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新聞選輯: 台灣5年後進入超高齡社會 長照機構需求急增

資料來源:https://ctee.com.tw/news/insurance/325162.html

台灣5年後進入超高齡社會 長照機構需求急增
工商時報 數位編輯 2020.08.27

全世界都在面臨人口快速老化,台灣也在2018年4月高齡人口突破14%大關,正式進入高齡社會,平均 7個人中,就有1個是老人。

由「高齡化社會」進入「高齡社會」台灣僅歷時約25年,與日本時程相當,相較於法國歷時長達115年、美國72年、英國47年,台灣在時程上快了一倍以上,而且預計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平均 5個人中,就有1個是老人,台灣老化的速度明顯快於大多數國家!

政府在2007年開始施行長照十年計畫,並在2017年改善計劃內容,繼續推出下一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即「長照十年計畫2.0」,主要目標在於建立優質、平價、普及的長期照顧服務體系,實現在地老化,以因應高齡化社會的需求。因此,長照機構的設立需求與經營管理更形重要與需要被高度關注,因其服務的對象較一般民眾更需用心照護,經營上必需面對更大的風險。

長照機構因經營類型的不同,各自隱藏不同種類的風險,而意外事故造成的財產風險以及經營業務上的責任風險則是共通的。其中火災是最常見也最重大的風險之一,在近7年間除已奪走36條人命,造成大量的財產損失及引發相關人員的賠償責任。

2020年8月27日 星期四

新聞選輯:覺得退休還早?先檢視你有沒有符合兩大資格吧,否則恐成「下流老人」

資料來源:https://www.storm.mg/article/2860632

覺得退休還早?先檢視你有沒有符合兩大資格吧,否則恐成「下流老人」
勞動部勞工保險局 
2020-08-25 13:00

許多年長者擔心意外隨時發生,因此會一次性提領年金,但如以月領方式,即使意外發生,也有遺屬年金以及差額金的補助。

「你應該知道的是:只要勞保和國保投保年資相加達15年,就算勞保年資未超過15年,也可以請領勞保老年年金給付,另外也可以評估自身狀況,選擇兩者請領的方式。」

勞工保險(以下稱勞保)和國民保險(以下稱國保)年資合計達15年,就符合領取勞保老年年金資格,那為什麼勞保年資13年,卻不符合領取資格?

國保從民國97年10月1號開辦,常會跟勞保搞混,發生如能不能兩邊都保,又或是像當退休時,一邊領取老年年金給付,那是否另一邊也能領取的問題。

不管是勞保抑或國保的老年年金給付,年齡以及投保年齡都是至關重要的重點

只要勞保投保民眾符合「年滿60歲、投保年資達15年,並辦理離職退保者」,就符合領取老年年金給付資格,其中又可再細分為投保年資未達15年者,但只要投保年資達一年,就可請領老年一次金,另外如果提早退休的話,投保年資達15年的話,就可請領,因為法規規定可提前請領年齡領取,最多提早五年,但會因此減少所得給付。

在請領勞保年金給付前,都可以申請國保,而只要年滿65歲,就符合請領老年年金給付資格,依照個別情況,老年年金給付分為A、B式。依據勞保法規規定,在勞工勞保年資未達15年的情況下,只要合併國保年資達15年者,也符合請領老年年金給付標準,但就必須於65歲才能領取。

因此在兩者都有加保的情況下,想要領取兩者的年金給付的話,就必須注意年齡、投保年資資格的問題,也因為國保老年給付有分A、B兩式給付,適用哪一方式可以參考此處,假設退休年齡50歲,勞保投保年資13年,但合計國保年資有15年的話,就可以選擇當65歲時,同時請領兩者的老年年金給付,又或是在60歲時,先請領勞保年金給付,五年後在請領國保年金給付。

若是於領取年金期間,領取人發生意外的話,可以選擇遺屬年金、差額金

多數被保險人可能擔心老年生活的不確定性,因此當符合領取老年年金給付資格,會選擇一次請領,但60歲之前最多只能領45個月,但假設選擇月領方式的話,當領取期間發生意外身亡的話,家屬可選擇遺屬年金,額度將會是被保險人月領年金的一半,若選擇差額金的話,則會是被保險人的一次請領年金金額,和在意外身亡前的總領取年金的差額。

假設一位老先生的月平均投保金額為43,900元,投保年資共32年,一次請領的話,最多依照45個月計算,可得197萬5千元,但月領的話,可得2萬1,774元。因此如不選擇一次請領的話,發生意外時,家屬可選擇遺屬年金,將會是2萬1,774元一半金額,如選擇差額金的話,如意外發生前,共領取七年給付的話,就會是七年間的月領給付的加總,和一次請領金額的差額。

