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4744&fullpage=true
康健雜誌
百歲調查/發現四:希望65歲前退休、希望退休後靠政府年金……
作者 : 謝懿安
台灣受高齡化與少子化夾擊,勞動力急速下滑。國家發展委員會指出,從2016年開始到2060年,台灣平均每年減少18萬名工作人口。相較日、韓、星、美、英、德等國,台灣65歲以上勞動參與率下探8%,但日、韓、星國還有超過兩成民眾留在職場,高齡化社會下的勞動力問題亟待解決。
本次調查詢問民眾,若壽命上升到100歲,希望工作到幾歲?六成民眾仍希望工作到65歲就休息,僅有31.5%的民眾希望工作到65歲以上。
進一步交叉分析後發現,收入高低會影響工作時間的意願。個人收入2萬元以下的人當中,四成願意工作到65歲以上,高於其他收入階層的人。凸顯高齡社會下,活得愈久也愈需要錢的支應,工作收入較低的人被迫要持續工作。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諮議委員、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古允文預測,集體長壽年代裡,工作意願呈現兩極化,收入低者被迫要工作愈久,收入高者則視工作為志業,想要繼續承擔責任,從台灣很多企業領導人雖高齡卻仍在孜孜不倦就可見。
無論是因為生活所需還是自我實現為目的,都反映台灣急需高齡就業相關政策與職務設計。如何依據各行各業的需求,設計出適合高齡者的工作,在體力、精神都可負擔的狀況下,持續貢獻,是政府、企業需要解決的問題。
七成民眾退休金仰賴政府
除了工作年數外,本次調查也詢問退休後的收入來源,發現政府年金、退休金仍是多數受訪者退休金來源,高達71.8%;接續為存款利息39.5%;保險、股票、基金29.7%;子女奉養13.9%。
交叉分析後發現,收入高低影響退休金來源比例。收入2萬元以下最需要政府年金、退休金支應,同時也最依賴子女奉養。隨著收入愈高,愈有能力靠自己,透過其他投資方式來賺取退休金。這也顯示貧富差距下,政府更需要保障收入低的民眾能有基本的生活費用。
從生產力的面向來看,有能力的長者也應該要有機會持續貢獻。若剝奪生產的機會,反而會加重政府年金的壓力。古允文表示,過去平均餘命75歲,政府支應退休後10年的年金是合理的。但未來若活到100歲,相當於政府要提供35年的年金,財政上將是很大的負擔。
前國健署署長、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邱淑媞也認為,年金改革必須因應社會變動而加速。現在的65歲人口與過去65歲的人口,在健康狀態、能力上都大不同。如何將這群長者的能力轉換為生產力,同時促進個人的身心健康,以及整體社會的進步,將是面對高齡社會挑戰的轉機。
遊山玩水是退休生活首選 但持續學習、貢獻對身心健康更重要
對於退休生活有什麼規劃?本次調查發現,民眾最期待的退休生活還是遊山玩水居多,有59.2%。緊接著為當志工39.1%、學習新事物35.3%、陪伴家人朋友31.5%。
古允文分析,由於調查對象大多為仍在工作的族群,因此想要放鬆生活,是在預料中的選項。然而他提醒,若未來要活到100歲,退休後要持續玩35年,金錢、體力上可能都無法支應。因此規劃好退休生活,有生活目標讓自己持續保有活動力十分重要。
經過交叉分析後也發現,教育程度愈高,愈希望當志工、學習新事物,透過持續學習、自我貢獻,讓退休生活更有目標。古允文指出,這與社會學過去做過的研究結果相符,但他認為,學習不應有別,每個人都可以活到老、學到老。
世界衛生組織(WHO)2015年出版的《老化與健康白皮書(Aging and Health)》也建議長者透過貢獻、社會參與,讓老後生活更愉悅。「到很老以後,做什麼並不重要,只要能幫上別人的忙,內心就能夠富足,」邱淑媞建議,社會上應該要多設計一些方式讓長者有機會貢獻,在貢獻的過程中一定會持續學習,又能跟人保持連結,自然有益於整體的健康促進。
上一篇:百歲調查/發現三:1/4民眾不知道老後可能失能時間
下一篇:百歲調查/發現五:過半民眾避談老後規劃、身後事
調查說明:「中年世代活到100+歲態度大調查」由《康健雜誌》企劃,委託政治大學統計學系民意與市場調查研究中心執行。本次調查地區為台閩地區22縣市,對象為40~64歲之民眾,依縣市採分層隨機抽樣,進行電話訪談,調查時間自2017年3月13日~3月24日。本次調查總共撥出21,995筆電話,排除一開始拒訪及其他非人為因素後,一共接觸1,248位受訪者,完成有效問卷1,086份,訪問成功率87.0%,在百分之九十五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9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