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新聞選輯:People who have positive views of aging at 50 live 7.5 years longer

新聞選輯:https://www.news-medical.net/news/20210122/People-who-have-positive-views-of-aging-at-50-live-75-years-longer.aspx

People who have positive views of aging at 50 live 7.5 years longer

Reviewed by Emily Henderson, B.Sc.Jan 22 2021

If you believe you are capable of becoming the healthy, engaged person you want to be in old age, you are much more likely to experience that outcome, a recent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study shows.

Previous studies on aging have found that how people thought about themselves at age 50 predicted a wide range of future health outcomes up to 40 years later -- cardiovascular events, memory, balance, will to live, hospitalizations; even mortality.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people who have positive views of aging at 50 live 7.5 years longer, on average, than people who don't," said Karen Hooker, co-author of the study and the Jo Anne Leonard Petersen Endowed Chair in Gerontology and Family Studies at OSU.

Because self-perceptions of aging are linked to so many major health outcomes, Hooker and Turner wanted to understand what influences those perceptions. Their study looked specifically at the influence of two factors: self-efficacy associated with possible selves, meaning a person's perceived ability to become the person they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 and optimism as a general personality trait.

新聞選輯:Aging well’ greatly affected by hopes and fears for later life, study finds


資料來源:https://www.thenewsguard.com/news/aging-well-greatly-affected-by-hopes-and-fears-for-later-life-study-finds/article_062f725a-5c32-11eb-8512-5fbec25f4dd3.html

‘Aging well’ greatly affected by hopes and fears for later life, study finds
Molly Rosbach, molly.rosbach@oregonstate.edu

If you believe you are capable of becoming the healthy, engaged person you want to be in old age, you are much more likely to experience that outcome, a recent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study shows.

“How we think about who we’re going to be in old age is very predictive of exactly how we will be,” said Shelbie Turner, a doctoral student in OSU’s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and Human Sciences and co-author on the study.

Previous studies on aging have found that how people thought about themselves at age 50 predicted a wide range of future health outcomes up to 40 years later — cardiovascular events, memory, balance, will to live, hospitalizations; even mortality.

“Previou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people who have positive views of aging at 50 live 7.5 years longer, on average, than people who don’t,” said Karen Hooker, co-author of the study and the Jo Anne Leonard Petersen Endowed Chair in Gerontology and Family Studies at OSU.

新聞選輯:老年人為什麼比較會發生肌少症?


資料來源: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76934

老年人為什麼比較會發生肌少症?
【專家觀點】
楊榮森
2021-01-25

隨著老化過程引起的機能減退,老年人常會因肌力不足而合併活動能力變差,加上肌肉量逐年減少,讓不少老年人常常覺得力不從心,步履蹣跚,行動遲緩,舉步維艱,這些都是肌少症的常見症狀。

為便於分析研究,各國學者提出肌少症的定義,評估上比較客觀,也便於各研究結果間的互相探討比較,但各家主張難免有些差異,基本上包括肌力減退、肌肉量減少和身體活動機能變差,應綜合評估多項參數,結論會比較客觀。

由於肌肉量和肌力變差,會增加疾病風險和不良後果,包括延長住院日數、住進護理之家、跌倒、生活品質變差、死亡率增高等,個人的費用和社會負擔都會增高,應多注意。研究指出,肌力的年減率會逐年加速,每年減少速度可高達1.9%~5.0%,但相較之下,肌肉量約每年減少1%,因此可推論出,加強膳食增加蛋白質攝取量,可維持老年人的肌肉量,但若未同注重運動,單單依賴膳食並未必能減緩善肌力減少的速度。因此在評估肌少症時,應注意多層面的分析。

圖書選輯:活得愈久,愈獨一無二! 歧視年輕人或老年人,就是假設每一個人都一樣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77412

活得愈久,愈獨一無二! 歧視年輕人或老年人,就是假設每一個人都一樣
文 / 一流人
2021-01-26

編按:為何人們總將老人視為「他者」,而非未來的自己?老化如何從一種自然的過程,變成一個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本文摘自《年齡歧視》一書,作者為艾希頓•亞普懷特(Ashton Applewhite),以下為摘文。)