如果民眾想知道自身的投保年資以及累計金額的話,有六種方式可以得知資訊:
本人查詢:可前往個人申報及查詢
前往勞保局應用程式:勞保局行動服務APP
勞動保障卡查詢:可透過合作夥伴銀行線上ATM查詢,土地銀行玉山銀行台北富邦台新銀行第一銀行
郵政金融卡查詢
臨櫃查詢: 分為本人以及委託,本人需攜帶身分證件,委託人則需備妥委託書

新聞選輯:《科技與創新》跨域共創全人照護未來


資料來源: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271838

《科技與創新》跨域共創全人照護未來
2020/08/26 11:37

聯合國統計,2030年全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成長到10億人,占總人口的12%,全球已步入高齡化社會。當年輕力壯的照護者漸減,潛在被照護者漸增,臺灣如何運用科技,提升照護能量,進一步促動高階醫療與智慧長照服務產業發展,正是工研院「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中,「健康樂活」領域的目標。

「以先進醫療照護讓生命更美好,」工研院副院長張培仁用一句話,精準點出「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中,「健康樂活」應用領域的美好遠景。

工研院「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中「健康樂活」應用領域的發展重點,聚焦於鏈結臺灣資通訊(ICT)產業及醫療體系優勢,跨域共創智慧醫療及健康照護新產業生態,切入國際生醫市場價值鏈,增進民眾健康福祉。
用科技打造無縫接軌的全人照護

「健康樂活的應用領域相當廣泛,」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組長張慈映引用疾病預防的三段五級概念,將其分為健康管理、疾病預防、疾病診斷、疾病治療與療後復健,每一級均有對應的願景和目標。「我們把疾病發生前的預防,與疾病發生後的復健,整合為健康照護次領域;將疾病發生中的診斷與治療,畫歸為智慧醫療次領域,」張培仁進一步表示,工研院要把創新科技引入兩大次領域,期待2030年,能夠提升我國健康樂活領域的品質與效率,帶動生醫產業的附加價值。

「簡單來說,我們希望從健康促進、診斷醫療到療後復健,都能做到無縫接軌的全人照顧,」張培仁說,未來的健康服務,不能在健康與疾病臨界點的亞健康狀態下才跑運動中心、生病時跑醫院、老年後跑照護機構,而是用新科技巧妙整合各式照護與醫療資源,打造以人為中心的智慧醫療、智慧照護網。

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新聞選輯: 日本高齡醫學專家:50歲之後不要吃粗食

資料來源: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1621

日本高齡醫學專家:50歲之後不要吃粗食

黃惠如
天下Web only2020-08-24

美食當前,許多人會避開吃肉,特意選擇粗食,顯示重視健康養生,但粗茶淡飯是美德,已經是過去式。

日本許多活躍的高齡人士都坦言,活力的來源是:肉。

83歲《窗邊的小荳荳》作家黑柳徹子依舊主持節目活躍在螢光幕前,她曾接受採訪時說,每天都吃肉。80歲還能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登山家三浦雄一郎分享養生秘訣則是,每週吃一、兩次300公克牛排。100歲的攝影家笹本恒子風采令人嚮往,電視台也去拍攝她每天吃肉的樣子。(看更多:破除迷思 蛋白質到底該怎麼吃?

東京都健康長壽研究所社會參與暨地區保健研究團隊研究部長新開省三在所著的《過了50歲不要吃粗食》指出,老人營養不足會提高死亡率,以及增加失智的風險。他認為,非但老人不要再吃粗食,連高齡前期的50多歲,也該為健康高齡做準備,開始均衡飲食,並注意攝取蛋白質,不需執著於粗食了。否則營養不足會快老。

其實不只新開省三,日本許多學者也對粗食提出警告。如在日本最早發表延後老化飲食指標的人間綜合科學大學教授熊谷修也出版《不想請照護,就停止粗食》,以及日本醫科齒科大學名譽教授藤田紘一郎也從腸道觀點,提出《50歲之後開始吃肉》,他自己也每週吃兩次牛排。

研討展覽:台日智慧生活線上會議31日登場 迎接超高齡社會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4805287

台日智慧生活線上會議31日登場 迎接超高齡社會
2020-08-24 10:03經濟日報 記者葉卉軒/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在2018年已進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高齡人口超過14%),2026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超過20%),從高齡社會轉為超高齡社會之時間僅有8年來看,台灣人口高齡化速度將超過歐、美、日等先進國家,面臨「社會快速衰老」的問題,為向日本取經,經濟部將於8月31日於中經院舉行「台日智慧生活科技應用與合作」線上會議,了解日本將智慧科技應用於健康照護、移動、維持生產力,以及地區安全等社會生活層面的實際狀況。

