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新聞選輯:在德國,我們為什麼可以優雅老去?

原文: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124-culture-feature-agingsociety-German01/
資料來源:http://www.wealth.com.tw/article_in.aspx?nid=6419&pg=1

在德國,我們為什麼可以優雅老去?
老人快閃舞、多代中心、長者獎......你能想像嗎?在這裏,長者們口中的詞語是:熱情、好奇、機會和潛力......

2015/11/24 出處:財訊趨勢特刊 第 0 期 作者:端傳媒
[ 編者 ] 在德國,「老去」有無限可能,老去的人可以是優雅的、溫暖的、求知的、酷的......他山之石,可攻玉否?如何應對高齡化社會的挑戰一直是我們亟需解決 的主要問題之一。而作為全世界第二「老」的國家德國,將來,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是長者,那裏不僅有幾乎是世界最慷慨的養老保險制度,更有民間、半官方各種機 構的探索。更重要的是,和制度相比,整個社會對待「老去」的普遍觀念轉化,以至形成一種全新的「老去」文化。我們一連四日刊出「德國老年社會專題」,透視 這個或許與你對「老」的認知完全不同的文化,想一想那些老人家的笑臉到底因何而來?

作為全世界第二「老」的國家,德國被戲稱為「歐洲老人院」。目前六十五歲的老年人口比例為21%,即每五個人就有一個是長者。官方估計2060年長者比例上升至33%──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是長者。

德國養老保險制度是世界上最慷慨的制度之一,然而,高齡化和少子化的現實亦令隱患日益嚴峻。在「超高齡」社會,當勞動力越來越少,所要負擔的高齡長者越來越多,年輕一代擔心:「等我們老了,誰來養我們?」

誠然,要迎接高齡化社會的挑戰,制度的改革優化尚需時日,但來自民間的探索卻早已發酵。德國人對長者與老化的觀念早已改變,社會從奮力抗衰老轉變到 積極迎接老年。優質的老年生活並非來自物質層面,更可貴的是整個社會的共同承擔,沒有視老人為「負資產」,反而是社會的「寶藏」。

對於退休時依然擁有健康的大多數,往後的二、三十年怎麼過? 在有着豐富哲思傳統的德國,成熟的公民社會又如何思考老年社會的機遇?

長者友善的細節比比皆是。

德國法律賦予長者參與社會政策及決策過程的權利,越來越多城市正實現長者出行「無障礙」、制定長者友善的住宅規範;由商業機構創辦的慈善基金會承擔 大量長者屋的建設;慈善機構的「長者中心」興趣班與活動竟有三百種之多,多元的選擇令每個人有機會發掘自己的潛能;非牟利機構定期送文藝節目門票送給基層 長者,確保他們有豐富的文藝生活;坊間有工作坊負責給幼兒園孩子講解患腦退化症的爺爺奶奶發生了什麼事……

在商界,年輕人創業搭建老人院及長者住宅搜索引擎;也有專門為退休人士找兼職的 中介,喚作「租一位退休老友記」──錢不是最重要,關鍵是令長者感覺依然有自我價值;退休的模特兒開辦老人模特培訓公司──愈來愈來多長者將出現在鏡頭前 為產品代言;旅遊公司開發的「老年覓偶旅遊 」,組織單身老人在旅遊中找回新的愛情……

令人感動的是盲人老人院定期舉辦精彩的視覺藝術展覽。儘管大部分長者看不見,但負責人相信,弱視的長者可以分辨鮮豔的色彩。縱使長者看不到,來探訪的家人也可欣賞……

快閃族:長者也可以很酷

十月一日的北德風和日麗,在漢堡中央火車站廣場上,出現了兩百位德國老人「快閃族」。背景音樂 Spark of Life (點擊欣賞去年的快閃舞)令全場振奮,他們手舞足蹈,活力四射。即使坐在輪椅上的也歡快地揮手,拿柺杖的雀躍地跺腳伴奏。