如同所有的歧視,年齡歧視的核心中存在著刻板成見:假設某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一樣。這說明了何以人們認為養老院裡的每個人都是相同年齡—— 反正就是「老」,即使其居民的年齡從50到100歲都有。(你能想像以同樣的方式涵蓋一個20歲到70歲的團體嗎?)而且我們活得愈久,會有愈多的經歷使我們展現獨特性,我們彼此也會變得愈不相同。想想看:哪一個群體可能有更多共通之處,一群17歲的人,還是70歲的人?如同許多醫師所言,
如果你見到一個80歲的人,你看見的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

所有的歧視——年齡歧視、種族歧視、性別歧視——都是社會建構的概念。這表示我們創造了這些歧視,而且它們隨著時間而改變。如同所有的歧視,年齡歧視合理化且維持了群體之間的不平等,在本例中是年輕人與不再年輕的人之間的不平等。不同種類的歧視,包括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年齡歧視、健全主義、恐同症,都會相互影響,對個人和群體的生活造成層層的壓迫。這種壓迫透過經濟、法律、醫療、商業和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其他體系,反映在社會中並且被強化。除非我們提出異議,否則便會複製這個恥辱。

新聞選輯:肌少症3大風險 照顧長輩多留心

資料來源: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3942
肌少症3大風險 照顧長輩多留心

2021/01/25 · 作者 / 優照護 · 出處 / Web only

「阿嬤又跌倒了!」王小姐平常在家照顧85歲的祖母,最怕遇到她跌倒,因為老人家很容易骨折,若需要臥床復原,不但危及健康又勞師動眾。一般人以為年紀大就容易跌倒,事實上除了正常老化,近幾年熱烈探討的「肌少症」,也是跌倒的主要原因之一。

簡單說,肌少症就是人的肌肉量(骨骼肌)減少及活動力下降,據資料統計,60~70歲的人約有10%、80歲以上有近30%的人患有肌少症。一般而言,除了正常老化之外,引起肌少症的原因還有營養狀況、運動習慣、內分泌變化及神經退化等問題。

對於銀髮族,肌少症的影響不僅是讓活動力變差,伴隨而來的還有以下3大風險會危及健康與生命,不得不謹慎看待。(推薦閱讀:你有肌少症嗎?復健醫師:看3個部位、5個症狀就知道

一、代謝症候群:肌肉與人體的新陳代謝有關,包括蛋白質的儲存、調整血糖代謝等,出現肌少症之後,糖尿病及其他代謝症候群的風險也會跟著變高。

二、心血管疾病:有些肌少症與肥胖會同時並存,稱為「肌少型肥胖症」,比起單純的肥胖或肌少症,更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

三、失能與失智:肌少症會讓活動力變差,由於下肢力量弱化,走路容易疲累無力而不穩,並增加了跌倒的風險,而跌倒又是引起高齡者骨折的最常見原因,需要臥床復原,部分肌少症還會出現尿失禁、吞嚥困難、呼吸無力等症狀,都是導致短期或長期失能的原因。此外,活動力下降也會讓外在刺激慢慢變少,增加退化的速度,並提高失智的風險。

肌少症不僅在生理上有潛在風險,由於活動減少,人際關係也會跟著限縮,對長者的情緒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不加以注意及改善,甚至會引發老年憂鬱症。

不過,國內資料顯示,高齡肌少症患者中有8成並不自知,像是心臟病、糖尿病、腎功能問題的人,都是肌少症的常客,家中有長輩者不妨參考優照護另一篇文章:簡單的方法觀察家中長輩有沒有肌少症的問題,協助他們提早預防,或是就醫改善。

另外要提醒的是,近年許多年長者為了健康因素,減少了肉類攝取量,或是因為減肥而不吃肉類,因而加快肌肉量的流失。還有不少人除了散散步,就很少有其他運動,對於增加或保存肌肉來說,都是非常不利的狀況。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新聞選輯:人口負成長/人力短缺、消費力降低 人口負成長恐衝擊經濟

資料來源: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101130046.aspx

人口負成長/人力短缺、消費力降低 人口負成長恐衝擊經濟
最新更新:2021/01/14 17:33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13日電)台灣少子女化形成國安危機,已經喊了好多年,如今步入人口負成長,問題更加凸顯且面臨急迫性,如果無法有效解決,減緩負成長速度,將造成人才短缺、消費力降低等問題,嚴重衝擊經濟。

