,健康服務中心連結各里辦公處及轄區資源單位,就近在地辦理長者各類型態之健康促進活動,以提升長者社會參與的意願。課程內容如體能、營養、心理衛生、口腔保健及延緩失能等衛生保健議題為主。

新聞選輯:如何設計有效的健腦處方,延緩失智症退化

資料來源: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8337

如何設計有效的健腦處方,延緩失智症退化
2023-07-02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20%,即每5人中就有1位是65歲以上的老人。隨著人口高齡化現象的加劇,神經退化疾病如失智症和巴金森氏症的罹病率也隨之攀升。

面對失智預防與照護的挑戰,立基於大腦科學、神經心理學和心理治療的復健心理學,可提供高齡者健腦之心理照護模式。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蘇倍儀助理教授今年以「核心能力為導向教學模式於復健心理學之應用」課程主題,獲得中山醫學大學優良教材及創意教學媒體第一名,同時也是臨床心理師的她表示健腦處方可被應用於協助失智症延緩退化、維持日常生活能力。然而,要設計出一個有效的健腦處方並不容易。

健腦處方設計原則:個別化、生態化、維持生活能力和提供正向經驗

2023年6月28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新聞幕後/為長者換屋 不是叫他們搬就好

資料來源:https://sdgs.udn.com/sdgs/story/123567/7256709

新聞幕後/為長者換屋 不是叫他們搬就好
2023-06-25 05:04:16聯合報 / 記者許政榆

步入高齡生活,長輩時常因各類病痛有就醫需求,不過台灣老舊公寓多,諸多住在二樓以上的長輩下不來,「囚居」在都市之中,光是外出想散步都是難事,更何況是維持正常社交、就醫。

面對居住問題,政府推出包租代管、高齡換屋、青銀換居等利多政策,希望能改善長者需求,但看在長輩眼中卻無感,這也使得政策推行後,看似可以達到「萬人響應」的理想目標,最終卻是無人到場。

政府推動政策的思維,僅能滿足硬體層面,鼓吹長輩搬到適合居住的空間,也具備有電梯的環境,但從未換位思考,長輩卡住不換居的原因,從心理焦慮、居住焦慮、再到經濟焦慮,各種心理議題才是長輩內心的痛點。

2023年6月20日 星期二

新聞選輯:備妥三大帳戶 好退休

資料來源:https://ctee.com.tw/news/insurance/885649.html

備妥三大帳戶 好退休
工商時報 巫其倫 2023.06.18

如何好好退休,已是許多民眾關注議題。全球人壽壹薏通訊處區經理陳耀凌建議,銀髮族可及早備妥退休、醫療、長照三大保險帳戶,才能在突如其來的疾病或意外來臨時,真正運用保險來補足缺口,發揮分散人生風險的功用,完備人生下半場保障。

根據內政部統計,前年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86歲,其中男性77.67歲、女性84.25歲,而勞動部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顯示,勞工規劃退休年齡平均為61.3歲,且規劃退休後的生活費用來源,以「勞保老年給付及勞工退休金」及「儲蓄」居多,意味著退休後還有近20年存活時間,規劃退休資金需求成為一大課題。

退休需求不僅涵蓋生活所需的現金流,也包括隨著長壽、長照風險而增加的醫療、長照風險相關保障。陳耀凌表示,可透過不同保險商品建立退休、醫療、長照帳戶,以轉嫁退休後可能面臨的風險。

第一是「退休帳戶」,目前勞保、勞退是多數勞工重要的退休金來源,但可能被通膨

新聞選輯:善用科技 打造高齡友善空間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1162/7242608

善用科技 打造高齡友善空間
00:002023/06/18 00:07:43
經濟日報 李高銘

因應我國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人口老化衝擊與環境整備需求,國科會3月召開「高齡科技產業策略會議」,聚焦國家科技發展與產業推動的執行策略。會議以打造社會與科技共榮的生態環境、普惠科技帶動高齡經濟、數位賦能提升社會參與及科技應用完善高齡照顧與福祉等議題,宣示政府將投入預算推動「高齡科技」的相關行動方案,以數位科技的應用推動台灣高齡科技產業的發展。

高齡化社會(定義五個人就有一個超過65歲)面臨的議題,從銀髮高齡者醫療保健到日常生活、智能家居、交通運輸、休閒活動、購物消費、心理及社會互動等議題眾多,但其中有超過八成並非失能,而是健康、亞健康狀況。而這些政策切入點卻是以建置整合照護平台相關科技與產品,藉由科技協助來彌補勞動力短缺的醫療照護、生活支持與照顧協助,立意良善,但卻忽略更大多數銀髮高齡者的實際需求。

2023年6月16日 星期五

新聞選輯:勞保年金請領將上調至64歲!哪些注意事項?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3606

勞保年金請領將上調至64歲!哪些注意事項?
文 / 黃健誠
2023-06-15

在高齡化、少子化的趨勢下,過去年滿60歲為勞保老年給付法定請領年齡,但是,自2018年起,每兩年就向後延一歲,現在到底幾歲才可以請領?請領時又有哪些注意事項?

國人平均壽命逐年增加,根據去年內政部最新公布的「109年簡易生命表」,國人平均壽命為81.3歲。其中,男性78.1歲、女性84.7歲,皆創歷年新高。

長壽風險也讓年金制度拉警報。勞動部曾指出,勞保潛藏債務增加的原因為勞工年齡不斷增加、投保平均薪資提高等因素,導致領取老年給付人數,及領取數額快速增加,在在都造成勞保老年年金給付負擔增大。

在減緩勞保破產壓力,以及提高勞動參與率的考量下,因此自2018年起,將法定請領年齡每兩年上調一歲。

現行勞保老年給付的法定請領年齡為63歲,但從明(2024)年開始,再次上調至64歲。也就是說,明年欲請領勞保老年給付的民眾,必須年滿64歲才得以請領;而2026年時,則會上調至65歲。

新聞選輯:要不要住院、插管?緩和醫療有利於失智照護

資料來源: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4899

要不要住院、插管?緩和醫療有利於失智照護
2023/06/15 · 作者 / 梁珪瑜 · 出處 / Web only

春日陽光透過窗花照亮了團體室,為隨著疫情趨緩而再度啟動的失智家屬支持團體帶來了温暖的開始。這次參加團體的照顧者們(以下皆為化名),有的是配偶、子女,有的是孫子或孫女,不約而同提到照顧重度失智患者的憂心和困境。

曉貞:「先生被診斷失智症大概有8年了,除了記憶力愈來愈差,行動能力也不斷退步。前陣子發燒住院,醫生說是因為常常嗆到,造成吸入性肺炎,建議插鼻胃管。我很猶豫,不知道要不要答應。如果插了鼻胃管,是不是就得一直插下去?」

志銘:「對!對!上個月我奶奶連續2天吃不下飯,變得很虛弱,送到急診發現感染新冠肺炎,轉到加護病房時,醫生說要插管,我也不知如何是好,會不會一輩子都脫離不了呼吸器?」

