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新聞選輯:老了就沒用?

資料來源: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3418&fullpage=true

老了就沒用?
文章出處:Web only
2016.11.04
作者 : 陳俊辰、李佳欣

新面貌的老人正在全球強勁崛起,不讓僵化的觀念讓自己「變老」,趨勢、變革正在發生。台灣跟上全球高齡覺醒世代了嗎?框住台灣人的緊箍咒是什麼? 世界各地以60~65歲為常見的退休年齡,但多數台灣人比各國提早10~15年就陸續退休。不過,中高齡退休者中很多人並非不願意繼續留下,而是被逼退。

行政院主計處2015年「中高齡工作歷程調查」發現,約三成45歲以上的工作者(約200萬人)已經離開職場,其中將近四成是非自願性退離。

這個比率相當高,雖然台灣法律明定雇主不得有年齡歧視,但實際上認為中高齡人「不容易溝通」、「體力、反應較差」、「不符合所需職類技能」的看法仍普遍存在,造成職場不友善,這是來自環境壓力、限制高齡世代發展的第一道緊箍咒。


第二則是台灣不少老人家仍擺脫不了「老了就沒有用」的消極心態。

曾任國小校長的鍾兆良65歲退休後,擔任苗栗縣銅鑼鄉竹森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獲得衛福部評選全國優秀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的個人組金點英雄獎。竹森社區居民大半務農,他回憶,當他四處去邀請老人家來參加活動,看到一群老人忙完田裡工作後坐在樹下,趨前問他們在做什麼,老人回答:「等死啊。」後來,鍾兆良規劃活動,想辦法讓老人家在教室有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同時要兼顧他們每天種菜的時間,因為能工作,也是自信心的來源。

近幾年也開始有些活動鼓舞老人家挑戰自我。例如弘道基金會舉辦的「不老騎士」、「仙角百老匯」,帶七、八十歲長者騎機車環島、上小巨蛋表演歌舞劇。也有蘇帆海洋基金會,帶著老人家到花蓮海上划獨木舟。

矽谷IDEO設計公司高齡計劃帶領人葛芮琴(Gretchen Addi)也是50歲後,才進入IDEO設計公司工作,她鼓勵所有人揚棄年齡框架,持續學習、貢獻己力。「芝加哥的經濟學家發現,藝術家多在60~70歲時達到成就巔峰,甚至到80歲,可見人的創意並不受年齡所限。」

而國內神經科威權劉秀枝曾發表文章建議,退休族應做好的九項準備:


1.愈早準備愈好:在接近退休的前幾年,更要積極規劃,包括把工作或手上的計劃圓滿結束、經驗傳承、尋找退休後的合適居處並籌劃各種活動。

2.心理調適:退休後沒有了頭銜和權位,頭上光環不再,過去所受的禮遇消失,也許會感受到人情冷暖,心理要提早調適。

3.從事另一個全職或兼職工作:在這個過渡時期(bridge employment),逐漸適應,慢慢退休。

4.擔任志工:每星期一天或半天擔任志工,可以選擇與自己專業有關的(比較能駕輕就熟)或是全新的行業(較有新奇感),服務他人,覺得自己有用,且學習新知,加入志工團體,結交新朋友,生活更有趣。

5.終身學習:除了看書、上網和閱讀報章雜誌外,還可到社區大學、其他公益或宗教團體選課,如電腦、攝影、自然生態和古典音樂等等,以豐富生活。

6.保持原有並培養新的興趣:例如維持原本喜歡的運動如乒乓球,還可涉足於盆栽、學太極拳和打麻將等。

7.多運動:如果本來就有運動習慣如騎單車,請繼續。如沒有,至少要多走路、健走,增強體能。

8.旅遊:不見得一定要出國旅遊,台灣有許多美景秘境,居家近郊的山間小徑、溪流、公園都值得一遊。

9.與親朋好友和晚輩多相聚:互相串門子、喝下午茶、吃商業午餐、一起出遊等,不僅聯絡感情,也才不會落寞無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