2020年對台灣是個關鍵年度,除了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改寫政經局勢,這一年台灣也面臨「生不如死」的困境,內政部統計,去年全年新生兒僅16.5萬人、創史上新低,且死亡數超越出生數,步入人口負成長。

人口問題之所以被視為國安危機,是因為人口結構老化、出生率低迷,將導致青壯年人口扶養負擔日益沉重,對社會生產力造成衝擊;長遠來看,產業缺工、消費力降低、政府稅收減少、勞健保財務等問題也恐成為經濟隱憂。
●從人口暴增走向負成長 生育口號揭時代演變

回顧台灣人口演進歷程,從數百萬人一路劇增至2300萬人,但隨著社會環境劇烈變遷,總生育率持續下滑;2019年,「世界人口綜述」(World Population Review)網站更指出,台灣在全球200個國家中,出生率敬陪末座。

細究台灣人口結構巨變的關鍵時點,戰後嬰兒潮、女性勞動參與率突破40%,以及1992年人口政策調整、開放陸配等事件,均是重要里程碑。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戰後嬰兒潮」開啟了台灣人口高峰的起點,加上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基於備戰思維,鼓勵人民多多生育,台灣總生育率在1951年高達7.04人。

台灣在1953年至1962年的十年間,年平均人口成長率高達千分之35,政府察覺人口暴增問題,1960年代全面推廣家庭計畫,催生廣為人知的「一個不嫌少,兩個恰恰好」生育口號,1971年再喊出「兩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人口成長逐漸緩和。

新聞選輯:腦血管疾病:年輕人比率倍增「不再是中老年人專利!」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7/5169664

腦血管疾病:年輕人比率倍增「不再是中老年人專利!」
2021-01-14 08:30經濟日報 小花平台保險+

近日冷空氣來襲,氣溫驟降、早晚溫差大,醫院急診室忙不停、猝死個案暴增,專科醫師提醒,一定要特別留意在天氣冷颼颼好發的疾病,首推腦血管疾病、心肌梗塞及流行性感冒等3種,以下跟著小花平台一起來了解這些疾病的最危險因素和最佳預防方法,另外再從保險的角度來看,不同疾病的保障內容也各有不同:

腦血管疾病:年輕人比率倍增「不再是中老年人專利!」

近幾年來腦血管疾病一直高居國人10大死因前面幾個順位,以前一般認知中,腦血管疾病通常好發於中老年人身上,不過近來因為現代人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的改變,罹患腦中風患者的年齡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不僅是中老年人,有愈來愈多年輕人也可能受到腦中風的侵襲。

一般來說,容易罹患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其身上都有致病的危險因子,像是本身就有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3高慢性疾病,還有包括:心臟病、頸動脈硬化或是曾經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者,都是高危險群。至於該如何預防?除了每天定時測量血壓並依照醫師指示服藥外,隨時因應氣溫驟變注意保暖。

說到保障腦血管疾病的保險,依照腦血管疾病不同病程,各有其不同的理賠條件,以下整理國內名人死於腦血管疾病實際案例分析:

新聞選輯:社會邁入超高齡,遠離肌少有撇步

資料來源: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3932

社會邁入超高齡,遠離肌少有撇步
2021/01/13 · 作者 / 李淑君 · 出處 / Web only

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化伴隨的老年失能,逐漸成為全球大多數國家需要關注的健康議題。

事實上,台灣的高齡人口有超過8成並非失能,而是健康、亞健康狀況,長者健康照顧除了過去的慢性病管理,應向前延伸至預防及延緩失能,因此老年肌少症與衰弱的預防,實為現今社會重要課題,亦是迎向高齡社會重要的努力方向。(推薦閱讀:小心這5種壞習慣 容易讓肌少症找上你
守護長輩必知,肌少症成因與檢測

在老化過程中,由於生理功能逐漸下降,使得老年人身體活動量減少,導致肌肉流失、肌力下降並伴隨肌肉功能降低的情形,若減少程度太快或大量減少,就會形成所謂的肌少症(Sarcopenia)。

肌少症可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若找不到特定原因,僅因年紀老化造成的肌少症稱為原發性肌少症。次發性肌少症的原因則包含活動力下降(如長期臥床、失能)、疾病(如慢性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營養不良(如攝取不足或吸收不良)。肌少症與許多不良健康結果息息相關,如跌倒、失能、住院、安置長期照護機構、生活品質較差、高死亡率和導致許多其他老年人不良健康狀態的危險因子,這些都顯示肌少症在老年人保健中的重要性。