梅玲:「我想分享一下我照顧媽媽的經驗。媽媽已經93歲,去年因為尿不出來裝了導尿管,之後每個月由居家醫療團隊來家裡協助更換導尿管。可是這幾週媽媽的尿液常變得混濁,有時候還帶血色,檢查發現是細菌感染。妹妹很擔心,想讓媽媽住院治療。我們和居家醫療的醫師、護理師討論後,決定不大費周章送媽媽去住院,而是繼續待在家裡接受藥物治療。一、兩個星期後媽媽的狀況好轉,我們很慶幸沒有選擇住院,媽媽也少受一些折磨。」

2023年6月15日 星期四

新聞選輯:老後保險怎麼買才有保障?從4面向思考

資料來源:https://ctee.com.tw/news/insurance/879932.html

老後保險怎麼買才有保障?從4面向思考
工商時報 數位編輯 2023.06.09

最近看了一部高分催淚韓劇《我親愛的朋友們》,劇情講述吶喊著:「人生還沒有結束,我們還活著」的黃昏青春的一族們依舊活力四射,正當走向人生盡頭卻發生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故事。記得其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一位奶奶在丈夫去世後獨自一人生活,心心念念擔心著自己有老年癡呆症,會給子女帶來麻煩;然而不幸地是,她最終仍是罹患了老年癡呆症,三個兒子中僅有小兒子經常來陪伴照看,其他兩個兒子則是不聞不問……。

猶記得小兒子回到家裡幫忙做完家事後,直接躺在地板上休息,此時奶奶也躺在一旁並心有所想的看著他……;雖然這只是一個很短暫的片段,搭配上當時照射進來的陽光,整個畫面讓人有一種莫名的感傷,不覺心頭一酸,直到現在,這個畫面也一直留存在記憶中。

劇中的奶奶看起來年近七旬高齡,在當前的人口定義下,年滿65 歲即被視為高齡者;有關老年,每個人都會變老,其實你我應該在意的,除了豁達接受「自己變老」這檔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讓自己的第二人生過得好!提醒你:退休保障規劃要趁早,已是儼然趨勢,千萬別再認為退休是40、50歲以後才需要思考的人生計畫,那麼你可能已經錯過了大好的存糧時光。

圖書選輯:70歲如何拒絕斷崖式衰老?對任何事都別萌生「退休」念頭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3396

70歲如何拒絕斷崖式衰老?對任何事都別萌生「退休」念頭
邁進80歲「幸齡者」的具體生活提案。
文 / 遠見好讀
2023-06-08

為了盡量延遲需要別人照護的時刻到來,以及過了80歲後也能保有健康活力,在最後的活躍期,也就是70幾歲這個階段的生活方式至關緊要。(本文節錄自《幸齡人生70開始》一書,作者:和田秀樹,以下為摘文。)

雖然現在提倡延後退休、退休後重返職場,有鑑於勞動環境不斷改善,即使年屆高齡依然也能安心工作,但仍舊有許多人到了70歲就會陸續離開長久以來工作的職場。

一旦退休後就停止所有活動的人,就是過了70歲會迅速老化的典型範例。有些人可能是因為辛苦了大半輩子,一心一意期待退休後要在家裡無所事事躺平度日,每天都在倒數等待退休那一天的到來。

不過,若是70歲前的人生都在專心工作,離職前卻沒有想好退休後要過著怎麼樣的生活,一旦退休就很有可能會迅速老化。

繼續閱讀: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3396

2023年6月14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老後行動力是關鍵 專家推薦「這些運動」

資料來源: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8278

老後行動力是關鍵 專家推薦「這些運動」
2023-06-13
.整理 / 葉懿德
.責任編輯 / 高儷綾
.出處 / 商周出版
.圖片來源 / Unsplash
在70歲的生活中還有一大重點,那就是維持運動能力。由於在70幾歲時,大多數人都還算可以自由活動身體,所以請大家千萬不要錯過這個絕佳時機。在這個階段有沒有刻意活動身體,對於到了80歲後是否能長久維持運動能力,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70歲後要刻意運動 循序漸進、避免受傷

在先前的章節中也提到了很多次,一旦過了70歲,一定會面臨到行動意願下滑的問題。到了這個年紀,會覺得要有所行動很麻煩,活動身體的機會也會自然而然變少。正因為如此,刻意要求自己運動非常重要。

2023年6月13日 星期二

50歲後適合什麼樣的公共廁所?比免治馬桶更重要的高齡色彩心理學


資料來源:https://www.cw.com.tw/aging/article/5125923

50歲後適合什麼樣的公共廁所?比免治馬桶更重要的高齡色彩心理學

謝偉士
銀天下
發布時間:2023-06-12

「公共廁所」在城市裏的完備程度,是不是決定了高齡長輩踏出家門的意願?除了公園裡的廁所之外,購物商場、車站、行政中心、圖書館等等,都屬於民眾可以使用的公廁範圍;只要公廁完善,就能安心出行。當國民平均年齡越來越高、國際訪客越來越多,符合高齡身心需要、符合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的公廁更是國民活力的關鍵。完善的公廁分佈讓長輩出行無礙,也提供外出的父母,有地方處理孩子尿布決堤的「驚天之作」!
免治馬桶討論代表文明提升,但提升功能還不等於高齡友善

不管有多少公廁安裝了「免治馬桶」,能討論免治馬桶這個議題,已經代表國人文明的提升。當政策開始關心民眾的不方便、心裡受窘難堪的情緒,也意味著公廁使用者已經提升到了一個能維護好設備的生活水準。40年前溫水清洗的系統化馬桶走進普及市場,定義了「免治馬桶新紀元」,隨即而來能自動噴灑香氣的馬桶,甚至會播放音樂的馬桶,成為更高階的奢侈產品。如今智慧型馬桶早已充斥市面,自動沖水、泡沫洗淨、防污塗膜、低水量低噪音、抗菌、除臭、無線遙控等,功能遠超過當年的「免治馬桶」。

新聞選輯:健康網》老化機能退化好挫折? 醫:知老懂老才能老得好!


資料來源: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330427

健康網》老化機能退化好挫折? 醫:知老懂老才能老得好!
2023/06/11 17:51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年齡大了,身體機能老化對心理上不免產生挫折感。對此,臺北榮總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佳芬表示,生理老化為人們帶來許多生活上的不便,但必須了解老化是一個必然的漸進式過程,做到服老、樂齡、忘老,才能做到聰明老化。

蔡佳芬舉例,戴假牙、戴助聽器、老花健忘、味覺遲鈍、吞嚥困難、失眠頻尿、關節老化跌倒等,生理的老化不免帶來挫折感。但老化是一個漸進式過程,首先要「認識老化」、接受老化、找到適合自己年齡的生活方式,才能活得健康愉快。要做到聰明老化,蔡佳芬提供3招:

政府資源:高齡者與輕度認知障礙者友善生活場域之尋路設計要點


資料來源:https://www.abri.gov.tw/News_Content_Table.aspx?n=807&s=277500

高齡者與輕度認知障礙者友善生活場域之尋路設計要點

計畫主持人 白明奇
執行行程 111 年 03 月 至 111 年 12 月
關鍵詞 失智症、高齡者、輕度認知障礙、建築學、環境圖像設計

中文摘要:

