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

新聞選輯:社論-台灣社會的老化與回春


社論-台灣社會的老化與回春
2014年09月26日 04:10
本報訊
台灣社會的老化現象越來越受關注。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從民國82年起就超過人口比重的7%,進入所謂的「高齡化社會」;根據國發會估計,從民國82年起經過25年,亦即民國107年將因老年人口比重超過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接著因為與「少子化」並駕齊驅,更加速台灣社會人口結構更快速老化,民國107年後只經過7年,也就是在民國114年,老年人口比重將提高到20%以上,使台灣成為「超高齡社會」。

台灣人口的快速老化,將與禮記大學篇所述「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背道相馳;用比較通俗的話說,就是不但沒有「人口紅利」,反倒是人力赤字,從而成為經濟成長的限制因素。

台灣的老化問題,除了人口結構,也表現在社會的食安問題。生理老化的基本現象,是行動遲緩、反應遲鈍、無力妥善自處。若把社會擬人化來看,社會的老化,也大致呈現這些現象。當一個人生理老化時,常常食不下嚥、消化不良;而一個社會運作老化時,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台灣在這兩年間出現3個重大食安事件,就是一個社會老化、無法正常運作的現象。以最近發生的餿水油事件而言,中下游廠商對於上游的原材料,由於沒有「細嚼慢嚥」,以致無法分辨,甚至「囫圇吞棗」,根本不注意來源品質。更嚴重的是「飲鴆止渴」,為了小利,明知有問題還照用不誤。也正如同生理老化一般,重點不在年齡,而在於平時的保養;食安問題顯示源頭管理的規劃與落實都做得不夠,而使台灣食安的社會年齡加速老化。...繼續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