經濟部指出,日本已邁入「超高齡社會」發展型態,為了因應超高齡社會引發的中長期社會經濟問題,包括:生產力下滑、醫療費用大幅增加、照護人力不足、生活便利度不足、社會安全,以及照護離職等,日本政府近年積極促進機器人、物聯網(IoT)、雲端大數據(Big Data)、人工智慧(AI)、場域型尖端通訊(Local 5G)等智慧科技在生活層面的應用,並結合「2020東奧舞台」進行問題解決型科技的展示,進而驅動「超智慧社會」的成形發展。

經濟部表示,台灣日本關係協會科技交流委員會在經濟部技術處指導下,原規劃以「台日智慧生活科技應用與合作」為主題,並以「驅動超高齡社會邁向超智慧社會」為策略方向,邀請智慧健康照護領域人士共同組團赴日交流。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考量台日雙方仍採國境管理措施,為使交流不中斷,擬鎖定日本因應超高齡社會問題卓然有成的北九州地區,以線上交流模式,邀請團員一同觀摩當地配合「2020東奧」來臨,將智慧科技(機器人、IoT、AI、Local 5G等)應用於社會生活層面(健康照護、移動輔助等)的進展,並與日本多家新創企業進行線上技術交流及商談。

新聞選輯: 健康網》老年人容易罹癌有原因! 美研究:代謝失調加速腫瘤生成


資料來源: https://m.ltn.com.tw/news/health/breakingnews/3270115

健康網》老年人容易罹癌有原因! 美研究:代謝失調加速腫瘤生成
2020-08-24 20:00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老化一直被認為是人類發生疾病的危險因子,特別是當一個人在65歲之後,罹患多種癌症與致死率風險也會相對提高;但是,兩者之間複雜的因果關係,依舊沒有相關研究能夠提出強而有力證據。不過,近期一項刊登在《自然》(Nature)期刊中的研究指出,人體衰老造成的代謝失調,會讓體內環境有利於腫瘤順利生成、轉移擴散並侵害人體各組織器官。
相較年輕族群 老年人的致癌率更高

過去幾十年來,對於老化與致癌率之間的因果關係,有些科學家提出個體細胞內的DNA因老化造成的損傷、「積少成多」可能就是關鍵因素,但美國康乃爾大學威爾康奈爾醫學院(Weill Cornell Medicine)的研究團隊認為這種解釋不夠全面。

為了驗證老化與致癌率之間的因果假設,研究團隊起初先收集兩組志願者的血清,分別來自於30名30歲(含)以下的健康供血者,以及30名60歲(含)以上的供血者,並將這些血清拿來「餵」予培養皿內的癌細胞,結果癌細胞在短時間內發生不同變化。

吸收到年輕族群血清的癌細胞大多都能保持原先狀態,但老年族群的血清卻會促使癌細胞中與侵襲和轉移有關的蛋白質數量明顯增多;也就是說,老年人的血清竟然會幫助癌細胞加速獲取擴散與侵襲身體各器官。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新聞選輯: 不堪長照辛苦走絕路!專家憂心未來可能越來越多


資料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7320/4803928?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不堪長照辛苦走絕路!專家憂心未來可能越來越多
2020-08-23 15:21 聯合報 / 記者卜敏正/嘉義市即時報導長照

嘉義市范姓老翁昨晚疑不堪照顧長期臥床妻子,持酸液灌妻、自飲,老翁今晨不治,部立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坦言,台灣老化速度太快,去年就有20多件類似案例,未來可能越來越多,政府應該加強教育、多宣傳長照提供的服務和補助,讓照顧者願意用、敢用、懂得怎麼用。

范姓老翁昨強灌妻子酸性液體後自飲酸性液,急救至今晨范不治,檢察官相驗死亡原因為低血容積休克,服用酸類造成的消化道腐蝕性損傷與出血,判定為自殺,沒留遺書。

黃元德表示,統計數據顯示台灣老人生活的最後6到10年需要被照顧,現在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年輕人為打拚生活、離家工作,老老照顧或是獨居沒人照顧長者越來越多,但很多照顧與被照顧者,可能都不知道政府對於長照的補助。

黃元德說,政府對於失能失智者,依狀況、經濟能力不同有不同補助,最多補助超過八成,但很多人不清楚、不知道有補助或不知怎麼申請補助,也有人是不想離開家而不用補助,這些都需要更多宣導,或透過社工家訪、評估,提供資訊。

他說,在長照服務宣導上除了醫療,更需要跨部門協助、加強教育,像現在相當缺照服員、社工,公部門政策可能必須提高誘因,讓更多人願意做這項工作,這提供不願意離開家照顧者更多居家服務。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新聞選輯: 只要20分鐘有氧健身運動 就能提高大腦自律能力!