一、研究源起
高齡者有很高的比例其認知功能逐漸衰退,有相當的比例會在幾年之內經由MCI來到失智(dementia)的地步。尚未就醫的MCI者,仍然可以自由行走於社區。但是從偶發的認路障礙到發生率逐漸頻繁的迷路,常常造成無法預期的意外。空間認知障礙經常出現於早期失智者,導致走失迷路、生活不便、甚至意外傷亡的後果,已成為現今高齡照護環境安全的缺口。高齡者中有認路障礙傾向的比例不低,尤其是前述MCI者早已自覺空間定向感不如從前,即使在熟悉環境時有困惑,但礙於自尊難以啟齒,直到迷路事件發生被他人帶回、或求救警察,方才延醫確診,解決社會安全問題,刻不容緩。
對尚未到達失智程度、且具有身體移動能力的人而言,小範圍的社區行走是必須的。透過通用的環境圖像標誌設計,可以製作個人專屬的路徑口訣 (person-specific verbal cues),導引道路使用者走在回家的路;同時也有可能外出、完成幾件重要的日常活動。
綜觀歷史,橫看世界,路標的設計與標示向來是重要議題,路標混亂容易導致認知正常的人喪失方向。善加使用路標或標示,可幫忙高齡或MCI者在社區安全移行。

新聞選輯:照護這件事,讓大家一起來:日本「社區型照護服務」的夢想 - 獨立評論


照護這件事,讓大家一起來:日本「社區型照護服務」的夢想 - 獨立評論
獨立評論 - 天下雜誌

作者 Megumi H.T.
2023-06-12 00:00:00

台灣對2025年將面臨的超高齡社會憂心忡忡,但鄰國的日本早在2007年就已經進入超高齡社會,2023年的高齡化率更成長到29%,預期在2025年超過30%。面對這難以想像的數字,日本提出什麼解決方案了嗎?

日本在1970年進入高齡化社會後,推行一連串老人保健、介護保險等制度,想用政府的力量扭轉高齡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然而事與願違,少子高齡化依然持續進行,加上隨著時代變遷,高齡者的樣貌也與當初的預想大不相同,以社會福利的角度提供照護,不再適用於這群生活在戰後安定社會中的高齡者。

因此,2006年,日本推出「社區型照護服務」,在醫療與照護力量之外,更期許藉由社區既有的生活資源,滿足長輩的歸屬感、自尊、自我實現等高層次需求,協助居民在地老化。

2023年6月9日 星期五

圖書選輯:照護抗拒洗澡的失智爺爺,老年醫學專家:先把他當「正常人」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3390

照護抗拒洗澡的失智爺爺,老年醫學專家:先把他當「正常人」
文 / 遠見好讀
2023-06-08

在照護失智症患者的過程中,最讓照顧者棘手的問題之一,當屬如何克服患者強烈抗拒洗澡這件事情。曾有家屬告訴我:「乃菁醫師,每當我幫爸爸洗澡,他就會打我,但我怎麼忍心讓他一直骯髒下去?更糟糕的是我的兄弟姊妹都不知道這過程的辛苦,直到後來我終於忍不住把過程錄影下來,讓大家看見我一邊哭一邊幫爸爸洗澡的樣子,他們才終於知道幫失智患者洗澡這件事原來這麼難!」(本文節錄自《失智照護》一書,作者:陳乃菁,以下為摘文。)

洗澡,難道不能是美好的互動經驗嗎?

我明白照顧者的辛苦,所以自推動失智照護的教育開始,我總不厭其煩地告訴大家:

請先設想一下,有一天當我們老了,失智症影響了認知功能導致我們無法正確思考,讓我們開始遺忘了洗澡的步驟,也認不出洗澡的用具,於是開始有人來幫我們洗澡,但來幫忙的人穿著防水衣、戴著手套跟口罩,一見面就急著動手要脫下我們的衣服,在我們什麼都還搞不清楚的時候就忙著沖水、抹肥皂,那時候的我們怎麼可能不害怕?

2023年6月6日 星期二

期刊資源:Aging in place: Program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promoting healthy aging for older adults

資料來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nop2.1872

Aging in place: Program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promoting healthy aging for older adults

Brenda Owusu, Balkys Bivins, Beatrice Remy Marseille, Diana-Lyn Baptiste
First published: 28 May 2023
https://doi.org/10.1002/nop2.1872

The aging population is rapidly grow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estimates projecting that by 2030, one in five Americans will be over the age of 65 (U.S. Census Bureau, 2020). The state of Florida has a high proportion of older adults, with 21.3% of its population being 65 or older, second only to Maine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2020). Nationally, the older population is expected to grow significantly in the future. It is estimated that by 2040, there will be about 80.8 million older persons, more than twice as many as in 2000. That number is projected to reach 94.7 million in 2060 (Administration for Community Living, 2020). In Florida, which continues to experience a surge in migration of older adults, the 65 and older age group was the fastest growing between 2010 and 2021 with an increase of 40.3% (USAFacts, 2022). Persons 65 years and older are also living longer with an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of 19.6 years. More than half (61%) of individuals age 65 and older live with a spouse or partner and about 27% live alone, compared to a relatively small number who live in nursing homes (Administration for Community Living, 2020).



2023年5月30日 星期二

新聞選輯:Slowing Cognitive Aging: Major Study Finds Daily Multivitamin Improves Memory in Older Adults

資料來源:https://scitechdaily.com/slowing-cognitive-aging-major-study-finds-daily-multivitamin-improves-memory-in-older-adults/

Slowing Cognitive Aging: Major Study Finds Daily Multivitamin Improves Memory in Older Adults

By COLUMBIA UNIVERSITY IRVING MEDICAL CENTER MAY 28, 2023


A study involving over 3,500 older adults has found that daily multivitamin supplementation can slow down age-related memory decline. The effect was particularly strong among those with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s. The research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good nutrition for brain health in aging, although supplements should not replace a balanced diet and medical advice should be sought before starting a regimen.

Taking a daily multivitamin may help slow age-related memory decline, a study has found.

Over 3,500 adults aged 60 and above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aking either a daily multivitamin or a placebo for three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ose on multivitamins experienced memory improvement equivalent to about three years of age-related memory decline.

新聞選輯:挑選輪椅別煩惱!醫師提醒:掌握5關鍵 才能遠離壓瘡、坐骨神經受損

資料來源: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39824

挑選輪椅別煩惱!醫師提醒:掌握5關鍵 才能遠離壓瘡、坐骨神經受損
梁萱琪 整理
2023/05/29 12:00

「輪椅」選對 行動不累

「輪椅」現在是許多老人家常用到的輔具,但是在挑選上,市面輪椅百百款,很多照護者可能不知道挑選的時候要注意哪些事情,新北市輔具資源中心主任楊忠一指出,挑選到適合的輪椅,才能讓使用者可以輕鬆坐又不會產生壓瘡,並發揮到行動輔具的真正功能。

選輪椅注意5重點

高齡醫學科醫師傅裕翔整理出5個在選擇輪椅時要注意的重點:

2023年5月26日 星期五

新聞選輯:不再是預估! 超高齡社會此刻正發生且持續加速中…


資料來源: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8162

不再是預估! 超高齡社會此刻正發生且持續加速中…
2023-05-25
.更新日期 / 2023-05-25
. / 康健雜誌
.出處 / Web only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剛滿75歲的林伯伯,住在五層樓無電梯的老公寓,「幸好住一樓,不然我連離開家門都覺得困難,我很多老友都只能盡量減少出門,爬上公寓樓梯對我們來說是很艱難的一步,」腿腳已經不利索的他愈來愈少外出,也不太敢出門搭公車,因為公車階梯梯度過高,輕撫著逐漸舉不起來的腳,林伯伯搖頭無奈說著。

