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對抗少子高齡化 不能只「賄賂」女性

資料來源: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5180

對抗少子高齡化 不能只「賄賂」女性
作者:吳怡靜整理 2016-03-15 天下雜誌593期

今年二月底,日本政府公布最新的人口普查,引起外界關注,因為日本總人口不但首次出現減少,而且五年內少了近百萬人。

少子化與高齡化的雙重人口海嘯,正撲向工業國家。日本不是唯一,德國人口早就負成長。亞洲從台灣、韓國到新加坡,同樣面臨衝擊。聯合國更預測,本世紀末,全球將有三分之二的國家,出現人口衰退。

愈生愈少、愈來愈老,「預示著嚴峻的財政挑戰,」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拉加德警告。

三月初,她應邀在麻省理工學院康普頓講座發表演說,呼籲各國趕快採取多管齊下的對策因應,包括配套推動社福改革,「愈早改革,這些調整就會愈公平,」以及增加勞動力,讓經濟成長,「把餅做大。」

面對少子老齡化,沒有「神奇子彈」,但她相信,財政手段和科技創新,將是解決問題的兩大關鍵。以下是演說的重點整理:

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趨勢之一,就是人口結構變化。

目前全球人口大約七十五億,再過四十年,將會接近百億。南亞、非洲等地的人口會持續快速成長,但多數工業國家和新興市場,都將面臨人口老化和縮水的巨大轉變。預估到二十一世紀末,全球將有三分之二的國家,出現人口衰退。

這麼巨大的轉變,勢必對經濟、金融市場、社會穩定和地緣政治帶來深遠的影響。再不趕快採取對策因應,國民年金、醫療健保等制度將無以為繼。我們的後代會面臨沉重的公共債務、大幅度的加稅,導致經濟成長遲緩,後代子孫必須過苦日子。


愛因斯坦說過,「我們不能用製造問題時的相同思惟,解決現在所面對的問題。」

因此,我們需要重新釐清人口問題的各種討論。我相信這個挑戰可以克服,但我們需要對的政策、政治人物的決心和強而有力的領導。我也認為,財政手段和科技創新,將會是解決眼前人口危機的兩大關鍵。

人口變遷,有好有壞

首先,人口結構變化,有好與壞兩個面向。從好的一面來看,想像一下,七十幾歲的你,不但身體健壯,還可以跟孫子們炫耀你的Instagram,大談什麼是重力波等等。

經濟大師凱因斯有句名言:「長期而言,我們都死了。」幸好,所謂的長期,現在愈來愈長了。能夠擁有很長、很健康的人生,真是人類最驚奇的成就之一。

同時我們也看到,生育率從十九世紀後半開始下跌,因為愈來愈多家庭認為,少生幾個孩子,可以集中資源,讓小孩受更好教育。

今天,全球平均生育率從一九五○年代的五,降到了二.五,而全球人口的識字率也從當年的三六%,大幅提高至八三%。連帶的,全球人均所得也成長近四倍。

但從不好的一面看,我們正面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雙重衝擊:

一、對經濟成長的影響:IMF研究顯示,中期來說,少子高齡化將使工業國家的成長率減少○.二個百分點,對成長低迷的工業世界將是一大打擊。

二、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大家都低估了人口老齡化的長壽風險。我們的研究發現,全球人口的平均壽命只要比預期多出三年,與年金相關的各種成本就會大增五○%。這會嚴重影響政府和雇主、相關業者的收支,造成金融不穩定。

三、對財政的影響:預估到本世紀末,工業國家老齡化相關支出的GDP佔比,將從一六.五%大增至二五%。各國財政將承受巨大壓力。

這麼巨大的挑戰,該如何因應?有沒有「神奇子彈」可以一招化解?

不只生小孩 更要多管齊下

有人會說,提高生育率不就解決了嗎?是的,很多國家都試過──育兒津貼、家庭獎金、稅額抵減、帶薪育嬰假、育兒補助、彈性工時等。

結果呢?這些措施也許提高了婦女的勞動參與率,當然很好,但對於生育率卻不見成效。也就是說,「賄賂」人們生小孩的方法,目前看來是沒有用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採取多管齊下的解決方案,而不能只聚焦在單一的管道(例如只做年金改革)。我們至少需要三大變革戰略(game changers)。

第一,推動社會福利改革,且必須從控制醫療開支做起。方法包括鼓勵保險公司、醫療服務供應商之間的競爭、強化初級和預防性的醫療保健、提倡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更有效地利用醫療資訊科技和健康數據,降低醫療成本。

另一項當務之急,是因應長壽趨勢,提高退休年齡,同時讓年金制度彈性化。例如,日本就建立了自動調整機制,隨著平均壽命增加和勞動力的變化而調整給付;德國、芬蘭、葡萄牙等國也有類似做法。重點在於,愈早改革,這些調整就會愈公平。

第二,建立更好的稅收制度和更有效的公共支出。

在稅收方面,應該擴大加值稅的稅基、加強對跨國公司徵稅、嚴格落實依法納稅等。

支出方面,政府必須改善公共投資的管理,減少能源補貼。IMF估計,去年全球的能源補貼總金額高達五.三兆美元,佔全球GDP的六.五%。降低這項巨大成本,才能減輕財政負擔。

第三,「把餅做大」,讓經濟成長。畢竟,稅收再怎麼改革、公共服務的效率再怎麼提升,效益都有限,到頭來還是得拚經濟。

要讓經濟成長,必須增加更多勞工,而女性就是現成可用的一大來源。為了鼓勵婦女就業,北歐國家和日本的做法最積極,包括提供收費低廉的托兒服務、對女性更公平的稅制和司法制度、倡導同工同酬等。

研究顯示,如果女性的勞動參與率能夠提升到與男性一樣高,就可以讓美國的GDP增加五%,而在其他許多國家,增幅會更大。

另一個勞工來源,則是移民。當然,我們不該低估移民帶來的政治和社會問題,但是從經濟的角度而言,移民可以補充一國的勞動力、刺激投資、提高成長──前提是必須讓他們充分融入勞動市場。

研發投入愈多 經濟助益愈大

拚成長,還有一個重要引擎,就是善用智慧科技來提高生產力。

我相信,在場的MIT師生們對這個領域都很熟悉。人工智慧、機器人、基因工程、3D列印、量子運算……,這些新科技都有可能對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經濟福祉,產生深遠影響。

政府的角色,除了創造一個減少官僚、支持創新的環境,更應該積極獎勵民間的研發投資,因為研發投資愈多,對整體經濟的助益愈大。IMF即將發表的一份最新研究就顯示,工業國家如果增加四○%的民間研發經費投入,長期的GDP可以增加五%。

創新,對開發中國家也非常重要。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專利申請量的第一大國;巴西和印度也成為許多跨國企業的研發重鎮。然而,多數的開發中國家依舊仰賴技術抄襲。

所以,我們應該鼓勵工業國家與新興國家之間,進行更多的技術分享:透過外人直接投資、貿易、教育投資,以及智慧財產權的加強落實等。

這種創新的分享如果實現,將會成為提高成長,化解人口問題財政危機的另一大助力。

康普頓先生(MIT第九任校長)有句座右銘:「讓每個地方比你來的時候更好。」

同樣的,面對巨大的人口挑戰,我們現在就要拿出對策,開始行動,才能留下比現在更美好的經濟和社會,這是我們對後代子孫的責任。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5180#sthash.TzvEn5tP.dpu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