這個場景吸引了大批途人駐足,就連臨近的難民臨時安置點都有難民前來圍觀,舉起手機拍照。

這一天,十一個城市的長者加入了「快閃舞」行動。

快閃之後,六十人意猶未盡,來到附近的咖啡廳再來一場前所未有的長者 speed dating。

這種特殊的速配不是為了找伴侶,而是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為了避免長者一聚在一起就容易談病痛,主辦方特意在每張桌子上設定了主題:只能談運動、音樂、旅行、閱讀……一桌桌的長者雀躍地交談着。

「我好想和你再一起跳舞,我們交換一下聯絡方式吧。」三個小時後,有的桌子對話停不了了。散場時,不少人已經約了下次見面……

這是「走出孤獨」協會(Wege aus der Einsamkeit e.V. ) 第二年舉辦「快閃舞」。 創辦人 Dagmar Hirche 興奮地說:「我為德國的長者感到驕傲。老年是何其多樣、開朗和積極,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塑造老年的新形象──長者也可以做很酷的事!」他們用社交網絡和 新媒體傳播老年的活力,每日蒐羅全球關於正向老化的資訊。
「多代中心」:社區裏的大家庭

2006年開始,德國聯邦家庭事務、老人、婦女及青年部資助建立「多代中心」──讓年老中青歡聚一堂的交流場所,由福利機構無償提供社區服務。這些 中心強調「在地」,將照顧長者、教育、家庭服務以及義工參與等元素連接起來。目前450家多代中心在德國遍地開花,各出奇謀。有的推出「維修咖啡館」,邀 請長者和年輕人集中壞電器一起鑽研如何維修;有的則舉辦爺爺奶奶故事會,定期給孩子閱讀經典。也有中學生定期接受陪護訓練,學習如何與長者一起生活。

「多代中心」理念靈感源於「母親中心」──媽媽的自助組織,簡而言之,其理念將社區視為一個大家庭,有公共聚腳點作為「客廳」,定期聚會互相支持。 位於漢堡非牟利機構「左鄰右里」(Nachbarschatz)就是一間有二十多年歷史的「母親中心」,原本的親子大本營從2007年開始每年獲政府四萬 歐元資助,新增「多代」概念,於是出現愈來愈多長者的身影。這裏有托兒、青年瑜伽班、家庭輔導,也有長者足部美容、義工陪診、家居維修、送飯,甚至洗衣熨 燙送上門。有的老友記組成「聊天小組」每週來聚會,也有退休政府公務員來教人填寫複雜的申請表格……

另一家「多代中心」FLAKS e.V. 原本為女性中心,自2008年起加強代際互動。 訪客七成是母親,76%以上的屬於長期失業者,66%用戶是新移民,來自51個不同國家。這裏沒有會員制,大家都是自由出入。年齡最大的89歲,最小的是剛出生數天的嬰兒。

最熱鬧的是午餐時間。窗明几淨的咖啡廳物廉價美,吸引了不少街坊。有一桌婆婆總是相約一起吃午餐,她們坐在固定的位置談笑風生,往往一吃就是兩三個 小時。一位銀髮閃閃的婆婆正在給寶寶掃風,樂得眉開眼笑。這不是她的孫兒,而是一位土耳其年輕女士的孩子。婆婆已經成為土耳其寶寶的「德國祖母」。

81歲的獨居長者 Edith 經常來吃午餐,在餐桌上認識了待業期間來上網的 Kerstin 。50歲的 Kerstin 每次都接送 Edith,經常陪她去買菜、為她做清潔。Edith 贈送小盆栽給 Kerstin 感激她的這份關懷。有時候Kerstin出外做兼職,接送便由19歲的習生 Awista 代勞了。

社區不同世代的互動,誕生一個個多代同堂的「大家庭」。「德國老人很孤單,新移民也很孤單。他們一起來,一起玩,最好不過了。這個開放空間想讓互動 自然地發生,密切互動會打破家庭的疆界,大家在這裏找到『自己選擇的家人 』」。中心主管 Elke Loh 說,這裏有老少一起的環保手工課、長者游泳班、寶寶按摩班、女性健康講座……中心經常琢磨如何令老少共處。近期就有老少劇組──腦退化症長者和孩子一對一 配對演出。長者對童年歌謠往往爛熟於心,不必背台詞。當一個老人和一個孩子在一起時,實際上是兩個孩子在一起。因為他們都有份單純的快樂,喜歡載歌載舞。 在「多代中心FLAKS 」,幾位十七八歲的少女分享彼此對「老」的看法和想像。攝: Rosa Maria Rühling