公寓樓梯陡峭讓年長者即使住在城市,卻猶如困居孤島,上不去也下不來,大眾運輸工具配套輔具也還沒跟上,讓長者們難以自由出行,而這還只是台灣準備從「高齡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的一角寫照。
台灣邁向超高齡的關鍵不在比率,而是速度

高齡化與少子化是當前台灣社會最大的挑戰,甚至可視為國安危機。除了老年人口數即將超過總人口數的20%這驚人比率之外,更關鍵的是,台灣社會老化速度居全球之冠。

2023年5月24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看到「不會動的飛蚊」恐是不可逆眼疾! 醫曝黃斑部病變4大警訊

資料來源: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2501773

看到「不會動的飛蚊」恐是不可逆眼疾! 醫曝黃斑部病變4大警訊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2023年05月18日 14:47

3C產品發達,近年來幾乎人手一機,長期盯螢幕也讓黃斑部病變有年輕化趨勢。醫師表示,黃斑部在視野成像、顏色呈現上扮演重要角色,若發現視野中出現「不會動的飛蚊」等4症狀,就可能是黃斑部病變的警訊,須盡快至眼科做進一步檢查。

黃斑部組織會隨老化受損,是老年族群常見的眼疾,聯安診所眼科醫師沈仁翔近年來在臨床上遇到不少青壯年罹患黃斑部病變案例,除了先天家族遺傳外,高度近視更是一大肇因,若不及時治療,恐導致視力大幅退化,甚至有失明可能。

繼續閱讀: 看到「不會動的飛蚊」恐是不可逆眼疾! 醫曝黃斑部病變4大警訊 | ETtoday健康雲 | ETtoday新聞雲

新聞選輯:退休年金不足怎麼辦?結合不動產的安養信託,成銀髮族新選擇


資料來源:https://wealth.businessweekly.com.tw/GArticle.aspx?id=ARTL006001998

退休年金不足怎麼辦?結合不動產的安養信託,成銀髮族新選擇
Smart月刊
撰文者:王儷玲 2023.05.15 瀏覽數:3002

摘要
1.台灣因為高齡化及少子化嚴重,老年照護需求成為家庭龐大的經濟壓力。且由於全台的「住宅自有率」達78.6%,有愈來愈多人會想要利用手中的不動產,作為養老金的來源。

2.利用安養信託結合以房養老或留房養老,則可以創造退休的現金流。過去有房子的民眾通常需要先賣房來獲取養老金,但若僅將賣房所得存入銀行,未來資產恐因通膨而變薄,難以維持長達數十年的退休生活品質。且房屋出售後,如果沒有適合的居所,晚年恐將流離失所。不過,以房養老和留房養老便可以克服前述問題。

新聞選輯:減輕照顧負擔也避免跌倒 無障礙住宅改造6大重點

資料來源: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7761/

減輕照顧負擔也避免跌倒 無障礙住宅改造6大重點
2023-05-14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

台灣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人口結構,高齡族群因身體功能老化,導致行動較不方便或手腳不靈活,若能提升長輩居住的環境,將有助於他們享受樂齡生活。國內《住宅法》已將社會福利相關服務導入社會住宅之中,亦將高齡者納入社會住宅所照顧之弱勢群體之中,一般民眾也可以在家進行居家無障礙住宅裝修,「臺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列舉6項改造重點,解決照顧痛點。

家裡障礙重重,家中活動很危險?我家適合住一輩子嗎?舊屋裝修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每次改善一點、每次改善一點,等到多次裝修後,才發現沒做好全面的規劃。照顧空間規劃要能搭配生活活動與照顧需求,還要考慮活動動線、所用輔具與復健。
無障礙住宅5大特徵

無障礙住宅(Accessible Housing)是指設計和建造以便讓各種能力和行動能力不同的人士能夠自由、安全和舒適地進入和使用的住宅環境。無障礙住宅的目標是提供一個對所有人都方便、容易使用的居住空間,無論是年長者、身體有障礙的人士、行動不便的人士還是臨時受傷的人士都能住的安心舒適。

2023年5月3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健康網》用椅子就能減肥 日專家推3組運動給長輩

資料來源: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287662

健康網》用椅子就能減肥 日專家推3組運動給長輩
2023/05/02 11:14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對於中、老年人來說,一味減肥,可能不僅會減掉脂肪,還會減掉肌肉,因此在維持肌肉量的前提下,設定適當的體重為減重目標很重要,《NHK》報導,千葉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物理治療師楢木康之推薦以下3組運動給中老年人,並提醒,雖然目標是每天做2-3組,每組5-10次,但若是肥胖或較高齡者,可以從每天做1組開始,並且設定讓自己雙腿舒適的目標就好,如果有腿部、背部、心血管疾病者,在做這些運動前要先諮詢醫師。

椅子蹲
從椅子上站起來深蹲。可以將手放在胸前站起來,也可以在怕跌倒的情況下,將手支撐在桌面上。慢慢站起來數到4後,再慢慢坐下,數到4的用意是刺激肌肉。可以鍛鍊股四頭肌、大腿肌肉和臀大肌。如果在能感受到周圍肌肉的情況下移動,效果會更好。

坐著抬起大腿
坐在椅子上抬起大腿後放下,慢慢抬起左右大腿,維持1-2秒後放下,這可以幫助鍛鍊腹肌與大腿根部的髂腰肌。

墊腳
站立後,慢慢墊起腳尖,駛後腳跟離地約2秒後,再慢慢放下,可以使用椅子作為支撐以免跌倒。這能鍛鍊小腿三頭肌,小腿有「第二心臟」的稱號,墊腳練習除了能保持小腿肌肉,同時還有消除小腿腫脹功效。

2023年5月1日 星期一

新聞選輯:老舊建築加裝電梯 注意4大風險

資料來源:https://ctee.com.tw/house/housinginvest/852512.html

老舊建築加裝電梯 注意4大風險
理財周刊 2023.04.30

全台屋齡高、不耐震的危險老舊房屋遍地可見,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最新統計,全台屋齡三十年以上老屋逾460萬戶,占比超過五成,也就是每兩戶就有一戶符合都更危老重建屋齡門檻標準的住宅,其中又以台北市老屋情況最為嚴重,台北地區屋齡超過三十年以上的老屋已高達71.2%,近期統計平均每年老屋數量增加約1.5%,未來幾年更將上看75%的高比例,實為最大的國家安全問題之一,尤其長年飽受海砂屋之苦的民眾,如遇地震來襲就膽戰心驚,深怕建築發生倒塌意外生命財產毀於一旦,居住安全格外受到重視。

另外,台灣面臨人口老化危機,台灣已正式宣告邁入「高齡社會」,未來老年人口占比將持續上升。以居住生活品質為例,隨著社會高齡化,居住在老舊公寓的年長者上下樓梯越不方便,因此老舊公寓加裝電梯的需求不斷增加,內政部已於104年放寬「建築技術規則」規定,五層樓以下建築物增設昇降機將不計入建築面積及各層樓地板面積,及不受鄰棟間隔、前院、後院、開口距離有關規定之限制,而各地政府也有推動老舊公寓加裝電梯補助。

