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0日 星期五

新聞選輯:老人不是累贅 銀髮商機救經濟


老人不是累贅 銀髮商機救經濟

2015-04-10 01:48:51 聯合報 邱天助/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新北市)

昨日,聯合報報導,國際貨幣基金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指出,已開發國家受人口老化「拖累」,經濟可能陷入「長期成長停滯」;新興市場也面臨同樣困境。

這種將人口老化視為經濟衰退的必然因素,甚至將老年人口增加,看成尚未引爆的「核彈」,正是資本主義科技社會裡的主流思維。

然而,從社會老年學觀點,這種論述只是貶低老人價值、加深老年歧視、徒增社會焦慮,並無積極意義。

美國社會學者大衛哈維指出,如果假定人類社會演化,是由某數學公式來決定,那是嚴重的錯誤。馬爾薩斯提的人口論,就是歷史的借鏡。

二百多年前,馬爾薩斯憂心指出,由於人口增加是指數成長,糧食產出則是算術增加。隨著糧食供給缺口擴大,人類將面臨饑荒、貧窮、戰爭、傳染病流行,形成嚴重災難。

馬爾薩斯的錯誤,是未預料農業的工業化轉向,以及因為殖民擴張,先前不事生產的土地投入種植,導致全球糧食倍數增加。今日,老人亡國論是否也會重蹈覆轍,未考量人類對新環境的靈活適應力,以及積極的創造潛能。

從勞動人口成長而言,一九八○年以來,由於印度和中國加入資本主義行列,全球勞動力增加十二億人。然而,這種狀況很難再來一次。

世界人口成長,逐漸呈S形曲線,開始緩慢成長,接著加速、放緩,最後持平,甚至進入萎縮、倒退。依照這種趨勢,未來的生產、消費形態和概念,勢必重新調整,以適應新的人口狀況。

我們必須正向思考,人口老化提供社會發展的可能性。依據凱恩斯古典「消費刺激生產論」,老人的退休養老金並非只是日漸消融的冰塊,老年消費隱藏著龐大的商機,藉此可擴大生產和就業機會,刺激市場的活力,那是一塊綠洲。

從生產角度來看,工作並非只是創造經濟財富,更是自我創造的過程和手段。我們必須積極看待、導出「第三年齡」的潛在力量,將老人視為生產體和消費體,就如托夫勒所稱的「生產消費者」,讓老人有機會加入生產行列,並打造消費的可能性。

因此,未來社會發展,應由原先以資本主義經濟為主軸,轉向人道主義社會的追求。以彼德巴菲特的說法,就是從強調欲望、金錢、競爭、異化的世界掙脫出來,使社會充滿尊重、寬容、憐憫、相愛和互助,才有機會度過愉悅、滿足和幸福的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