每一個「多代中心」注重社區義工網絡 。恰巧遇到來自香港的Emma在廚房切菜,她每個禮拜來兩次幫忙準備午餐。做義工令來德不久的她融入社區,加強了歸屬感。「每次看着一班活波的長者願意走出來認識新朋友,我會感受到一份福氣。 」

「多代中心」的精髓就是要讓不同世代有交流的機會。中心也有不少青春少女的面孔。幾位十七、八歲的女孩在入大學之前來這裏做一年社會服務。此前,她們鮮有機會接觸長者,現在或多或少也能了解老年的模樣。

你想過老年是怎麼一回事嗎?

她們異口同聲地說,「我不怕老,但是怕孤單。」

Ornella :「我覺得老不是負面的事情,到時候我應該有很多經驗,也許可以幫到別人。」

Oezguel :「想到老去,我腦海的畫面就是幾代人其樂融融在一起。如果可以活到一百歲,那也挺 cool 的!」

Hanna:「歲數不重要,重要的是依然有活力,老了也可以繼續快樂着。」

Julia:「關鍵是生命中要有一些人、一些事讓我覺得值得活,老不老與感受有關!你如果總是感覺自己老了,那麼你就真的『老』。 」
長者獎:老去的無限可能

羅伯特·博世基金會曾委託民意研究機構 Allensbach 研究「記者和公眾眼中的長者」。結果顯示 ,83%受訪記者認為機會伴隨年長而來──長者有更多時間或物質條件去做自己喜歡的事。85%的受訪記者相信,非常有必要改變長者的形象,特別倡導更加突 出年長所擁有的機會和潛力。他們認為,傳播長者多樣的形象很重要:年長不只是廣告所展示的銀髮耆英,也不是憂傷地在護老院漸漸褪色。研究還發現長者自信心 大體上有明顯增強,只有少數長者認為社會將他們邊緣化。

在慕尼黑,蒙特梭利(Montessori)融合學校將「多代工作坊」列為重要課程,自2008年起有70名長者專家每周定期和學生一起做項目,主 題包羅萬象,有服裝設計、廚藝、錄影、化學、生物、自製木車……長者們將他們的熱情、經驗、知識和靈感帶入學校日常教學中。有學生寫道:「他們是我的英 雄!」工作坊成為去年德國長者獎的獲獎者,獲得6萬歐元獎金的獎賞。


76歲的婆婆 Gunda Krauss 以她的 「旅程76」展示了老年的潛力和新想像。2009年她克服健康困擾,騎着三輪車貫穿德國南北。她開創了生命新的一章,激勵其他人不管活到什麼歲數都要走自 己的路;她希望社會看到長者對生活的好奇心和對生命的熱忱。她因此獲得三萬歐元的獎賞。

德國長者獎2012年開始舉辦,每年評選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長者和創意項目。羅伯特·博世基金會德國長者獎項目經理 Tobias Nerl 表示,這幾十年來,德國「人口結構變化」的課題一直都被熱烈討論着,一度被認為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如今卻成為德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社會所面臨的大 挑戰。

「除了對醫療護理的關注,一個重要的面向就是支持健康的長者獨立生活,看到老年的生命力和可能性。」 他認為,大眾對長者的印象會影響不同世代間的相處,也影響着個人對老化過程的理解以及期待。「獎項希望令公眾對老年有新的印象──看到老年的新潛力與機 會。退休並非意味着生活的結束,七、八十歲的他們,精力和熱情都令人受到鼓舞,令我們看到生命進入新的階段,精彩章節由你自己譜寫。」

在2015年的提名中,有專門為有行動障礙的長者而設的公眾運輸資訊平台,只要用軟件或打電話,便可以預約一位嚮導幫助他們使用交通工具,推動長者自由出行;有人創辦「長者青年中心」讓老友記可以放輕鬆見朋友、自己安排活動和項目,就像很酷的青年一樣 ……

德國人用種種珍視長者的細節,為「人生六十才開始」作了令人信服的示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