2023年4月27日 星期四

新聞選輯:朱銘辭世》中高齡憂鬱症自殺危機 醫提4方法預防

資料來源: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280998

朱銘辭世》中高齡憂鬱症自殺危機 醫提4方法預防
2023/04/25 12:04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國寶級藝術家朱銘疑久病厭世,22日於家中輕生,享壽85歲,震驚各界。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中高齡者如果長期有慢性病,但一直處於負面情緒,甚至選擇提早結束生命,對社會和家庭,是非常巨大的損失;其實運用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社會支持及定期評估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協助處理中高齡者憂鬱症,降低自殺風險。
中高齡憂鬱症 就醫率偏低

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指出,國家衛生研究院先前研究發現,國內50歲以上,中高齡憂鬱症盛行率達到16.3%,但高達7成未就醫,而在27%尋求治療者中,最終僅11%得到有效治療,顯示中高齡憂鬱症就醫率偏低。

新聞選輯:朱銘逝世/為何他們走上絕路?久病厭世怎麼辦?專家籲3重點「自救、救人」

資料來源:https://www.edh.tw/lohas/article/31316

朱銘逝世/為何他們走上絕路?久病厭世怎麼辦?專家籲3重點「自救、救人」
2023-04-24

新聞中心吳旻珊、方巧如

台灣國寶級雕刻大師朱銘23日驚傳於士林住家中身亡,享壽85歲。據了解,近年來朱銘疑似飽受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折磨、健康每況愈下,心情較為負面消極,家屬推測應是久病厭世而選擇離開人間,住處有留下遺書。消息曝光後震驚各界,也讓「安樂死」的議題再度被推上熱議。

久病厭世的案例層出不窮,今年4月初,62歲的淡江大學副校長王高成就傳出墜樓身亡,遺書中便提到因腦部發生病變、無法繼續教學而選擇輕生;曾先後罹患五種癌症的83歲資深藝人高鳴,也於2017年因病痛所苦而走上自殺一途;62歲演員葉雯,也在子宮頸癌、憂鬱症雙重影響下,於2006年投海離世。

為何老年人的自殺率會這麼高?心理、身體健康、社會關係都有影響

新聞選輯:「我不想談自己輕生幾次」 全球通膨最大受害者:老年人


資料來源: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8001

「我不想談自己輕生幾次」 全球通膨最大受害者:老年人
2023-04-25
文 / BBC News 中文
出處 / BBC News 中文
圖片來源 / BEKA ATOMA/BBC

「我不想受罪,我不想饑寒交迫,」她說。

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阿迪斯和3個孫子共用1個小房間。她的女兒死於糖尿病,她也是一個寡婦。

孩子們在學校吃早餐和午餐,所以阿迪斯省下她能買得起的一點食物做晚餐。她一天只吃一頓飯,而且不是每天都吃。

「我們只是吃Qolo(一種傳統的烤穀物混合物),喝水,然後睡覺。如果連這一點都沒有,我們也無能為力。」

她的故事並非單一案例。
「他們無法被看到」

BBC採訪了世界各地的老年人,了解全球通貨膨脹危機的影響。


他們的故事揭示了極端脆弱人群是如何依賴慈善機構的幫助以及為滿足他們基本需求,我們所面臨的挑戰。

「關於老年人的數據完全缺失,」聯合國老年人人權問題獨立專家克勞迪婭·馬勒(Claudia Mahler)告訴BBC。


「當涉及到支持系統時,他們被拋在後面,因為他們無法被看到,」她說,更多發聲團體將他們排除。

一項由國際機構資助的慈善網絡助老會(HelpAge)對10個國家進行的最新研究顯示,老年人正在採取「極端措施來生存」,從走上乞討之路到放棄醫護治療。

2023年4月25日 星期二

新聞選輯:收入跟不上支出 通膨影響女性較大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6811/7117374

收入跟不上支出 通膨影響女性較大
2023-04-23 12:08 台灣醒報/ 記者李宗祐╱台北報導

通膨女性收入跟不上托育
通膨對女性的傷害尤為嚴重!在女性薪水上漲幅度不高的情況下,托育費用節節飆升,讓許多女性迫於經濟壓力不得不退出職場回到家庭。美國銀行ESG戰略總負責人高塞表示,公司如能夠投資於員工福祉,包括育兒津貼以及彈性工時,則更能夠減輕通膨對女性造成的壓力。

調薪程度不成比例
據《CNBC》報導,通膨對女性的影響在兩個層面上較為嚴重:一是育兒費用飆漲,讓女性不得不離開所屬的工作環境。美國勞動統計局的資料顯示,日照和幼兒園的費用和一年前相比上漲了5.7%、和20年前相比上漲超過25%;育兒的育兒的費用和30年前相比更是增加超過200%,遠高於家庭收入的143%。

新聞選輯:第3筆退休金別套在存摺 行家這樣超前部署


資料來源:https://ctee.com.tw/news/finance/849391.html

第3筆退休金別套在存摺 行家這樣超前部署
工商時報 數位編輯 2023.04.23

勞保局公布的去(2022)年老年給付統計,每月老年給付領取不到2萬元的退休勞工人數達98萬1,492人,占了61.4%、也就是每1.62名退休勞工就有1人領不到2萬元;然而,據調查,每個月的理想退休生活開銷最多民眾認為,介於3元萬元至5萬元之間,現實和理想的差距得靠其他理財工具來彌補。

勞動部指出,近7成勞工把退休後生活費寄望在勞保老年給付與勞退金上,惟勞動基金預估2028年破產,等退休那一天,能否領年金恐怕還是未定之天。去年每月基本工資為25,250元(今年起已調高至每月26,400元),勞保老年給付公式「平均月投保薪資×年資×1.55%」試算,每月平均約落在16,500元,兩者有近9,000元差距,加上勞退新制月退休金,每月最多約2萬元,多數人退休年金甚至不如最低工資。

新聞選輯:勞保、勞退放大術 弄清3種算法領更多曝


資料來源:https://ctee.com.tw/news/policy/849353.html

勞保、勞退放大術 弄清3種算法領更多曝
工商時報 數位編輯 2023.04.23

勞保、勞退放大術曝光「一文秒懂兩筆錢」弄清3種算法領更多

勞保破產議題燒得火熱,但你是否注意每個月薪資單勞保費、勞退金自提這兩筆薪資扣項呢?不少人常把「勞工退休金」與「勞保老年給付」搞混,以為這是同一筆錢,其實兩者是兩項不一樣的制度,既不會互相影響也沒有替代性,勞工只要符合請領條件,未來退休時兩筆都可以申請,且勞保是基金制,一旦長期收支逆差,恐有破產之虞,而勞退屬於個人專戶,不會破產。

「勞工保險」是在職社會保險,像是強迫買保險,實際從事勞動工作並獲取薪資報酬之勞工,為適用加保對象,從勞工上班第一天起,公司就要幫勞工投保,等到符合老年給付請領條件時,就可以向勞保局提出「老年給付」的申請。
「勞工保險」如同強迫買保險

2023年4月21日 星期五

圖書選輯:老人的生命沒年輕人可貴?變老不可逆,為何我們卻都討厭年齡增長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1842

