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3889&fullpage=true
康健雜誌
歌仔戲天王小明明猝逝 長者跌倒致死率高
作者 : 康健網站編輯
圖片來源 : 康健雜誌
歌仔戲天王、藝人施易男的母親「小明明」,7日清晨驚傳於自家浴室跌倒,重創後腦勺,送醫急救仍回天乏術,享壽75歲。國民健康署統計發現,跌倒是老人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跌倒所造成的傷害,不僅讓老人家身心痛苦,也加重照顧者的負擔。 在2015年1月家庭醫學醫學會出刊的《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期刊中就指出,65歲以上的老人每年約有30~40%發生跌倒的情形,也就是每3位就有1位每年至少跌倒一次;至於80歲以上之超高齡老人跌倒的比例更可增加到50%,也就是每2位就有1位每年至少跌倒一次。那麼,應該要如何預防長輩跌倒呢?《康健》請教了多位專家,提出以下7個預防的方法:
1.貼心的浴室:
浴室是最容易濕滑的地點,也是預防老人跌倒的重點,止滑的地面及必要的扶手是基本的要求。
台大醫院醫療復健輔具中心職能治療師紀宙強烈建議不要使用浴缸,因為浴缸的高度約45公分,進入時必須單腳抬得很高,很容易跌倒。若不方便拆除,就一定要在旁邊加裝穩固的扶手,並在浴缸內外做好止滑的裝置。
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講師謝德旺建議在淋浴間及洗手檯擺放不積水又防滑的椅子,方便長輩站累了時坐下來休息。
2.防滑的地板
專為銀髮族所設計的長庚養生文化村,在起居室的地板全面鋪上粗糙面的塑膠地磚,浴室地板也使用抓地力好、無拋光的材質。
若是不想大興土木改裝地面,紀宙建議在長輩的行經動線上貼上止滑條,特別是容易跌倒的地方,例如浴室、樓梯、下床處。黏貼的間隔為較腳掌長度小一點,例如腳的大小為30公分,則每隔25公分貼一條。
3.適當的照明
紀宙認為,「充足的照明是最基本的要求,」因為老年人的視力漸漸退化,對於光線的調節能力不如當年。所以,在年長者的活動範圍內保持明亮的光線,是預防跌倒的第一步。
另外,為符合老年人夜間上廁所的需求,除了在房間常設一盞夜燈之外,也可在行經路線的走廊、門檻或階梯處設置感應式的照明燈,避免被障礙物絆倒。
4.淨空的動線
銀髮族環境布置的基本原則就是「空間規劃愈簡單愈好」,紀宙提醒規劃前要先了解老人家的生活作息,然後針對平常的動線範圍「清空所有障礙物」,包括門檻、堆放的雜物、家具、電線,因為老人家的動作比較不靈活,再加上視力不好,很容易被障礙物絆倒。
「去除3公分以上的門檻,」紀宙建議,因為老年人抬起腳跨過門檻的動作,重心會集中在單一腳上而容易跌倒。
5.明顯的標示
「當障礙物無法清除時,就加上明顯的標示,」紀宙多年的經驗發現「顏色比文字容易辨別」,建議在障礙物(例如門檻、階梯)貼上顏色鮮豔或強烈對比的膠帶(或塗油漆),有助於提醒。
6.穩固的扶手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醫師梁偉成等人在「社區老人跌倒機轉與傷害嚴重度」一文中表示,走道、樓梯及洗手間,均應設有扶手,若跌倒時老人即時抓住扶手,可以減緩跌落時的衝力,避免嚴重的傷害。
另外,在椅子、馬桶及床邊加裝扶手,可以幫助老人家起身及坐下,減輕腿部的負擔;在門檻及浴缸旁加裝扶手,幫助單腳抬起時保持身體的平衡。
居家扶手安裝的高度視個人身高而做調整,一般離地約70~90公分,「抓握時手臂稍微有點彎曲,才會有施力點,」紀宙提醒。
7.友善的樓梯
研究統計,70%以上的跌倒發生在家中,而其中約10%是在樓梯間,尤其是下樓梯時。
當樓梯是不可避免的設計時,馬偕醫院物理治療師李映琪呼籲,「老年人居家的樓梯設計必須達到『階面踩得穩』、『階高抬得高』、『扶手抓得牢』的目標。」
她建議階梯的踏面應寬闊到可容納80~90%的足面,約25~30公分;考量老年人下肢肌力不足,上樓梯時沒有足夠的力氣抬高大腿,階梯的高度應不超過15公分;另外,兩側扶手距離不超過1公尺,讓老年人可以輕鬆地抓穩。
此外,由於老年人對於光線及顏色的敏感度降低,因此階梯面與階高面應使用容易區別的對比色,階梯面採用鮮明的顏色,階高面則用暗色系。
有不少老人是在下樓梯時錯失了最後一階而發生跌倒的意外,紀宙治療師特別提醒樓梯的扶手必須在最後一階後再延伸30公分,才能讓老人穩穩地踏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