新聞選輯:人口負成長/退休等一等 雇用中高齡勞工有獎勵


資料來源: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101130048.aspx

人口負成長/退休等一等 雇用中高齡勞工有獎勵
最新更新:2021/01/14 17:33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13日電)台灣人口首度負成長,勞工延緩退休、提升中高齡勞動力參與率是不可不面對的議題,不少企業看準中高齡勞工具備穩定及耐心的優勢,愛用中高齡勝過年輕者,而且還有政策獎勵。

內政部日前公布109年人口統計,去年出生人數16萬5249人,創歷年新低,死亡人數17萬3156人、超過出生人數,台灣人口首度負成長。當人口持續負成長,將衍生勞動力不足等問題。

如何擴大勞參率、尤其是45至64歲中高齡族群,已是當務之急,目前中高齡勞參率大約64%,若以中高齡勞參率65%為目標,預估可增加7萬人就業。

現在已有企業看到中高齡者的工作優勢,反而愛用中高齡勝過年輕人,綠原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綠原公司長期承攬台北捷運公司派遣業務,主要工作內容是當捷運車站的電梯無法使用時,必須派員協助操作「爬梯機」來協助旅客上下樓,這項工作除了專業知識及體力外,更不能缺少的就是愛心以及耐心。

綠原公司負責人豆榮耀指出,過往徵人都是用登報的方式徵才,但來應徵的人卻狀況百出,尤其是碰到年輕勞工因為個性較衝動,常常被旅客投訴,而且年輕人的高流動率,總讓他傷透腦筋。

後來豆榮耀改聘用中高齡勞工,這些問題紛紛迎刃而解,主因中高齡勞工在社....

2021年1月13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未來社會」你準備好了嗎? 新舊世代「再建立」

資料來源:https://news.tvbs.com.tw/life/1447768

「未來社會」你準備好了嗎? 新舊世代「再建立」 
記者 黃琲茹 / 攝影 羅世朋 報導 
發佈時間:2021/01/12 23:54 | 
最後更新時間:2021/01/12 23:54 

迎接新的一年,觀眾朋友有想過,未來社會,會是什麼樣子嗎?其實2025年,台灣每5個人當中,就有1人超過65歲,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當不遠的未來,熟齡族可能扮演,關鍵角色時,新舊世代,對於家的定義,也正在翻轉當中。 

熟齡社區,結合醫療、長照、商場、托幼機構,標榜各年齡層,都能安居,從青銀共居到銀新未來城,新型態的居住模式,正在發生。 新北市衛生局副局長高淑真:「是一個全齡的一個,全方位的,而不是只是一個概念,一個老的,集中大家的一個,居住的一個點,那我們希望說,這個住宅裡面底下,在因應未來的高齡社會裡面,它能夠有一些,附服務的一個存在,不管是醫療,不管是運動,甚至是商場,跟一些高齡的產業,都能夠在這個地方裡面能夠產生,那這些都是能夠世代共融。」 2025年,台灣每5個人,就有1人超過65歲,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除了勞動力跟銀髮商機外,迎接未來社會,你我要做好什麼準備? 北醫大高齡健康管理學系主任劉芳:「跟我們剛剛講的,我們在做社會共生宅,或是青銀共居的,一個模式是不同的,那是一個被創造的空間,然後邀請大家一起去住,那善於溝通這件事情,現在可能沒有過往那麼容易,因為虛擬平台,然後虛擬交友,大家習慣的,透過科技來做很多的交流,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否會像以前那麼的,容易或是輕鬆,甚至是所謂,年輕人是善於做這些事情的,我們也還在觀察。」

新聞選輯:老闆必知 僱用中高齡就業者完全手冊

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6709/5168993

老闆必知 僱用中高齡就業者完全手冊
2021-01-12 21:48經濟日報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

台灣總人口自去(2020)年開始轉呈負成長,並面臨高齡化和少子女化危機,愈來愈多產業出現勞動力短缺的現象,政府努力推動中高齡者投入就業,透過經驗傳承及世代合作共創社會及經濟發展。而雇主僱用中高齡就業者,須注意相關社會保險和勞工退休金權益,以保障中高齡再就業的職業安全。

首先是,雇主僱用中高齡勞工從事工作時,要不要為其投保勞工保險、職業災害保險、以及就業保險?