老人的生命沒年輕人可貴?變老不可逆,為何我們卻都討厭年齡增長
文 / 遠見好讀
2023-04-19

我們為什麼無法接受年老的痕跡呢?年齡增長是不可逆的,為什麼人們卻想營造老年不會到來的感覺,繼續生活呢?大家都想活得像年輕人一樣,而不是像老人一樣,這種思維究竟從何而來呢?(本文節錄自《重設界線》一書,作者:宋奏沇,以下為摘文。)

2020年春天,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我住在韓國疫情最嚴重的地區大邱,當時熟人都會時不時打來問候。那天,有一位不常見面的朋友打來,不過他的關心讓我倍感窩心。

聊天氣氛一直都很溫馨,直到我們談到了醫療團隊犧牲自己,去拯救高齡的新冠確診者,那時朋友立刻這麼回答:「妳真的覺得救活確診老人是很值得驕傲的事嗎?如果去照顧那些人的醫療資源能去照顧其他年輕確診者,就能救回更多年輕人。老人家就算痊癒了,也沒剩多少歲月能活。」這段話讓我的心瞬間冷了下來。

新聞選輯:調查/很缺人,卻不僱用中高齡?揭開企業不能說的秘密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1827

調查/很缺人,卻不僱用中高齡?揭開企業不能說的秘密
文 / 胡華勝
2023-04-19

2021年我國總人口首度下降,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占比將近20%。此外,少子化的世代也讓就業市場陷入「缺人+缺工」的頹勢,人力資源多元化已是無法逃避的現實。

其中,中高齡工作者,應該會是最可行與最現成的選擇。

但是,企業任用中高齡卻有著不能說的祕密。根據104人力銀行調查,不少企業對於聘用中高齡不僅意願不高、給薪較低,甚至對其工作能力也有質疑。
企業傾向不聘用中高齡?

104人力銀行調查包括外商、本土上市櫃企業及未上市櫃企業共1003家,針對「不用中高齡者是只能做、不能說的祕密?」這一問題,整體企業不到四成說「不是」,而選擇「看情況」加上「是」的比例共超過六成。

其中,又以外商約20.6%說「是」,另外43.9%表示「看情況」,合計64.5%。占比略高於上市櫃企業的61.8%與未上市櫃企業的63%。從此題來看,企業傾向不用中高齡者,確實是一個共通的現象。(表1)

2023年4月17日 星期一

新聞選輯:巴金森症非老年專利 初期症狀易被忽略


資料來源

巴金森症非老年專利 初期症狀易被忽略
陳人齊/台北報導
2023年4月16日 週日 上午4:10

巴金森症是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發生率僅次阿茲海默症,根據健保統計,全台巴金森症病患已近8萬人,若以盛行率推估,65歲以上平均每百人會有1人罹病,顯見國內還有很多潛在個案未發現。專家指出,巴金森症初期症狀不易察覺,多數確診已落在中晚期,尤其近年來40歲以下患者占整體2-10%,國人不可不慎。

雙和醫院顧問醫師胡朝榮表示,雖然巴金森症好發於50-60歲族群,但近年來也看到越來越多早發性個案,根據統計40歲前罹病的早發性患者約介在2-10%左右,如未及早發現治療,將增添失能、失智風險,一項澳洲研究指出,高達83%的患者會產生失智症。

新聞選輯:爬樓梯腳無力?小心肌力流失!6招自我檢測肌肉量,揪出肌少症

資料來源: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101634

爬樓梯腳無力?小心肌力流失!6招自我檢測肌肉量,揪出肌少症
高敏敏營養師
2023-04-14

下了班就喜歡窩在沙發當沙發馬鈴薯,追劇、滑手機?小心肌肉量流失的速度,比你想的還快!高敏敏營養師提醒,如果你有瓶蓋扭不開、毛巾擰不乾、過馬路步伐不像以前快速、上下樓梯困難…等症狀,可能是「肌少症」找上門的徵兆!

高敏敏表示,我發現很多人(不只是長者)都會開始注重自己的骨骼健康,補充含鈣食物來預防骨質疏鬆等症狀(這都是蠻欣慰的事)。

可是,很多人常忽略了「肌力」!事實上,肌肉量流失的速度,比我們想像的還快,不只老年人,連中壯年人也會發生。

不只年紀大肌肉流失速度快,6原因易加速肌少症

一旦不注重日常保養與照顧,就可能導致「肌少症」提前報到。

新聞選輯:老屋換居懶人包、月薪5.5萬以下可申請!符合資格免費搬進新北社會住宅


資料來源:https://www.edh.tw/lohas/article/30117

老屋換居懶人包、月薪5.5萬以下可申請!符合資格免費搬進新北社會住宅
2023-04-13

新聞中心吳旻珊

為解決高齡化社會中「老宅困老人」的雙老現象,新北市政府祭出「老屋換居」的方案,讓年滿65歲以上的長輩或身障朋友,只要於新北市持有一戶無電梯老宅,符合相關資格,就能申請「新北高齡友善換居-樓梯換電梯」的老屋換居方案,有機會從樓梯老公寓換到電梯社宅大樓,並把老屋以低於市價行情的租金,提供給有需要的青年族群入住。

像是居住在蘆洲地區的余先生一家,去年因為房東臨時以整修為由要求搬家,已習慣當地生活圈的他想在附近尋找新租處,卻發現租金高昂,所幸透過「老屋換居」方案,找到價格實惠的出租老屋,更驚喜的是,從申請老屋換居到入住竟然只花了2周時間,也讓余太太大讚:「老屋換居讓生活不方便的長輩改住社宅,並把原公寓提供給有需要的人,他們也可以幫長輩繼續維持老屋屋況。」

2023年4月7日 星期五

新聞選輯:「1篩檢量表」測你失智風險! 醫提「日常2活動」延緩病程

資料來源: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7284

「1篩檢量表」測你失智風險! 醫提「日常2活動」延緩病程
2023-04-02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

94的榮眷張奶奶總是對照顧她的女兒阿芳發飆,經常大吼大叫、幻想女兒找朋友到家裡把一鍋滷肉全吃掉,半夜還會叫阿芳起床清點櫥櫃裡的器具及食物,覺得有小偷把東西偷走了,面對張奶奶變本加厲的無理取鬧,女兒阿芳感到身心俱疲,將張奶奶帶至身心科就診,經醫師檢查評估後發現張奶奶患有中度失智,會出現誤認、妄想及幻覺等症狀。

13名65歲以上老人 就有1位失智症患者

中榮嘉義分院臨床心理師曾德耀表示,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於2018年已邁入高齡社會,而2025年預估將邁向超高齡社會。而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65歲以上老人約13人就有1位失智症患者,80歲以上約每5人就有1位失智。

新聞選輯:人資長論壇/55歲後有一半人沒上班…李明倫:超高齡社會少不了他們,放下偏見,高年級價值就能顯現

資料來源: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34/post/202304010002/

人資長論壇/55歲後有一半人沒上班…李明倫:超高齡社會少不了他們,放下偏見,高年級價值就能顯現
2023-04-01 09:32

今周刊周三(3/29)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2023企業ESG永續人資長論壇」,邀請專家分享把關員工健康、推動退休理財、延攬優秀人才以及新型態上班模式等四大國際人資趨勢,協助企業打造幸福職場DNA,藉此提升競爭力。

2025年每5個人就有一個是65歲
李明倫提到要了解所謂的高年級勞動力,就要先知道2025這個數字,因為2025年預估台灣每5個人就會有一個是65歲的高齡者,這個人口結構的改變趨勢,其實會影響在人事招募上。

「你可以想像再2、3年後每10人有4個人會是51歲以上,這個已經是超高齡社會,而台灣目前55歲以上的人,大概有一半都沒在工作,但人的壽命越來越長,活得越長這個挑戰是什麼?55歲或60歲退休,你活到85歲還有20、30年壽命,應該做什麼好」?

