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8日 星期一

新聞選輯: 大武嬤vs.台北嬤的一天差很大 一張心酸照看見沒跟上的政策

資料來源及影音: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12118/3165950
大武嬤vs.台北嬤的一天差很大 一張心酸照看見沒跟上的政策

2018-05-28 00:01:15聯合報 記者侯俐安、尤聰光、潘欣中/連線報導
本報願景工程 體檢台灣行的正義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推出「體檢行的正義」四部曲,首部曲「行的難民」今起連兩天登場,分別從偏鄉、都會探討當老人成為車禍高危險群時,背後來自長期被漠視的高齡交通平權,當台灣跨入高齡社會之際是否已做好準備?

1張照片 看見沒跟上的政策

去年十月,一張老婦蹲坐在台東南迴公路等公車的畫面讓許多人看得心酸,一根孤伶伶的公車站牌緊鄰大馬路,她只能利用欄杆陰影勉強擋住烈日,等待一小時才一班的公車。這張照片不僅讓人看見城鄉差距,也看見高齡者被忽視的移動權。

這張本報台東記者尤聰光在去年十月拍下一名老婦人蹲坐在無遮蔽的南迴公路上、等待久久才有一班公車的畫面,讓許多人印象深刻。這也是偏鄉公共運輸的常態,隨著高齡化社會,問題愈來愈嚴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三月內政部統計顯示,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一成四,平均七人中就有一個是老人,預估八年後台灣老年人口占比超過兩成,每五人中有一人是老人。台灣已來到了「最老的時代」,但對待高齡者生活方式的腳步,卻沒有跟上。

交通部統計,死亡車禍事故中以「機老酒」(機車、老人、酒駕)為大宗,但為何老人會成為車禍的高危險群,他們長期「行的正義」是否被漠視?為保護長者而推動的高齡駕駛換照政策難以深入偏鄉原因又何在?

當我們深入偏鄉,一切都有了解答。


台東大武 最近的公立醫院57公里



在台東大武鄉,老人家幾乎每周都有就醫需求,最近的公立醫院卻在五十七公里外的台東市,他們總在日出而出、日落才返,若看夜診更已無公車班次,只能自費三千元搭白牌車往返。

嘉義東石鄉的洲仔村,從村落到最近的公車站牌要一公里多,讓當地八十多歲的阿公阿嬤,就算曾騎車摔斷腿,也要騎著老爺機車去市區買罐奶粉。屏東旭海村老人家更只能仰賴一位八十二歲老司機,天天開著「千歲車」載村民就醫、採買、領錢。

偏鄉公共運輸的不足,對偏鄉老人而言,騎車、開車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不得不」的選擇。


都會區 沒電梯的捷運站也不友善



當資源缺乏時,弱勢地區就愈弱勢。但資源愈多的地方,就愈方便嗎?

從交通部二○一六年調查可見,各縣市私有運具使用者,不使用公共運輸的原因中,認為是「較費時」的地區,比率最高就在台北市。這代表,縱使台北市擁有最多的公共運輸資源,仍有嚴重的結構性問題有待調整。

相較偏鄉缺乏接駁運具,都會區新開發區域雖有寬大的人行道、無障礙大樓,卻仍需要走很遠的路、轉乘多次才能抵達。舊城區內路障不斷的騎樓、出口處缺乏電梯的捷運站,對老人移動都充滿不友善。

而欠缺禮讓行人觀念的駕駛人及人本精神的交通工程設計,導致行人遭撞身亡人數居高不下。其中年長者更是主要的受害者,不幸遭撞死的行人中高達六成五都是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

隨著台灣愈來愈老,可預見高齡者移動權問題只會日漸嚴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