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41183
2016/06/15, 生活
高齡獨居時代來臨,除了獨居老人有需求,「全齡通用宅」普及化也很重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除了老人以外,兒童、孕婦、傷患、身心障礙者都是空間使用的弱勢,在身體狀況暫時性或永久性退化時,平時慣用的環境也會變得障礙重重。除了老舊建築活化, 薪建築從環境友善的角度思考,結合居住服務與無障礙住宅理念,才能真正符合未來的居住者實際需要。
文:吳孟璇(商仲業資深分析師)
根據內政部統 計,2018年台灣老年人口將超過14%、2025年將超過20%,是全世界老最快的國家!高齡化時代來臨,整個大環境社會也面臨到許多考驗。而目前對銀 髮族的焦點,多集中在醫療、健康、理財、保險等層面,但是,對老人家日常生活的居住空間與公共設施,反倒關注不多。特別是在東方社會,老人家入住照護機構 的意願很低,多傾向在自宅安老或承租一般住宅居住,如何讓這些老年人能夠安心的在地老化,也是一大考驗。
獨老比率越來越高通用設計銀髮住宅刻不容緩
早 已意識到老人的居住需求將成為未來社會主流的日本,政府在1986年即制定「銀髮住宅計畫」,大阪府更進一步發表高齡住宅的設計指標。1990年代,日本 設計界開始大規模的改善居住空間、進行都市計畫與社區開發。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在全日本開始倡導「通用設計」,加上通用設計在產官學的合力倡導下,已經成為 日本住宅的設計主流。
高齡化速度比日本更快的台灣,現況卻是住宅環境普遍老舊,全台住宅的平均屋齡已高達28.29年,屋齡20年 以上更將近500萬戶。其中,台北市50歲以上的居民,有超過50%都住在無電梯公寓中,且希望未來自己住的比率超過四成,顯示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獨居老 人。這樣的趨勢下,首先面臨的困境就是「老人困老宅」,無電梯公寓可能使高齡者無法自行下樓出門,尤其是在家跌倒或生病也沒有人知道。但是,都市更新推展 時程冗長,許多高齡者想換屋或整建又面臨財務負擔的問題難以如願。甚至目前的新建住宅,應用上通用設計的概念仍不普遍。然而已經邁入高齡社會的台灣,打造 適合全齡居住的通用住宅、友善社區已是迫在眉睫。
空間使用的弱勢族群,其需求也需被滿足
除了老人以外,兒童、孕婦、傷患、身心障礙者都是空間使用的 弱勢,在身體狀況暫時性或永久性退化時,平時慣用的環境也會變得障礙重重。根據衛福部的調查統計顯示,兒童死因榜首為居家事故傷害,佔比高達73%。孕婦 方面,在家中拿取高處物品以及滑倒時撞擊腹部是流產的主因。此外,台灣有三分之一的居家老人每年至少跌倒一次,其中有8%以上必須急診就醫、逾30%需住 院治療,另有6%導致嚴重傷害。
即便現在家裡沒有這些空間使用需求的弱勢族群,也並不代表未來就沒有。目前台灣的換屋需求,平均大約每20年才出現一次,因此居住空間的設計當然必須同時考量現在與未來,一個全家不分年齡、族群都能使用、安居舒適的全齡通用住宅就更加重要。
目前通用設計主要的原則包含:
公平使用Equitable Use:對任何使用者都不會造成傷害或使其受窘。
彈性使用Flexibility in Use:涵蓋廣泛的個人喜好及能力。
簡易及直覺使用Simple and Intuitive Use:不論使用者的經驗、知識、語言能力或集中力如何,設計使用都能容易了解。
明顯的資訊Perceptible Information:不論周圍狀況或使用著感官能力如何,這種設計有效地對使用者傳達了必要資訊。
容許錯誤Tolerance for Error:將危險及因意外或不經意的動作所導致的不利後果降至最低。
省力Low Physical Effort:有效、舒適及不費力地使用。
適當尺寸及空間的使用Size and Space for Approach and Use:不論使用者體型、姿勢或移動性如何,都能提供適當的大小及空間以供操作及使用。
環境友善結合全齡通用設計 更能符合全齡使用者需求
但 是,這些原則都只是著重在住宅的機能滿足,是空間設計的基礎。而友善的居住環境,並不只是簡單做個斜坡或扶手就能解決,必須要有整體性的配合規劃,除了硬 體、空間結構的友善性以外,更要注重思考通用設計理念該如何融入在實際的生活情境當中。除了住宅內部的改良外,社區營造、友善商店、交誼空間、醫療照護服 務都應該一併考量,並進行整體性的規劃。除此之外,健康預防、友善環境能夠促進活力,延後高齡者的長照需求,若進一步考量居家安寧議題,更能節省醫療資源 的支出。
綜合以上,老舊建築的活化、全齡通用設計不僅只是硬體設備的強化,如何在居住環境中實現社會關懷、打破隔閡,必須要從環境友善的角度思考,結合居住服務與無障礙住宅理念,才能真正符合未來的居住者實際需要,更切合老人與居住弱勢者需求。
責任編輯:吳承紘
核稿編輯:楊之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