2023年3月29日 星期三

期刊資源:Constraints on theories of cognitive aging

資料來源: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3758/bf03210753

Constraints on theories of cognitive aging
Timothy A. Salthouse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volume 3, pages287–299 (1996)
Published: September 1996

Abstract
There is currently little consensus regarding what must be explained by theories of cognitive aging. In the present article, four empirical generalizations that seem to imply certain constraints in theorizing are identified. These generalizations, and their possible implications or constraints, are that (1) age-related differences are found in a wide range of cognitive variables, implying that either a large number of specific factors or a small number of general factors must be contributing to the age-related differences; (2) the age-related influences on different cognitive variables are not independent, and unique age-related influences appear to be few in number and small in magnitude, implying that some fairly general factors need to be postulated to account for the shared age-related influences; (3) only a small proportion of distinct age-related variance occurs late in practice and at long presentation durations, implying that adequate explanations must include factors operating when the individuals are just beginning to perform the task and when the stimuli can first be registered; and (4) measures of how quickly very simple cognitive tasks can be performed share considerable age-related variance with many cognitive variables, implying that factors related to simple processing efficiency need to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explanations.

網路資源:Aging in Homelessness

資料來源:https://www.hhs.k-state.edu/idfs/research/environments_and_aging/aging_homelessness/

Aging in Homelessness

Along with two other professionals, Dr. Kaup drew up a report detailing the supportive needs of our aging population that are experiencing homelessness.

Over the past 30 years, the average age of an individual experiencing homelessness rose from 35 years old to 50. Along with this rise in average age of homeless individuals comes a change in their needs that will most support them. If we want to reduce homelessness, Kaup et al., presents that we must approach these needs carefully and accurately to best support these individuals.

In “Older Persons Experiencing Homelessness: Their Perceptions and Needs Influencing Supportive Interior Design Architecture”, the profiles and needs of older adults is presented along with the design strategies that best support them.

Read their report (pdf) to learn more.

新聞選輯:Brain Health

資料來源:https://www.marcusinstituteforaging.org/marcus-institute-research-areas/brain-health

Brain Health

Through pioneering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the Marcus Institute is uncovering new answers to the challenges of Alzheimer’s disease, dementia, delirium, and other changes to the brain.

Researching the Impact of Age-related Brain Changes

Our brain is responsible for much more than thinking and cognition. In fact, it controls all aspects of the way our body functions. Changes that happen in the brain as we get older affect areas of health such as gait, mobility, and falls; and increase our risk of experiencing dementia and delirium.

According to recent research, one in ten adults older than 65 experiences cognitive decline. This sobering statistic dramatically demonstrates th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brain and common age-related conditions, and to find ways to maintain brain health as we age.

新聞選輯:Active aging can help you live longer and improve your quality of life—6 steps to get started

資料來源:https://fortune.com/well/2023/03/25/active-aging-longevity/

Active aging can help you live longer and improve your quality of life—6 steps to get started
BYLIZ SEEGERT

March 25, 2023 at 6:00 PM GMT+8
You may have heard the term “active aging,” but what does it really mean? Do you have to hit the gym every day, or hike every weekend?

Not at all. Active aging includes a wide range of pursuits that keep your mind, body, emotions and spirit engaged, regardless of age, health or socioeconomic status, according to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It also means being diligent about your own health and well-being.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active aging can help extend longevity and quality of life, according to Colin Milner, founder and CEO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Active Aging. “Physical activity is just one of the many elements that makes up a person. “It’s just as important that we are socially connected and that we are intellectually active.”

2023年3月23日 星期四

研討展覽:Aging in Your Own Space: Tips for Seniors on Staying in Your Home


Aging in Your Own Space: Tips for Seniors on Staying in Your Home
April 24, 2023
12:00 PM-1:00 PM
Virtual

Join this virtual class to learn about aging-in-place which involves being able to remain in the home of your choice, even as your needs may change. However, this decision requires advanced planning and not all seniors have a plan in place. Come learn about common areas of consideration when formulating an aging-in-place plan, including home modifications, assistive technology, health care services, community resources, financial concerns and legal preparations. Presented by Rebecca Abenante, MA, MSW, LSW, ASW-G, Healthy Aging Coordinator

新聞選輯:Smart homes offer solutions for seniors ageing in place

資料來源:https://eandt.theiet.org/content/articles/2023/03/smart-homes-offer-solutions-for-seniors-aging-in-place/

Smart homes offer solutions for seniors ageing in place
By Liz Heron
Published Tuesday, March 14, 2023

ExtraCare is bringing the latest home automation devices into its retirement villages to help the over-55s enjoy longer, healthier and happier lives.

The luxury apartment has a fabulous collection of wireless devices. The smart lights, plugs, blinds and Smarter coffee maker are voice-activated by Alexa on an Amazon Echo Show and linked up to the Withings bed sensor via an If This Then That app.

“When you go to bed at night and it feels your weight going on the sensor, it will turn the lights off for you,” explains Kerry Stac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lead at ExtraCare. “In the morning, when you get out of bed, the coffee machine will switch on and the lights will come on. By the time you come back from the bathroom, your coffee is brewed, and the blinds are open.”

2023年3月22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留職停薪照顧胰臟癌爸爸,公司還給獎金支持... 」當銀髮照顧成為ESG永續指標,企業可以怎麼做?


「留職停薪照顧胰臟癌爸爸,公司還給獎金支持... 」當銀髮照顧成為ESG永續指標,企業可以怎麼做?

撰文: 樹冠生活/黃筑瑜 
日期:2023-03-20

ESG (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作為企業永續指標,不只蔚為風行,更是一套引導企業走向永續經營的整體評估系統,目標讓社會價值真正被落實,讓共益行動發揮具體影響力,邁向永續可能。時至2022年,面對幾年後登場的超高齡社會,ESG正引導企業參與高齡議題的方向。

可以想像,當邁入超高齡社會後,少子化課題短期無法解決,緊接而來的就是家庭照顧的量能不足,若人才大量投入照顧,便會影響職場人力資源,進而關係到企業運作。根據衛福部統計,目前台灣約1,150萬勞動人口中,有近231萬人因為照顧家人而影響工作,每年就有約13.3萬人「因照顧而離職」,也有約18萬人為此減少工時。因此,如何讓員工未來在工作及長輩照顧間取得平衡,如何更加發揮長才,是需要首先思考的課題。

就 ESG 公司治理(Governance)層面來說,就可思考員工未來在工作與長輩照顧間的平衡。首先,因應疫情而生的彈性工作或許是解方,當釋放上班時間、地點的彈性,讓工作進度與照顧需求得以兼顧,也能更貼近需求。

