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0日 星期五

新聞選輯:新冠肺炎時期,高齡者更需心理支持與活動

資料來源: 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html?id=72022

新冠肺炎時期,高齡者更需心理支持與活動
【專家觀點】

伊佳奇
陳之俊
2020-04-08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尚未平息,各縣市衛生局紛紛規定長照機構禁止探視,機構暫時停止平日活動,易造成住民出現心理、情緒、肌少症等狀況,尤其是認知功能已經缺損的長者,欠缺短期記憶與現實導向等功能,無法確認現在環境是受到新冠肺炎流行的影響,生活必須改變以為因應,形成精神行為症狀(BPSD)出現頻率較高,造成已經人力吃緊的機構照護上更大的壓力,衛福部應協助機構規劃雲端的各種心理支持與活動課程。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為強化防疫措施,公布防疫「社交距離」,規範是室外保持1公尺、室內1.5公尺,這項規定更使得許多空間有限的機構更不願為住民提供該有的活動,若沒有活動,長者不是久坐,就是久睡,這兩者都造成肌肉的流失。疫情尚未結束,阻止了病毒,卻可能因缺乏運動,造成「肌少症」(Sarcopenia),容易跌倒,跌倒是台灣高齡者意外死亡第二位原因。

有研究指出,高齡者長期久坐又缺乏中強度的肌力運動,易使肌肉流失,出現「肌少症」,使跌倒風險上升,建議高齡者多運動,才能增進肌肉力量。此外,一般人臥床一週,肌肉功能少20%,基本上要恢復很困難,即使是年輕人也難逃,根據統計,50歲以後每年肌肉量會減少1%~2%,年紀愈大,肌肉力量、肌肉量等雖會逐漸降低,疫情時期停止各項活動,勢必影響長者肌肉的狀況。

有專家建議,長者應該維持中強度運動,所做的運動能讓呼吸有點喘,以增進肌力的阻力訓練,若是肌力訓練不足、加上長期久坐情況下,很容易造成肌肉流失、肌耐力不足,而增加跌倒風險。

日本對高齡者生活方式進行瞭解,發現許多老人整日在家看電視,幾乎隔絕了與外面的來往,兩三週後,他們走路時已經搖搖晃晃了。日本老年醫學會認為,每位老年人在兩週內不行走活動帶來的肌肉量減少,相當於通常情況下7年的肌肉減少量。

年紀愈長愈容易有「肌少症」,其主要的症狀包括高齡者感覺沒有力氣、活力變差、走路速度慢,久而久之,還可能伴隨其他疾病,若是疫情時期,機構暫停所有活動,影響長者肌肉狀況更為嚴重。

❝「肌少症」並非單一因素所引發,除了年齡愈長,肌肉量逐漸減低外,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心臟病等多重疾病,憂鬱、老人獨居、營養不良等都有可能引發。❞

由於第156例為長照機構護理人員,自此之後,各縣市衛生局禁止機構探視及包含一般醫事人員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等支援不同機構,原本對於營運成本控制嚴格的長照機構,平時即是聘請兼職人員協助機構住民活動及營養,此刻更不能疏忽長者營養。

因此在營養上,尤其以蛋白質關係到長者肌肉維持,疫情階段,營養師雖無法進入機構協助,政府禁止兼職人員進入機構的規定對長者是雪上加霜,機構仍可透過線上與營養師討論與接受指導,以持續規劃長者營養,維持住民每日三餐保持營養。

相較於年輕人,封閉式管理給長者,尤其是認知症長者,帶來更多的不適應,機構如何幫助長者平安度過疫情的閉關階段,成為許多機構的重要課題。

可從線上活動規劃與發展,配合疫情指揮中心所公布防疫「社交距離」,如何運用機構內外的空間,分組讓長者進行活動,室內則多利用線上遊戲活動,若人力允許維持或規劃各項動靜兼具的活動,譬如:書法、繪畫、編織、手機軟體操作、甚至外語、歷史、心理學等等,讓長者去帶領有學習興趣的住民一起享受學習,帶來的愉悅,找到生活中的自我價值。

政府已編列疫情紓困經費,衛福部應協助長照機構從防疫設備、人力補充、雲端課程規劃與設計、照護者(家屬)與長者線上互動遊戲等軟體,讓機構度過防疫階段的困境,促使長者能平安持續生活。

政府與機構更可主動鼓勵家屬利用視訊與長者定時互動,及透過寵物飼養或寵物機器人,給予長者心理支持與慰藉,減少孤獨感,增進情緒穩定性,降低因疫情的限制所產生情緒上的影響。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