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老年肌少性肥胖,不當減重更易短命?
資料來源: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739/2562365
老年肌少性肥胖,不當減重更易短命?
2017-07-04 09:56:06 聯合線上
諮詢醫師:吳立偉醫師
現職:內湖三總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治醫師
專長:預防性健康照護、長期照護、老人醫學、家庭醫學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台灣將在明年,也就是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這代表每五位國民中,將會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年長者。在高齡人口快速增加的同時,與高齡相關的疾病也愈來愈受到重視。
老年肌少症及肌少性肥胖,就是近年來最熱門的高齡議題。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整合門診及老年醫學病房,有提供相關的諮詢衛教,歡迎民眾多加利用。
內湖三總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治醫師吳立偉醫師指出,「肌少症(sarcopenia)簡單來說,就是骨骼肌的流失,同時也要評估高齡長者的肌肉力量,上肢的肌力可以利用握力器檢測,下肢的肌力則是看走路的速度。50歲以後,隨著年齡增加,即使體重維持不變,每年肌肉量會減少1%~2%,身體脂肪也會隨著年齡增加,當肌力過小、肌肉量過少,就是老年肌少症,會讓高齡長者的行動力變差而增加跌倒、骨折、功能喪失和住院的危險性。」
「若同時有脂肪組織比率的上升,則是老年肌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而老年肌少性肥胖也比單純肥胖的患者,有較高的機會罹患糖尿病、高血壓、代謝症候群及骨質疏鬆症等疾病。但即便如此,也不建議高齡長者很積極的減重,因為不當的快速減重,常常是減掉重要的肌肉組織,脂肪量卻不動如山。」吳立偉醫師強調。
高齡長者的減重,要特別注意骨質與肌肉流失的問題。飲食建議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同時降低總熱量攝取。每天每公斤體重應補充1~1.5公克的蛋白質(例如:體重50公斤長者,每天應補充50~75公克的蛋白質),其中白氨酸(leucine)尤其重要,白氨酸能夠增進蛋白質的生成和減少蛋白質被分解,大豆、魚肉、雞肉、牛肉、小麥、胚芽等食材,都富含白氨酸,是優質蛋白質來源。在補充蛋白質時,要均勻分布於三餐,如果只在一餐中補充蛋白質、下一餐卻沒有,效果仍會打折扣。
運動方面,除了每周三次的有氧運動、快走等外,每周最好要有二次抗阻力運動及柔軟度運動,如:彈力帶,不只可提供阻力、加強肌力,也能讓身體的每個肌群都能運動到,是蠻適合高齡長者做的運動。
在老年醫學整合門診,常有高齡長者,因為連續二、三天不吃東西而被子女帶來就診。事實上,高齡長者確實會因為身體心理的種種因素而食慾、胃口不佳、不太吃東西,一下子瘦太多,肌肉越來越少,體力衰退,這也有可能會導致肺炎發生率增加、死亡風險升高等等不良後果。
吳立偉醫師提醒,「這是因為肌少症的高齡長者,往往不是只有四肢骨骼肌肉量減少,呼吸系統的肌肉群,也會跟著減少,導致吞嚥及咳痰功能下降而增加肺炎的風險。」肺炎一直是老人殺手,也常被視為陪伴高齡長者走向人生終點的最後一個朋友。根據衛生福利部2016年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肺炎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因此站在老年醫學及預防醫學的觀點,除了重視老年肌少症及肌少性肥胖的防治外,也應針對肺炎積極預防,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應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來加強對肺炎的保護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