勞動部勞保局指出,若是僱用未滿65歲且尚未請領勞保老年給付的勞工,屬於勞工保險(含普通事故保險、職業災害保險)及就業保險的投保對象,雇主應依相關規定申報其參加勞保、職災保險、就保。



若是年滿65歲且尚未請領勞保老年給付的勞工,勞保局表示,65歲持續工作仍可以繼續參加勞工保險、職災保險,但不適用就業保險。

若是已領取勞保老年給付或超過65歲已領取其他社會保險養老給付的高齡勞工,雇主不必為其投保勞保、職災保險。但為保障勞工職業安全,勞保局說,鼓勵雇主為高齡勞工投保職災保險。

勞動部官員指出,勞動部現推動《職業災害保險法》單獨立法,未來一旦立法通過,不論勞工年齡多寡、是否領取勞保老年給付,只要就業,雇主一律要為中高齡勞工投保職業災害保險。

其次是,雇主每月要為中高齡勞工提繳工資6%,作為勞工退休金?

勞保局強調,無論勞工是否領取勞保老年給付或勞工退休金,無論勞工年齡,中高齡者再受僱工作,只要適用《勞基法》,雇主就應為其提繳勞工退休金。

第三,為鼓勵雇主僱用高齡勞工,勞動部放寬雇主以定期契約僱用65歲以上高齡者,然而,定期契約是有限期規定?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官員解釋,依《勞動基準法》第9條規定,目前定期契約必須為臨時性、短期性、季節性、特定性工作;但為鼓勵雇主僱用高齡者,因此放寬可適用定期契約,薪資及定期契約年限可由勞資雙方自行約定。

至於定期契約年限長短,勞動部官員強調,完全由勞資雙方協商,完全不設限。簡言之,一年、6個月、3個月、1個月都可以。

惟要注意的是,官員指出,考量高齡勞工因年長、體力漸感不支,明定定期契約勞工履約屆滿3年後可主張終止契約,而不會因此要負違約之責。官員舉例,若定期契約長達5年,高齡勞工可在履約3年後主張終止契約,雇主不得為此要求高齡勞工要負起違約、賠償之責任,此舉對高齡勞工友善。

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新聞選輯:渾身難受找不到病因 小心誘發老年憂鬱症

資料來源: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48695

渾身難受找不到病因 小心誘發老年憂鬱症
2021-01-08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66歲的陳媽媽患有糖尿病,平日規則服藥,退休後積極規劃自己的生活,除了照料家庭,也固定與朋友聚會、參加才藝課程。兩個月前開始,她表示身體不舒服想在家休息,不太參加原本安排的活動,過了一個月,開始無法處理家務,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來,整天精神恍惚。家人帶她就醫,發現血糖指數飆高,原來已一個月沒服藥,醫師考量有憂鬱症的可能,經身心科評估確認罹患老年憂鬱症,陳媽媽接受一個多月的抗憂鬱藥物治療後,精神活力逐漸恢復,在家人陪伴下也重拾原有的興趣。

退休後社交生活活躍 仍可能因慢性病等因素引發憂鬱

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醫師劉育嘉表示,一般憂鬱症患者會表現出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食欲不振、失眠等,嚴重者甚至出現自殺念頭。但老年憂鬱症患者有時反而不會表達自己情緒低落,而是抱怨身體不適,如頭暈、胸悶、心悸、疼痛等,可能花很多的時間做各種檢查,卻找不出病因,除了患者感到心灰意冷外,也讓家屬誤認患者是想博得關注,因而延誤治療,造成家人關係惡化。即使像陳媽媽退休後積極安排活動,仍可能因本身慢性病,及老化引起生理功能退化與對死亡的焦慮,對於有完美主義特質的人會形成一種壓力,尤其女性好發比例比男性高。

2021年1月8日 星期五

新聞選輯:銀髮族多數跌倒可避免!護理師分析7大個人因素,預防措施這樣做!

資料來源:https://egoldenyears.com/30400/

銀髮族多數跌倒可避免!護理師分析7大個人因素,預防措施這樣做!