資料來源:https://times.hinet.net/news/23021593

只要20分鐘有氧健身運動 就能提高大腦自律能力!
健康醫療網 2020/08/22 18:00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2020年初至今,全球面臨新冠疫情所苦在自由活動上有許多限制。所幸疫情現已有得到控制,許多場所(如:商場、飯店、健身場所)也逐漸有序復工與營業,有如「蟄伏」的人們開始蠢蠢欲動,迫不及待投入到正常生活中。很多人在這段時間裡給自己定下計畫,但卻發現執行計畫時受到多方干擾,仰天長嘯自問,為何我不能提高抗干擾能力?

自古,登峰造極的成就源於自律!隨著年齡衰老,大腦自律能力受增齡的影響逐年降低。所幸近期研究顯示,運動可以提高大腦抑制控制功能,就是說在日常生活裡可以減少注意力不集中。重要的是,在疫情時期,究竟運動時間需要花多長時間,方可對認知功能帶來較大之效益?讓科學證據告訴你吧!

新聞選輯: 《老年學雜誌》:紅光可增強視網膜挽救視力衰退! 醫師教熱敷眼睛一樣有效


資料來源: https://heho.com.tw/archives/133549

《老年學雜誌》:紅光可增強視網膜挽救視力衰退! 醫師教熱敷眼睛一樣有效 
日期:2020-08-21 作者:王 芊淩 

隨著年紀增長,不僅骨頭慢慢退化,眼睛自然也會有衰退的情況,過去倫敦大學眼科學院研究團隊公布一項新發現,發現每天照三分鐘紅光,可以改善退化視力。對此,眼科醫師說:「現在已經很少在用紅光照,主要都是點眼藥水跟用熱敷眼罩為主,一樣能舒緩眼睛的不適,但要到改善衰退恐怕沒有那麼厲害的療效。」 線粒體退化也讓視網膜跟著退化!眼睛保養不能等 一項最新研究刊登在《老年學雜誌》(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上,內容當年齡超過40歲以後,「視網膜」的退化速度比其他器官快,主要跟線粒體退化有關。 粒線體對我們人體可說是超級重要,它就像是「細胞的能量工廠」,當人不論是休息、運動、工作都需要有腺苷三磷酸(ATP)的參與,而其中90%的ATP能量都由粒線體產生。

新聞選輯: 爸爸們該進廠檢修了!7種中老年男性易罹患的疾病與檢查方式


資料來源: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75/4796956

爸爸們該進廠檢修了!7種中老年男性易罹患的疾病與檢查方式

2020-08-20 16:03亞東醫院 泌尿外科 曾一修醫師

八月是屬於父親的日子,我們對家中已步入中老年的父親的健康情形了解嗎?中老年男性會面臨的疾病很多,透過完整的健康檢查,大多可以讓疾病現形。提醒為人子女,甚至是您本人,可以朝以下介紹的中老年男性易罹患的疾病來做健康檢查,以期早期發現徵兆,提早預防,過個有品質的健康人生。

1.攝護腺肥大

「醫師啊,我最近尿尿都要用力,而且尿不乾淨。一天要跑好幾次廁所,晚上睡覺也要上二、三次廁所,這樣已經有半年了,每天睡眠都不足,我是不是攝護腺肥大啊?」一位年紀60歲的阿伯問我,我幫他檢查攝護腺及安排超音波後,確定有攝護腺肥大,馬上開藥給這位阿伯服用,一個禮拜後症狀緩解很多,解尿也比較順暢,重點是夜尿的次數減少,睡眠品質變好,整個人都變得有精神許多。以上是攝護腺肥大男性常見的表現症狀,有的人症狀甚至超過10年,都到快尿不出來才到醫院求診,多半需要放導尿管甚至開刀處理才尿得出來,所以早期發現可以早期治療,減少需要接受手術的風險。

新聞選輯: 長照2.0擬試辦銀髮健身俱樂部 50歲以上健康人都能來練


資料來源: 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200823/BJSZV23BWFFFNBUTWAKSAVGU5I/

長照2.0擬試辦銀髮健身俱樂部 50歲以上健康人都能來練 
出版時間: 2020/08/23 09:06
更新時間: 2020/08/23 07:52

長照2.0自2016年上路至今已28萬4208人接受服務,目前服務對象主要是65歲以上符合2~8級的失能者,不過衛福部日前提出「銀髮健身俱樂部試辦計畫」,針對50歲以上健康、亞健康及衰弱長者提供服務,預定提供試辦單位40萬元器材費、60萬元專業人員聘僱費,先由長照司試辦1年,擬設15個試辦點,後轉交國健署執行,4年將設百處據點。

