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新聞選輯:觀點/從瓊瑤公開信看起:死亡不是解決高齡的萬靈丹

資料來源: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4404&fullpage=true

康健雜誌
觀點/從瓊瑤公開信看起:死亡不是解決高齡的萬靈丹


作者 : 張靜慧


人生就像考試,不管考題難易,拿到考卷就努力作答,不因考題太難而提早交卷,但也不要到了鈴聲響起時還拖著不交卷。


作家瓊瑤在臉書發表公開信,叮囑兒子、媳婦將來要幫助她善終,不要用過多的醫療處置拖延她的生命,並呼籲立法准許安樂死。一個人在健康的時候就預先想到生死大事,毫不避諱,並清楚交代給家人,值得感佩。然而細讀這封公開信,卻有幾點值得深思:
絕不插管?複雜的醫療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

瓊瑤在公開信中表示,「不論什麼情況,絕不插鼻胃管、尿管、呼吸管(氣管內管)。」

現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倡導的是「生命末期*」不強加維生醫療、拖延死亡,而不是「任何情形」都不使用維生醫療。比如有人因車禍受傷、呼吸衰竭,此時插氣管內管幫助病人呼吸,是必要且攸關生命的醫療處置,如果傷者將來傷勢好轉,恢復自主呼吸,就有機會移除管路,並非一定從此脫離不了它。

即使《病人自主權利法》(將從2019年1月6日起實施)擴大了適用對象,不限末期病人,但仍須符合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況、永久植物人狀態、極重度失智或其他痛苦難耐、疾病無法治癒等臨床條件之一,也並未主張「任何情形」都不使用維持生命的治療。



換句話說,若是跌倒、嗆到、突發心臟病或中風、溺水等狀況,「如果病情不是不可回復的狀態,而醫療處置對病人有幫助,為什麼不做?難道一個老人吃東西嗆到,就什麼也不做,讓他走?」亞東醫院外科加護病房主任洪芳明強調,「傷病能不能回復」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而不是斷然拒絕一切醫療處置。

他說,如果一個醫療處置對病人有利,那當然要做,如果對病人沒有幫助,那當然不做,困難的是不確定它對病人到底好不好,這時可採「限時治療嘗試(time-limited trial)」,先做,再評估效益。比如危急時先插管,如果兩週後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增加病人的痛苦,經醫師評估及家屬同意,就可撤除。這是合法的。

再者,讓病人覺得舒適、尊嚴也是醫療的重要考量。以尿管為例,「它並不算維生醫療,插尿管是為了導尿,讓病人覺得舒服,並不會拖延生命。如果病人有尿卻尿不出來,膀胱漲滿,這有多不舒服?插尿管導尿才是幫病人解除痛苦的做法,」洪芳明解釋。「如果以為不插尿管就能好死,恐怕忽略了膀胱漲滿是多麼不舒服的感覺,把末期照顧想得太浪漫了。」

「醫療問題沒有想像中的簡單。過於簡單的思考模式,恐怕不適合用在解決複雜的生命問題,」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新竹馬偕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邱世哲提醒。
失智失能就不值得活?不要用死亡來解決問題

瓊瑤也對兒子說,「如果我失智、失能了,幫我尊嚴死就是你們的責任,送到瑞士去安樂死更好。」

事實上,失智、失能有不同程度,並非一下就變成臥床、生活無法自理、失去尊嚴的狀態。如果是輕度失智、失能,其實功能和生活品質並不算太差,經由適當照顧,有機會減緩退化,維持一段有品質的生活,家人也可把握時間和長輩相處,留下美好回憶。這樣為何要用安樂死提前結束生命?難道一個人失智、失能了,就代表沒有活下來的意義與價值?

生病、老化其實可以是個讓生命更圓滿、家人更凝聚的契機。彰化基督教醫院血管醫學防治中心主任蔡玲貞的母親罹患血管性失智症,蔡玲貞和家人分工合作,送她去日照中心、帶她出去玩、哄她開心、幫她設計兼顧營養與美味的菜單,盡心照顧返老還童的母親。母親從發病至今已10年,失智症仍然維持在輕度,基本生活可以自理。蔡玲貞和家人把握機會和媽媽相處,不管將來病情怎麼變化,都已無憾。

邱世哲感慨,社會普遍有一種「全或無」的想法,好像生命不能有瑕疵,只要遇上不如意、痛苦、花錢、麻煩或費力的事,就覺得不如放棄、最好趕快結束。

「這是社會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每當看到那些身體殘缺、生活困頓卻努力活下去並實現自我的人,就覺得這才是面對生命的態度。」

洪芳明說,即使是實施安樂死的國家,條件也很嚴格,必須經過審查,不會輕易讓沒有嚴重或無法治癒的傷病的民眾提早結束生命。「不要把安樂死想得太浪漫了。」


人生終將謝幕,所以更盡力演出

他說,生命末期照護是個過程,絕非只有安樂死這一選項。民眾可以藉由與醫療團隊的溝通,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以及預立醫療決定,先了解生命末期會面臨的問題,再做決定,會是比較實際的做法。

人生就像考試,不管考題難易,拿到考卷就努力作答,不因考題太難而提早交卷,但也不要到了鈴聲響起時還拖著不交卷。善終其實就是「善生」,因為知道人終將一死,所以更珍惜活著的時候,直到生命的終點來臨。

註:

生命末期:依《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末期需經兩位相關專科醫師判定。

延伸閱讀:

高喊安樂死之前,台灣要先做好5件事

照顧末期病人的4大難題

該不該氣切?生命痛苦抉擇這樣判斷

媽媽是我的寶貝女兒


文章出處: Web only


關鍵字: 瓊瑤、安樂死、病人自主權利法、善終
你可能有興趣You Might Also Like
最悲慘的急救:一名醫師遭凌遲而亡事件
5種「虛胖體質」,怎麼瘦?
我是醫師,我不要被插鼻胃管
8種降低膽固醇的食物
求死容易求生難 一位急診醫師看「安樂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