新聞選輯:登山、跑步傷膝蓋?台大醫:可預防退化性關節炎!登山2裝備防膝蓋受衝擊

資料來源:https://health.tvbs.com.tw/review/338513


登山、跑步傷膝蓋?台大醫:可預防退化性關節炎!登山2裝備防膝蓋受衝擊
許寶仁 報導
2023/03/20 11:00

登山、慢跑、馬拉松等戶外運動風行,不少中壯年人士也樂在其中,但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不少樂齡族開始出現膝關節卡卡,甚至疼痛的情形,聽說爬山、走樓梯或跑步會傷膝蓋,因此不敢運動,甚至中斷長久以來的運動習慣。台大醫院復健部主任陳文翔表示,事實上,已經有非常多科學證據顯示,這些運動並不太會傷膝蓋!反而可以強化膝蓋周邊肌肉力量,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循序漸進訓練腿部肌力 保護膝關節

據衛福部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有350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58歲以上長者當中,每5人中就1人有關節退化問題;70歲以上老人更有70%以上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其中女性較多於男性。這麼多中老年人有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難道就此該和這些運動說「再見」嗎?陳文翔主任指出,退化性關節炎並不是因為運動習慣而發生,但不運動卻會退化得快,根據臨床經驗,愛爬山的人發生退化性關節炎情形,其實並不多。

2023年3月21日 星期二

新聞選輯:Insomnia Worsens as You Get Older, but These 5 Tips Can Help You Sleep Better

資料來源:https://www.cnet.com/health/sleep/insomnia-worsens-as-you-get-older-but-these-5-tips-can-help-you-sleep-better/

Insomnia Worsens as You Get Older, but These 5 Tips Can Help You Sleep Better
McKenzie Dillon
March 17, 2023 5:00 p.m. PT

Insomnia can strike anyone regardless of age, but research shows it's an especially prevalent issue among older adults. About 50% of adults aged 60 and up experience poor sleep. Our bodies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as the years pass, and our sleep tends to be an unfortunate casualty of ripened age. There seems to be multiple explanations of this.

The natural processes that occur as you get older combined with common external factors is a recipe for worsened sleep quality, and it'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what's happening so you can get ahead, and try to put poor sleep to rest.

Sleep plays a key role in maintaining our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Habitual sleep deprivation increases the risk of significant health conditions including heart disease, diabetes, stroke, depression and even dementia. For help getting you back to a healthy sleep schedule an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effects of aging on sleep, continue on below.

新聞選輯:How Our Aging Population Affects Long-Term Investing

資料來源:https://www.finsyn.com/how-our-aging-population-affects-long-term-investing/

How Our Aging Population Affects Long-Term Investing
March 9, 2023
Mike Minter

The U.S. population, like those of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is aging.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Census figures, a major shift occurr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in which the share of the population under 50 declined, especially among those who are considered to be of prime working age.

Even the youngest baby boomers are nearing retirement age while the oldest are almost 80. And while millennials have come of age and now outnumber boomers, this isn’t enough to prevent the average age in the U.S. from shifting from 35.4 in 2000 to 38.8 today. What could these trends mean for the economy and markets in the years to come?

2023年3月20日 星期一

新聞選輯:MedTech醫療科技雙周報第18期:數發部揭露3大高齡科技策略

資料來源:https://www.ithome.com.tw/news/155944

MedTech醫療科技雙周報第18期:數發部揭露3大高齡科技策略
文/王若樸 | 2023-03-15發表

數發部揭露3大高齡科技策略,要推數位學習與社交互動

國科會日前召開高齡科技產業策略會議,其中,數發部政務次長李懷仁表示,數發部希望結合數位學習和教育科技,來發展高齡者數位學習與社交互動。他們有3大策略,一是整合既有資源,來將相關科技導入目標場域,也就是說,數發部會先盤點目標族群和需求,比如照護者痛點、高齡者需求和所需的學習資源等,接著建立終生數位學習和社交地圖,方便照顧者參考,協助高齡者申請,最後再導入數位解決方案,如學習歷程、將實體場域課程數位化等,來進行數位轉型,讓高齡者線上學習。

另一個策略是建置學習社交資源平臺,建置過程可分為4步驟,首先是訂定高齡使用者介面設計原則,如無障礙設計規範,再來是打造高齡學習和社交資源共享平臺,之後再串接高齡友善相關平臺,來整合虛實資源和社交資源等,最後一步是將平臺推廣到社區和NGO平臺,並鼓勵照顧者繼續使用。數發部因應超高齡社會挑戰的第3個策略是鼓勵社會創新,包括鼓勵社創組織整合社區需求,來用科技打造高齡服務,不只如此,數發部也將補助ICT業者,來發展高齡數位學習和社交相關應用,打造符合高齡使用者需求的數位服務。

新聞選輯:2025邁入超高齡社會 國健署:17.5%老人有衰弱、失能風險

資料來源: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243644

2025邁入超高齡社會 國健署:17.5%老人有衰弱、失能風險
2023/03/18 12:58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我國在去年底65歲以上老人人口超過408萬人、佔全體人口約17.6%,2025年將超過20%,達「超高齡社會」;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65歲以上老人有17.5%有衰弱風險,當身體有失能、死亡率會比未失能者更高。

根據國民健康署在2017年的「老人狀況調查報告」,65歲以上長者有17.5%有衰弱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長者整合式照護(ICOPE)策略,針對6大能力「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及憂鬱(情緒)」建立評估模式,整合為一套「長者功能評估」。

根據去年最新的「長者量六力」這項評估,在醫療院所服務超過8萬名65歲以上老人,其中至少有1項功能異常者佔16%,這些長者會由醫療人員提供保健資訊,或轉介至社區據點接受運動或營養等介入課程。

2023年3月15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牙齦疼痛」忍一下就好?當心引發心血管疾病、飲食障礙…醫師教5方法緩解牙齦發炎疼痛


「牙齦疼痛」忍一下就好?當心引發心血管疾病、飲食障礙…醫師教5方法緩解牙齦發炎疼痛

撰文 |謝政言醫師
日期 |2023年03月09日

老年人牙齦疼痛牽涉原因很廣,隨著年齡增長,牙齦組織會逐漸萎縮,當牙齦退縮、變薄,就有可能導致牙齦易受刺激及疼痛。

此外,老年人常伴隨慢性疾病和藥物治療,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抗凝血劑等,這些疾病和藥物可能導致口腔狀況的變化,包括口乾、口臭、口腔感染和牙齦疾病等,也是造成牙齦疼痛的主要原因。

繼續閱讀:
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2303090012

新聞選輯:Wellness for Aging: How to Maintain Mental and Emotional Health With Age

資料來源:https://www.longislandpress.com/2023/03/07/wellness-for-aging/

Wellness for Aging: How to Maintain Mental and Emotional Health With Age
By Michelle Gabrielle Centamore

Aging often brings invaluable knowledge and wisdom, and hopefully, many memories to treasure for a lifetime. However, previous trauma, loss, and decreasing cognitive or physical abilities can simultaneously take their toll. Experts say that by being proactive, you can maintain your mental and emotional health, enhance your overall wellness, and enjoy life to its fullest potent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