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新聞選輯:與年邁父母同住 照顧問題如何解?

資料來源: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9603

與年邁父母同住 照顧問題如何解?

Life Plus熟年誌/提供 2015/02/05

每位長者的居住安排都有不同的型態歷程,每種照顧也都有其優缺點,儘管歷程不同,但面對的情況多重又多變,都需要家人經歷複雜考量與坦然溝通。當父母因健康因素或喪偶,搬來與子女同住,我們該如何面對父母同住所牽動的問題與家族關係的變化?

「戰後嬰兒潮世代」第一年出生的人,今年即將屆滿七十歲。臺灣早在一九九三年進入聯合國設立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全國人口七%的「高齡化社會」,預計二○一八年,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一四%,正式邁向聯合國定義的「高齡社會」。

在高齡化與少子化的現況下,年邁的父母可能因就醫或安養的需要,搬來與子女同住,以下將分享兩則實際案例,看看子女應如何與同住家庭成員溝通?又有哪些事應該與手足之間討論、協調?

案例一、
貴英(化名)甫滿六十歲,剛退休,兒女成家居住在外,夫妻倆身體健康、感情和睦,正安排退休後的生活與國外旅遊。貴英母親原獨自住在舊社區,身體狀況不錯,也有鄰里朋友陪伴,但數月前病倒,入院就醫,身體狀況逐漸走下坡。貴英的兄弟姐妹都各自有家庭,原本商議若母親身體衰老需要照護時,大家輪流看顧,目前恰巧貴英退休無事,可花較多時間陪伴,且經濟狀況較佳,大家似乎順其自然地讓她有較多的承擔。母親在醫院治療後病情稍有起色,貴英希望帶母親回家就養,這個決定影響夫妻倆對未來的規劃,先生不甚贊成但未堅持反對。

預先籌劃、溝通
母親出院後,貴英原本考慮尋找安養中心照護,但因不放心,所以興起接母親回家同住照顧的念頭,一方面可就近照護,回報養育之恩,同時也為母女關係做一些修補。貴英雖是老么,但自小她就是家中表現較突出的孩子,一直對家裡的事有較多的承擔,母親甚至於委以重任,要她照顧兄姐,過去貴英總是默不做聲,在能力範圍內承擔一切,先生對此早有不平,認為其他兄姐也理當分攤承擔照顧的責任。

雖然目前看來貴英經濟、能力、體力允許,為了自己不遺憾,想要為長輩盡一份孝心,但若母親搬來同住,將會是長期且費心費力的大工程,家中的財務、家庭的角色,家中的硬體設備、家人的生活型態,勢必要做大幅調整,這些都是母親搬到家中前要討論的,也要考量自己能力可否擔負起那樣程度的照護,很多時候沒有預先思考這個問題,若硬撐照顧家人,長時間累積壓力與緊張對雙方反而不好,也忽略同住家人的感受,以及其他兄弟姐妹的責任,同住帶來的壞處可能比好處多。貴英此時應該主動溝通,在自己能力、先生意願、兄姐責任從中找到平衡。

貴英的先生看到太太決意扛起奉養之責,理智上知道應該支持妻子盡孝道,但退休生活與旅遊計劃的美好期待落空,心裡充滿矛盾與失落。對貴英來說,這個決定其中許多不確定因素,如母親健康狀況變化、生活秩序受影響等,都是夫妻關係的重大考驗,也可能引發三方關係的緊張。先生方面,也應該主動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壓抑自己的想法。


【口述/呂旭立基金會諮商心理師范衷慈】
【文字整理/鄭竹霞】
【完整內容請見《Life Plus熟年誌》 2015年2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