新聞選輯: 小心這5種壞習慣 容易讓肌少症找上你

資料來源: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3765

小心這5種壞習慣 容易讓肌少症找上你

2020/08/21 · 作者 / 優照護 · 出處 / Web only
近年來,高齡醫學常討論到「肌少症」這個議題。所謂的肌少症,是指肌肉量減少、肌力或活動力下降的疾病。家中若有長輩應特別注意,尤其是以下幾個高危險群,最好及早防範,以免危及健康及生命。

70歲以上老人:一般人在70歲後,肌肉量會以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加速流失。國外數據顯示,80歲以上,肌少症出現的機率甚至可能達到50%。

慢性病患者:心臟病、關節炎、糖尿病、腎臟功能惡化等,都有可能引發肌少症。

長期臥床或失能者:由於活動量比一般人少很多,也會出現肌少症的問題。

營養不良者:包括偏食、攝取不足、吸收不良或藥物造成的厭食等。

小腿過細者:50歲以上,男性若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者,就有可能是肌少症患者。

常跌倒者:肌肉量不足會導致行動力變差,所以像常跌倒、走路遲緩、握力不足的長輩,都是肌少症的高風險族群。(推薦閱讀:跌倒與肌少症是孿生兄弟


肌少症患者容易造成跌倒、代謝問題,甚至心血管疾病,對家中長輩的健康有嚴重的影響,為了防範肌少症,最好在生活上避免5種狀況:
偏食、不愛吃肉:許多年長者對飲食有許多禁忌,尤其怕肥胖引起各種問題。但即使是高齡者,仍必須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及熱量,肉類的攝取可以瘦肉為主,配合雞蛋、牛奶等,來減少脂肪過量,熱量攝取則以體重每公斤30大卡為宜(70公斤約2000大卡)。(推薦閱讀:飲食不正確容易併發「肌少症」

只散步沒其他運動:散步或健走雖然也算運動,但對肌肉量的增加或維持,幫助很有限,最好增加「阻抗型運動」,例如舉啞鈴,或是用彈力帶做伸展、抬腿等運動,但這類運動若訓練不當,反而會造成運動傷害,除了要以漸進的方式增強訓練量,最好有人指導或從旁協助,會比較安全。

不愛曬太陽:維生素D對維持肌肉功能、肌肉強度與身體功能表現扮演重要角色。除了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鮭魚、鮪魚、鯖魚、起司與蛋黃等食物,也建議要常曬太陽10~15分鐘,讓皮膚轉化合成一天所需的維生素D。曬太陽時要避免曬傷,最好在早上9~10點,或下午4點後,一次5分鐘,一週至少3天。

減肥過度:雖然肥胖對健康不利,但老年人要維持身體肌肉量與生理功能,仍須攝取足夠的熱量,否則會造成體重過輕、肌肉疲勞、虛弱等問題。老年人的BMI在22~30較為適合,減重期間最好監測肌肉量,以免肌肉過度流失。

缺乏就醫意識:許多人以為肌少症只是年紀大了的自然現象,但若出現無力、跌倒等徵兆,應該儘速就醫檢查確認,只要按照醫師指示,是可以改善病況的。

2020年8月20日 星期四

新聞選輯:今年總人口負成長 國發會:勞動力負成長還有十年緩衝


今年總人口負成長 國發會:勞動力負成長還有十年緩衝

2020-08-18 20:14經濟日報 記者林于蘅/即時報導

國發會人口推估報告指出,台灣將從今年開始總人口轉呈負成長,不過,國發會官員表示,近年女性及中高齡勞動參與率提升,估計台灣勞動力至2031年才會開始持續負成長,還有十年的「緩衝期」。

國發會表示,勞動力為15歲以上具有勞動參與意願的民間人口,國發會未來假設勞動力參與率持續維持去年水準59.2%,則評估未來10年勞動力仍充裕無虞,直到2031年,勞動力才開始持續負成長。

國發會人口推估報告顯示,台灣人口少子化、高齡化趨勢日益嚴峻,且15至64歲的工作年齡人口在2015年達最高峰後,就逐年減少。

此外,國發會指出,未來勞動力將更趨高齡化,今年45至64歲占工作年齡人口的比重估計為42%,預期2070年時,將會上升至43.9%至53.4%,也就是說,未來我國工作年齡人口,有一半都是45至64歲之中高年齡層。

