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6709/2561899
商業興觀點/在地養老 引進國際新模式
2017-07-04 00:06 經濟日報 黃毓瑩
因應人口老化,政府積極推動長照2.0政策,但這種做法還是以政府力量、社福支出的形態在主導運作,相當耗費國家財政資源,所提供的服務內容也不見得符合民眾需要,可謂吃力不討好。但國際上已出現數個以社會自助團體形式、結合商業營運概念的運作案例,讓銀髮族不但能在地安老,更能老有所用。
第一個案例是美國的「在宅老化村」。此類村莊源於2001年波士頓一群中產階級銀髮族成立的一個非營利性會員制組織,組織以會員費支持運作,結合「志工免費或有補償提供服務」、「會員之間互助服務」與「外部服務商優惠提供服務」以滿足會員在地養老的需求。
截至2017年5月,全美已經有305個「村莊」,而且還擴散到澳大利亞、加拿大。所有的村莊都提供一圈互助的鄰居、潛在的朋友以及各種有同儕陪伴的活動。
「村莊」模式可以滿足銀髮族相互照顧,而不是「被人照顧」的期望,讓他們的生活,可以有更多獨立與自由。
第二個案例是英國最大銀髮服務組織Age UK,他們認為長者生活需要的訊息不該侷限於健康、照護相關,也需要了解退休後如何理財、哪種旅遊行程適合他的身體狀況、自己擁有什麼權利與福利。
同時,Age UK也經營慈善商店,除了作為服務提供的實體據點,也販售改善住宅環境、讓居家環境友善長者的商品,以彌補市場的不足,不僅為組織增添收入,更創造超過1,500個工作機會。
第三個案例是日本的大里綜合管理株式會社,是一家小規模的不動產公司,公司的野老社長認為,當地很多人們都去東京賺錢,無法顧好家庭及社區,希望擔負起照顧社區的責任。
其中一項做法便是,大里讓民眾活用他們的辦公室空間,經常舉辦各類健康、藝文、社會的講座與活動,課程由60歲以上或退休人士來授課,讓銀髮族勞動力充分被利用,讓這些銀髮族來帶動社區、活化社區。
上述案例的共通點是,人們退休後的生活是多面向的,長者在自己的社區可以在不同層面上貢獻,是社區建設的重要一員,而且,當人們離開學校或職場這種自然(社群建立)系統,需要更多的努力來結交新朋友,更需要滿足「人們想成為組織一部分」的社交需求。
藉由這些案例的運作經驗,希望讓我國的在地養老有新的方向或選擇。
(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組長,本專欄每周二刊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