引言
銀髮族絕對不能小看跌倒傷害!隨著身體逐漸退化,絆倒、滑倒對銀髮族來說更是危險!然而銀髮護理師表示大多數跌倒是可以預防的,就讓我們從常導致老年人跌倒的個人因素來瞭解如何有效預防跌倒吧!

網站推薦:銀髮e起玩


銀髮e起玩

新聞選輯:長輩在家跌倒,如何將傷害減到最小?


資料來源: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3922

長輩在家跌倒,如何將傷害減到最小?
2021/01/06 · 作者 / 優照護 · 出處 / Web only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家有銀髮族需要照顧者不在少數,依據國健署統計,每6名老人就有1位曾經跌倒過!

年紀大的人最怕的就是跌倒,即便在日常生活上表現良好、擁有自理能力的長輩,也禁不起跌倒所導致的後遺症,而骨質疏鬆也是銀髮族身上常見的問題,跌倒、摔傷,可能造成小至挫傷,大至骨折,甚至失能、行動不便等後遺症。(推薦閱讀:跌倒危險季到,如何助長者平安度過?

如果遇到長輩在家跌倒,該怎麼做才能將傷害減到最小?

長輩跌倒請「不要」這麼做:
請不要立即使用輔具、椅子起身。輔具或者不夠穩固的桌椅,有可能讓長輩二次跌倒,使得小問題變成大病痛,如骨折、流鼻血、顱內出血等傷害。

跌倒時,長輩自己可以先這樣做:
慢慢移動至牆邊、堅固的家具旁。如果跌倒只造成肌肉挫傷,可自行靠著牆壁或堅固的家具慢慢起身。
大聲呼救或製造聲響尋求協助。倘若家中無人,可慢慢移動至電話或手機處尋求外援。

照顧者如何協助跌倒的長輩?
先確認傷勢。
撥打119求助。
用軟墊、枕頭給予肢體支撐,減少長輩的不適感。

如何確認是否該立即送醫?
疼痛程度確認。
肢體是否可活動。
明顯外傷或開放性傷口。
異常疼痛,立即送醫。

肌肉挫傷如何在家做簡單的紓緩?
前3天內以冰敷處理患處,每次10~15分鐘。
3天後以熱敷處理患處,並多休息。

如何自製冰敷用具?
一般的冰枕對於小範圍的挫傷來說並不好用,該怎麼辦呢?這時不妨使用手扒雞手套或小塑膠袋裝冰塊及水,即可作為臨時冰敷袋。冰敷時,記得要用毛巾包裹著冰敷袋使用,以免溫度過低引起長輩不適。(推薦閱讀:大人預防骨鬆跌倒 健身教練:2種運動處方 有效訓練平衡、肌耐力

※如果跌倒之後幾天內長輩有任何不適,還是要立即就醫檢查喔!

2021年1月7日 星期四

新聞選輯:退休後不想過得比現在差?中信銀專家有解


資料來源

退休後不想過得比現在差?中信銀專家有解

2020-12-27 22:03:04聯合報 戴瑞瑤

聯合報系退休力大調查引發全民熱潮自我檢視退休準備,趁年輕應全方位存本,長期關注退休議題的中信銀率先回響願景工程報導,針對各世代退休力不及格提出對策。台灣在二○一八年就進入高齡化社會,預估二○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長期關注退休議題的中信銀個金副執行長楊淑惠認為,老年人口過多、少子化未解決,財政負擔加重之下,社會將呈現低成長、低利率,不管是三十、四十、五十歲民眾,都必須有及早、長期退休規劃的準備,且掌握基本的資產配置觀念。

楊淑惠表示,台灣民眾雖關注高齡長壽議題,但對於退休準備的進度落後,普遍民眾在退休準備上有四大迷思:第一,低估老後所需,許多民眾認為退休後月生活費三萬就夠,但依據主計總處的統計,六十五歲以上家庭每月開銷是六到十一萬元;第二,理財工具保守,許多民眾目前理財工具只有儲蓄或定存,低利率時代光仰賴定存配息易被通膨吃掉。

第三,過於仰賴政府年金,繳多、少領、延退已成未來的趨勢;第四,忽略高齡照護所需費用,台灣擁有健全的健保制度,但很多民眾忽略老年後的長照與醫療費用,失智、慢性病或重大疾病伴隨的醫療費用將是退休後一大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