國發會官員表示,儘管工作年齡人口下降,但下降速度並不是很快,且近年來受到女性及中高齡投入勞動市場,勞參率持續走揚,預期勞參率不變的狀況下,勞動力直到2031年才開始持續負成長,仍有十年的緩衝期。

國發會指出,未來十年將是化危機為轉機的關鍵,官員指出,總人口成長或衰退沒有絕對的好壞,雖然人口減少會影響國家GDP,但若提升人均產值,則可以補足勞動力的質量變化,包括導入製造業智慧化等,以數位力來扭轉國家人口結構的危機。

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高齡社會民眾延後退休年齡 學者: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

資料來源: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264430

高齡社會民眾延後退休年齡 學者: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
2020/08/18 21:54

〔記者吳佳穎/台北報導〕國發會預估,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2028年結束人口紅利期間,人口老化往往伴隨勞動力短缺等討論;對此,國內學者看法趨向樂觀,台經院院長張建一指出,雖然在少子化趨勢下,傳統定義的15~64歲勞動人口減少,但隨著國民壽命延長,加上科技輔助減緩工作強度,「民眾若未面臨失智症等無法工作的病變,可以透過科技偕同機器人延長勞動年限」,且工業4.0也將彌補部分勞動力缺口。

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也認為,若從就業市場供給面來看,長期國內青年及中高齡人口勞參率估將持續上升。青年人口方面,近期國內研究所報考人數持續下滑,過去青年因為就學延後進入職場狀況將持續改善;中、高齡人口方面,辛炳隆認為,近期勞保年金改革議題成社會焦點,民眾憂心退休金無法支應退休生活,未來估將延後退休年齡,但「勞參率上升幅度能否抵銷勞動人口減少趨勢仍有待觀察。」

此外,辛炳隆認為,人口負成長也將伴隨市場需求減少,加上科技進展下「機器人取代人力」,企業對勞動力需求可能下滑,「在供需均下滑的趨勢下,未來是否面臨勞動力短缺問題,要看哪邊速度快。」

人口老化也可能影響內需成長動能,但張建一認為,人口老化是「危機也是轉機」,高齡社會下,銀髮族商機或許能減緩內需下滑趨勢;辛炳隆也補充,隨著高齡人口增加,國內產業結構也將逐步調整,照護、輔具等銀髮產業有望興起。

不過,學者也提醒,勞動人口減少,仍將導致政府稅收、社會保險(公保、勞保等)面臨財政惡化等窘境;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建議,儘管國內人口老化是必然過程,但政府仍應透過政策減緩老化趨勢,如調整移民政策,透過「新經濟移民法(草案)」等開放技術移民,或近期香港「國安法」上路,港人外移人數增加,政府可透過附帶落日條款方式,在近期加強香港金融、技術人才攬才力道,相關做法均有助於減緩台灣人口老化趨勢。

新聞選輯:台灣人口進入負成長 2025年成超高齡社會

資料來源:https://ctee.com.tw/news/policy/320238.html

台灣人口進入負成長 2025年成超高齡社會
中央社 2020.08.18

國發會18日公布最新人口推估報告,結果顯示,台灣總人口2020年開始轉呈負成長,較上次推估提前2年;此外,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也比上次推估提前1年。

國發會每2年根據最新戶籍人口、出生、死亡及遷徙等相關統計,辦理未來50年人口推估,今天委員會議通過「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年至2070年)」,結果發現3大變動。

第一,總人口將於今年開始轉呈負成長,較前次推估提前2年,主要是因為今年出生數將低於死亡數,人口開始呈現自然減少,而且因為國際遷徙為主的社會增加,今年以來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罕見呈現負值,無法彌補自然減少的人數。

第二,隨著0至14歲幼年人口下降,加上台灣醫療水準提升,國人壽命延長,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相對提高,預估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65歲人口占比超過20%。

第三,人口紅利期間延至2027年,較上次推估延長1年;人口紅利是指青壯年人口(15至64歲)占總人口比重高於 66.7%,工作年齡人口相對其他年齡層充沛,有利經濟發展。

2020年8月18日 星期二

新聞選輯:是失智症,還是老年憂鬱症?同樣是健忘,差別在於「病識感」

資料來源:https://www.edh.tw/article/24995

是失智症,還是老年憂鬱症?同樣是健忘,差別在於「病識感」

2020-08-18 和田秀樹(川崎幸病院精神科顧問)

【早安健康/和田秀樹(川崎幸病院精神科顧問)】
是阿茲海默症?還是老年憂鬱症?同樣是健忘,差別在於「病識感」

像「健忘門診」這類與失智症相關的門診,大都是家屬擔心長輩的狀況,而帶本人前來就診。這時,家屬經常會提到老人家「最近突然連手機都不會用了」,或是「每次出門都買一樣的東西回來」等各種令人困擾的問題。

