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1194/2800424
周傳久/聲音 長照服務中最容易被忽略的環境因素
2017-11-06 12:40聯合新聞網 周傳久
不久以前到日本老人醫院,看到每位護理師穿的鞋子很漂亮,恭維他們。但護理主任說,好穿重要,更重的設計是在讓護理人員走路減少磨地噪音干擾病人。這意味著他們考量到照顧環境因素,讓不能自行移動或常時間固定一處的病人,能得到較好的環境品質。
其實不只一般醫院,在任何長期照顧的環境都很需要考量聲音因素。或說,影響聽覺的因素。
在台灣一個現代化得讓一般機構羨慕的日照中心,來了一位離職社工,好心彈鋼琴給失智長者聽,就看到長者隨之有笑臉並且跟著節拍,真快樂。但另兩位長輩被吵得抓狂,無處可躲。
這讓我想起以前去挪威新設的失智專屬護理之家,三位主責設計的護理師解說,客廳的主廳旁還有兩間隔間房可以看電視,因為這樣想看電視的人不會吵到不想看電視的人。
後來在荷蘭,失智照顧機構的管理者告訴我,六成以上失智者異常行為言語來自環境與溝通,而非客戶本身生理問題。
我們照顧者可自行移動,我們的記憶幫我們判斷聲音意義,不想聽可能離開現場或改變聲音。但失智者有時難以分辨聲音的意義而困惑,因而煩躁,又不一定會表達,以致我們誤認黃昏症候群或亂貼標籤,或給予不實際的回應照顧,這造成許多衝突影響客戶身心和照顧挫折。
其實不只失智者,一般行動不便長者也有很多在意聲音。
將心比心,你若持續處於一處,有任何不願聽到的聲音是否也會煩躁呢?但我們從照服員新進訓練和長照護理教育或者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要實施復健活動時,都還需要理解聲音方面對失能長輩的干擾。
從視覺較差者的照顧經驗也告訴我們,弱視者對聲音更敏感,因為他們更借重聲音分辨環境,所以雜音是很大的困擾。
在政府積極建置的日照中心以及地方政府發展的關懷據點、日托中心,經常可見爭取補助而善意建置的伴唱機。有一部分老人要聽得到或者藉放大機壯大表現,但是當人多,其他不想聽或正在把握每周好不容易有的老友交談時間,變成災難一場,喉嚨都要啞了,這樣來這裡怎會成為愉快經驗呢?
許多高級長官經常來為新設據點或日照揭牌,看來美侖美奐,但實際上的使用品質很受到聲音因素的影響。若有人戴助聽器,那更是增加尖銳的感擾聲音。
搬鐵椅、伴唱機、外面施工、樓上電鑽敲打、照服員和護理師大聲聊化妝品和罵人,都可以影響失能長者的生活品質。
前述那挪威新設的失智社區,將工作人員辦公室和上下班出入門放在距離失智者主要活動大廳較遠的長廊一端,因為每次照顧者交班要回家會相互再見,經驗顯示這讓不能離開的住民感覺不好,甚至會因而嚷嚷「帶我出去」。所以空間設計想到避開這類衝突,也是讓失智者好過。
在芬蘭,新設的照顧園區旁要爆破舊房舍也要炸岩石,因為芬蘭岩石多。所以每次要爆破,前一分鐘就會施放一種聲音提醒大家有心理準備,不用被嚇到,這也是考量聲音因素。
在丹麥,八十六歲的安寧病房護理師在帶領亞美尼亞來的在職進修,她首先就提醒,在安寧病房的人許多看來不說話在睡覺甚至彌留,護理人員千萬不要大聲嚷嚷或三三兩兩說閒話好玩,更不能在患者附近指指點點討論病情。因為人死前,聽覺是最慢失去的五官功能,能夠減少說閒話造成病人的煩心,就是專業一環。
在台灣,政府推喘息服務,讓在家照顧長輩或老伴辛苦的人,若是想休息,可以將被照顧者送到機構暫時安置。目前許多被送去暫時安置的往往哭著出來。原因之一就是被送去四人房,整夜不得安寧。
已經有研究說,這樣長住,每天睡眠約五小時。更何況還有機構提供的喘息床位是鄰床有大吵的失智者,就是因這樣的失智者,才有空位給喘息!這不是折磨人,什麼是折磨人?
政府努力推長照,台灣各處每周有無數砸大錢的研習和銀髮產業會議。除了聚焦誰可以吃哪塊市場,要是真在意被照顧的人,未來要有關於聲音等對環境因素敏感的素養,這樣對大家都好。
我們需要聲音的刺激帶來美好生活,但或許也要一些關於不悅聲音的同理心訓練,而不是只有聽覺降低的訓練,讓我們更理解怎樣改善照顧品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