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翻滾吧!銀髮族 銀光經濟促進社會發展


翻滾吧!銀髮族 銀光經濟促進社會發展

發刊日期:2015.01.06

【文/廖志德】

想像自己搭乘時光機進行時空旅行,來到2025年的台灣,走進捷運車廂,你驚訝地發現博愛座多了8個座位,車廂裡頭髮灰白的中老年人(包括熟年者)多了許多;清晨寧靜的公園裡有更多的老人在運動,但是由外勞推著輪椅帶老先生老太太到公園曬太陽的數目卻減少了;職場上年輕人占工作人口的比例越來越少,上班族的退休年齡由65歲延後到70歲,職場工作者需要扶養的老年人口也日益增加,工作的負擔越來越沉重。

這將會是台灣10年後的光景,全球人口正在急速老化,當德、美、日等先進國家都已經堂堂邁入高齡社會,台灣自然躲不開時間快手的追擊。預計2050年時,從全球人口的數量來觀看,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將首度超越15歲以下的幼齡人口,但台灣卻會在2017年左右就達成這個目標。台灣人口老化速度之快,堪稱世界第一。目前,約9個台灣人中就有1個老人,到了2025年時,台灣每5個人就有1個老人,正式成為超高齡國家。

台灣正面臨高齡化與少子化的雙重衝擊。高齡化表示退出職場的人數增加,少子化表示進入職場的人數減少,在這一來一往之間,平均每年將減少15萬名勞動人口。

1980年時,我們是15個人照顧1個老人,現在則是6個人照顧1個老人,10年後很可能是3個人照顧1個老人,對於年輕人而言,這是一個超級沉重的負擔,妥善照顧長者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其中,負擔最重的族群將會是目前家中有青少年又有失能(或失智)的青壯族群,這個青壯族群大約落在45至55歲。對下,他們要照顧正處於狂飆時期的青少年,對上,要關注生活無法自理的老年人,除此之外,身為社會的中堅砥柱,他們也得承擔相當大的工作及人際壓力。面對蠟燭三頭燒的生命情境,如果缺乏自我身心靈的調適能力,又沒有來自政府、社會及企業的服務支援體系,最終可能身心俱疲,輕者得憂鬱癥,重者完全崩潰,由照顧者變成被照顧者。

重新定義退休及老年

可悲的劇情正在高齡化的台灣社會上演,不容眾人輕忽,今日你不事先做好萬全準備,明日你必當悲苦流淚。當下我們還來得及翻轉頹勢,今日不行動更待何時?設計及建造更優質的安養中心、日照中心與關懷中心當然重要,但是我們不可以將所有的資源壓在這裡,應該從長期照顧(長照)的消極思維翻轉成「老有所學、老有所用、老有所創、老有所享」的積極行動。

重新定義退休及老年生活是眼前的關鍵課題,臥病在床的老殘失能不應該是常態,長期照護也不應該是常態,老雖老,但能夠健康快樂才是人們活著的價值。根據聯合國的定義,超過65歲以上就被稱為老人,但其實只要好好保養與規劃,這個年紀還是大有可為,可以持續為這個社會貢獻一己之力,不僅不會是沉重的負擔,還可以成為最珍貴的人力資源。高齡者或許不能服萬人之務、千人之務,但服十人之務或一人之務應該尚綽綽有餘,老而彌堅、服務人群並不是癡人說夢。

自主健康管理 成就銀光經濟體

預防失能、減緩失能是步入高齡前的關鍵準備工作,保持健康才能夠生活自理,進而服務社會大眾。這個準備工作要從50歲開始,甚至應該更早,否則退休金準備得再充沛,一旦退休後就轉進醫院或安養中心,退休前的夢想將成為不可能實現的幻想。換言之,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準備工作,財務其次,目前有很多人反其道而行,以為有好的財務規劃就萬事俱備。

資料來源:http://mag.cnyes.com/Content/20150106/9822c3e5ada14a09b9ea8e11c26433c9.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