阿茲海默症這種失智症的特徵之一是「缺乏病識感」,所謂的「病識感」,就是「患者對自己健康狀態的知覺能力」。

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當思覺失調症的患者被幻覺糾纏,出現「自己正被超能力者追殺」的妄想時,無論別人再怎麼告訴他們「你想太多了」或「不可能有這種事」,他們仍然會堅持:「我沒有生病,奇怪的是你們!」 (編輯推薦:認識思覺失調症:解析思覺失調症成因與治療)

像這樣缺乏病識感的情況,是思覺失調症最特出的症狀,也是阿茲海默症的重要特徵之一。

因此,如果狀況明明很嚴重了,被家屬帶來就診的老人家卻沒有病識感,仍然堅持「自己沒有痴呆」、「只是健忘了一點而已,年紀大了都是這樣」,或者「是周遭的人太大驚小怪」,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就很高。

另一方面,有些人則是擔心自己而主動求診,最常見的憂慮就是:「我最近健忘得很厲害,是不是得了阿茲海默症?」

新聞選輯:阿茲海默症可防,這19條建議請細讀!


資料來源: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65/4779277

阿茲海默症可防,這19條建議請細讀!

2020-08-13 18:11文匯報 作者/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團隊聯合該領域國內外知名學者組成的專家組,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了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國際指南,引發業內外的高度關注,不僅國內媒體廣泛跟進,多家國外媒體也做了大篇幅報導。

究其原因,阿茲海默症已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之一,且全球尚無特效療法能阻止或逆轉病情的進展。

那麼,這份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指南到底提出了哪些生活上可採納的建議?為什麼提出這些建議?鬱金泰臨床團隊集合相關專家的建議,對這版預防指南進行了解讀,主要用來回答:第一,推薦了什麼(What);第二,為什麼推薦(Why);第三,怎樣實施(How )。

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癡呆」,隨著老齡化進程加速,患病群體會越來越大。

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阿茲海默症是可以預防的,有效控制危險因素、合理利用保護因素可以顯著降低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率和患病率。遺憾的是,尚無針對這一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腦重大疾病的國際循證醫學證據來指導臨床實踐。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的臨床研究團隊聯合國內外知名學者,制定了全球首個阿茲海默症循證預防國際指南,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頂尖雜誌《英國醫學雜誌》子刊。研究人員根據循證醫學標準,最終形成瞭如下建議,希望對廣大讀者有所提示。

新聞選輯:下半身沒力,「肛門鬆弛」老得快!單腳甩甩操強健膝蓋全身受益

資料來源: https://www.edh.tw/article/24889

下半身沒力,「肛門鬆弛」老得快!單腳甩甩操強健膝蓋全身受益

2020-08-14 鈴木登士彥(世田谷手技均整院院長)

【早安健康/鈴木登士彥(世田谷手技均整院院長)】
膝蓋差的人,「肛門」也鬆弛!?

三十幾年來,身為手技療法施的我為許多人診療過身體,有一件事我可以很肯定地說。那就是有膝蓋痛問題的人,通常「肛門」也是鬆弛的。這突如其來的粗俗字眼或許會嚇到你。但由於非常重要,所以我想稍微做個說明。當我們把人類視為生物來看,你知道哪的部位最能表現出「活力」和「生命力強弱」的差異嗎?你可能會以為女性會表現在肌膚的好壞、男性會表現在勃起功能上,但這些都不是我的答案。我的答案是「肛門」。

肛門的鬆緊度,與「年輕和老化」有直接的關係。所有活力四射、到處奔馳的動物,肛門都非常緊實,無一例外。但是,一旦生病或變老,肛門的肌肉就會逐漸鬆弛。有養過寵物的飼主,應該多少都懂。人類和動物都一樣。如果我說「大小便失禁」,有照顧過高齡者的人一聽就知道我在講什麼吧?

新聞選輯:退休月入多少才安心?5~7萬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4777623

退休月入多少才安心?5~7萬

2020-08-13 03:06聯合報 記者沈婉玉/台北報導

在高齡化趨勢下,退休準備已成為重要議題。根據勞動部歷年公布的調查顯示,國人規畫退休年齡平均在五十九至六十一歲之間,退休後生活費用來源前三名分別為儲蓄、新制勞工退休金及勞保老年給付。北富銀調查,最多人認為退休月收入要達五至七萬元,才算安心。

根據北富銀今年上半年調查,四○歲以上的客戶多數想在五十五至六十歲退休,退休後每月金流收入達五至七萬元最令人安心,其次為三至五萬元。想提早退休,就要及早規畫退休後的財務金流,讓退休後有穩定收入,不會有欠缺生活費的煩惱。

