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新聞選輯:老年生活,你準備好了嗎?

資料來源:http://www.cna.com.tw/magazine/46/201611030004-1.aspx

老年生活,你準備好了嗎?
發稿時間:2016/11/03 09:02
最新更新:2016/11/03 09:02

5成5的臺灣民眾認為超過「70歲」才是邁入老年,這是董氏基金會2016年針對22歲以上成年人進行的調查發現,有別於世界衛生組織定義65歲以上稱為老人,及許多國家明訂65歲為退休年齡。

這項調查在2016年7~8月於全國抽取高中職、樂齡學習中心、社區大學、老人服務中心及相關心理健康團體,共145個單位,回收有效問卷3,359份,調查結果如下:

70歲以上,每10位有1位 明顯憂鬱,需專業協助

使用「臺灣人憂鬱症量表」做為憂鬱程度測量工具。有10.2%民眾「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包括諮商、醫療)」。進一步分析60歲以上受訪者與憂鬱的相關性,「71~80歲」者「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包括諮商、醫療)」的比例較高,占12.4%,且達顯著。

保持人際互動 可避免憂鬱孤寂


分析民眾與朋友碰面互動頻率與憂鬱程度的關連,互動的頻率選項由高至低分為9個,自頻率較高的「經常來往(一週以上超過3次以上),往下遞減至「不來往自己一個人」。

發現「不來往自己一個人」者,其「有明顯憂鬱情緒,需求助專業協助(包括諮商、醫療) 」的比例較高,占36.4%,且達顯著。

愛迪生曾說過:「友誼能倍增喜悅,分擔煩惱」,與他人互動就像施展魔法一般,當遇到煩惱不愉快的時候,只要與朋友面對面,或透過通訊軟體溝通,幾句的安慰或當個傾聽者,就能紓緩憂鬱的情緒。建議無論是退休後邁入老年者或還未邁入的,保持人際互動,多與他人往來交流,能預防陷入憂鬱孤寂的感覺。


「身體健康」成為 年長者主要壓力源


詢問受訪民眾感到壓力的事件,全體受訪者的前5名壓力源排序為「工作」、「身體健康」、「經濟」、「親人健康」、「未來生活」。至於60歲以上的受訪者,前5名壓力源排序則為「身體健康」、「親人健康」、「沒有原因」、「未來生活」、「經濟」。

分析年齡層與壓力源的相關,發現壓力源有些許不同,年紀越輕者,對於「工作」、「經濟」、「未來生活」感到最有壓力;當年齡越大,對於「身體健康」感到最有壓力,皆達顯著。
5個無憂老化的要素


詢問受訪者無憂老化需準備的項目,結果發現,無論是全體民眾或60歲以上受訪者,認為無憂活躍的老年生活,應具備的5個要素為「退休規劃」、「儲蓄理財」、「與朋友互動」、「運動習慣」、「健康規劃」。

進一步詢問其已開始準備的項目,全體受訪者的前5名依序為,「儲蓄理財」、「投保保險」、「運動習慣」、「與朋友互動」、「退休規劃」;60歲以上受訪者則為,「運動習慣」、「與朋友互動」、「儲蓄理財」、「退休規劃」、「進修學習」。

當詢問仍缺乏的要素時,無論全體或60歲以上受訪者,皆認為缺乏的第1名為「儲蓄理財」;顯示民眾不認為目前已存款至理想的退休金來養老,導致退休年齡越來越晚,擔心老年生活而遲遲無法放下工作。

除了民眾認知的前5名無憂老化需準備的項目外,民眾更應重視像「家庭的支持」、「進修的學習」等項目的準備。常說活到老,學到好,退休後仍需安排進修的學習,試著從感興趣的活動做起,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

全體民眾及60歲以上受訪者最喜歡從事的活動均為「看電視」,全體受訪者前6項最喜歡從事的活動,依序為「看電視」、「上網」、「和親友聊天」、「做運動」、「散步」、「閱讀」。60歲以上受訪者前6項最喜歡從事的活動則為「看電視」、「做運動」、「散步」、「和親友聊天」、「上網」、「參與社團活動」。

分析60歲以上受訪者喜歡從事的活動項目與憂鬱程度的相關,發現從未「外出旅遊」、「散步」者,其「有明顯憂鬱情緒,需求助專業」比例較高,且達顯著。


年長者需注重情緒檢視
從調查資料發現,年長者更需關懷心理健康,至於無憂活躍的老年生活要素,民眾大多以外在的條件為主,較忽略心理健康的準備。任何年齡層當有壓力時,建議民眾可透過工具先檢視情緒狀態,像董氏基金會提供多元方式:包括紙本量表,線上篩檢、手機App,可搜尋「DS憂鬱情緒檢測」進行下載。董氏基金會特別推出「線上篩檢心行動」活動,不僅檢測自身的情緒,當發現自己或身邊親人、朋友有情緒困擾,可透過這些資源工具來幫助他們。若檢測後,發現分數很高,建議盡速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要擁有無憂、活躍的老年生活,現在起就要從四大面向:「做運動」、「培養嗜好」「親友相聚」、「從事志工服務」努力做起!(文/葉雅馨、戴怡君、林明潔)

※更多詳細完整的調查相關資料,請上華文心理健康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