或許是受到年金改革、高齡少子化、經濟前景不確定、低利率趨勢等議題觸發,民眾對退休規畫的意識提升、行動變快,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與施羅德投信在四月份進行退休理財規畫網路調查發現,在卅五至六○歲負責個人或家庭理財規畫的民眾中,有九成七已在進行退休規畫。

至於民眾理想的退休理財目標,調查指出,受訪者退休理財規畫最主要的考量前三名分別為「保本」、「投資報酬率」以及「固定配息」。

為能過理想的退休後生活,北富銀指出,多數客戶已開始準備退休金,以收益穩定的「儲蓄型保單」與「台幣定存」最受歡迎,第三至五名為「股票」、「基金」、「外幣定存」。然而逾五成客戶對現行退休金準備規畫尚未達到滿意,希望有專業協助。

2020年8月10日 星期一

新聞選輯:洪蘭/高齡化的銀髮商機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340/4764796?from=udn-catelistnews_ch2

洪蘭/高齡化的銀髮商機
2020-08-07 23:30 聯合報 / 洪蘭

今夏酷熱,熱到快要破表,偏在這時,家裡冷氣機壞掉,我連打了三家修理店,都說最快下個禮拜才能來修;無奈何,只好祭出台灣還沒有冷氣時「心靜自然涼」的法寶。可惜今非昔比,台北已經比六十年前熱太多了,心即使靜到快要沒脈搏了,身也涼不下來,只得收拾書包去圖書館看書。

台北的公車非常先進,冷氣比我家沒壞時還涼,因此挑了個最遠的圖書館,坐公車吹冷氣,順便逛大街,將來三倍券才知道去哪裡花。

在公車上我發現一件事,上車的人用的幾乎都是嗶三聲的敬老票(普通票嗶一聲,學生票嗶二聲,敬老票嗶三聲),在卅分鐘路程裡,總共上來了十九名乘客,卻有十六名是嗶三聲的,也就是說八十五%的乘客是老人。

2020年8月5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銀髮族「蛤蛤蛤」聽不清? 醫師曝:掏耳習慣很關鍵

資料來源: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0705/4745050

銀髮族「蛤蛤蛤」聽不清? 醫師曝:掏耳習慣很關鍵

2020-08-04 09:20聯合報 記者 吳亮賢

上了年紀,聽力下降是銀髮族的常見困擾,但衛福部台北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李家萱提醒,聽神經除了會隨年紀衰退,日常生活習慣及營養均衡也都是影響聽力的關鍵,其中不正確的掏耳朵習慣,恐使耳垢不斷淤積,造成耳朵悶塞,嚴重還會刺傷耳膜,變成重聽

56歲的陳小姐在家中跟家人說話時,常常不自覺越講越大聲,聽別人說話,也常常「蛤」了一聲,再請對方說一次,原本以為是說話太小聲的關係,沒想到這樣的情形卻越來越頻繁,這才發現自己聽力大不如前。

李家萱指出,人的聽力大約從50歲開始下降,到了70歲後,更有8成民眾有明顯聽不清楚的現象,其中原因除了聽神經的自然衰退,不正確的掏耳朵習慣,更可能成為聽力的無形殺手。

李家萱表示,耳朵內的耳垢分成乾性、濕性,如果屬於乾性,直接將棉花棒深入耳道三分之二、約2公分的地方,輕柔地慢慢往外掏即可,但萬一伸太裡面,或不小心被旁人撞到,穿刺到耳膜,恐造成耳膜發炎、破洞,聽力將立刻下降;濕性的耳垢則像是濕掉的泥巴狀,掏耳過程若持續把耳垢向內推,堆積在外耳道內側,長期可能造成耳朵悶塞。


此外,銀髮族到理髮店修容時,經常會要求掏耳服務,在共用掏耳器情況下,恐造成徽菌感染,使耳朵搔癢難耐、分泌物變多、悶塞,甚至破壞聽力。

李家萱說,許多人在聽力退化或受損的一開始並未察覺,當發現時,很可能已有一定程度的聽力障礙,造成說話音量越來越大聲,受到家人朋友提醒時,還會認為對方找碴或嫌棄,造成關係失和;因此,若發現自身或他人聽力異常或長期耳鳴,應盡速至耳鼻喉科檢查。

李家萱提醒,維持良好聽力除了保護好耳朵,避免外傷、撞擊,也要做好日常保養,戒菸忌酒、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環;遠離高噪音環境、進入高噪音場所要戴耳塞;吃銀杏、補充維他命B、C。若耳朵不適、疼痛應立即就醫,才能預防及避免不可逆的聽力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