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新聞選輯:調查顯示:為父母養老 83.1%受訪者稱感覺有壓力

資料來源:http://www.chinesetoday.com/big/article/1023830

調查顯示:為父母養老 83.1%受訪者稱感覺有壓力
2015年07月24日 06:16:04 作者: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我國將成為世界上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如何讓老年人有一個健康舒適的晚年是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對200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1.7%的受訪者曾考慮過自己或父母的養老問題,83.1%的受訪者在父母養老的問題上感覺有壓力。在養老方式的選擇上,74.8%的受訪者傾向於家庭養老。

參與調查的受訪者中,00後佔0.6%,90後佔24.8%,80後佔46.3%,70後佔21.2%,60後佔5.8%,60前人群佔1.5%。

83.1%受訪者在父母養老問題上感覺有壓力
張學軍(化名)是一名公務員。二十多年前,還是“農村娃”的他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城裏的師範院校,畢業後直接被分配到國家機關工作。多年以後,張學 軍已經在城裏成家立業、紮根落地,而留在農村的老人就成了他最大的牽掛。“我父母身體都比較差,平時就小病不斷。幾年前,父親還突然中風,到‘閻王’面前 走了一回。”張學軍說,這些年來,他父母的年紀越來越大,生活也越來越不能自理,他們兄妹幾人把老人接到了城裏養老,但還是遇到不少問題。

張學軍幾兄妹湊錢給老人在城裏買了一套房子,請了一個保姆,讓他們安心住下,但是老人比較難融入城市裏的生活。“在這裡,他們沒有朋友、不認識路, 說話的口音都跟城裏人不同。城裏人的娛樂方式他們就更不懂了。所以兩位老人平時生活比較單調,存在自卑、壓抑的情緒。”張學軍說,從情感上,他父母想要回 農村,但是老家沒有子女照顧。如果回去的話,父母生病、有突發狀況都很難顧及週全。他只能盡力多給老人關心、讓他們儘快適應城市生活。

調查中,81.7%的受訪者表示曾考慮過自己或父母養老的問題。在為父母養老的問題上,83.1%的受訪者感覺有壓力,其中,29.2%的受訪者坦言壓力很大,僅13.2%的受訪者覺得沒什麼壓力,3.8%的受訪者感覺不好說。

蘇曉姍是四川大學的一名大四學生。少年時父母離異的她,一直跟母親生活在一起。說到養老問題,蘇曉姍告訴記者,暫不考慮未來的公婆的話,她只需要贍養一個老人,經濟壓力相對比較小。但事實上,單親家庭面臨著特殊的養老困難。

“因為沒有再婚,我媽媽一直把我作為生活的重心,我很感恩,但是也有些擔心。我成家以後,她可能會失去精神寄託,生活就會非常乏味空虛。”蘇曉姍 說,單身的老人更需要精神上的關愛和子女陪伴。但是隨著年輕人外出拼搏、自立門戶,天倫之樂對很多老年人來說已成奢侈品,老年人“自養”的情況已經比較普 遍。

年輕人為父母養老面臨哪些現實困難?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最普遍的困難是年輕人工作忙,沒時間陪伴父母(66.4%),接下來是獨生子女為父母養老 壓力大(46.7%)和老年人因為生活習慣、身體狀況等原因不願隨遷移(41.9%)。受訪者面臨的其他困難還包括:與老年人同住可能產生家庭矛盾 (31.5%),“家庭養老”以外的養老服務體系,如養老院、社區養老服務等不健全(21.6%),房子面積不夠與父母同住(21.0%),“家庭養老” 以外的養老服務費用過高(18.0%),養老保險金數額太少或發放不及時(16.5%),養老保險計算和領取受戶口限制(12.2%)等。

調查顯示,對於政府當前在居民養老方面的投入,8.0%的受訪者認為足夠,46.3%的受訪者認為不太夠,40.6%的受訪者直言不夠,5.2%的人表示不好說。

“對於老年人來說,有些病真是生不起。”家住內蒙古通遼的老人李春秀說,去年她生病住院,花了幾千塊錢不說,兒子女兒還得放下工作來輪流照顧她,非常辛苦。要是生了大病,更要牽動整個家庭。李春秀感嘆,老年人還是缺乏保障。

64.7%受訪者建議國家繼續完善養老保險制度設計

張學軍父親的健康狀況比較差,最近兩年已經不能自主行走和吃飯,必須要靠他人幫助。由於保姆一人照顧不週,徵得父親同意後,一年前張學軍兄妹把父親送去了養老院。

“我們找養老院的時候真是焦頭爛額,因為服務好且價格合理的養老院實在是太少了。一個破破爛爛的、護理人員不專業的養老院,哪個子女敢把老人送過 去?最後,我們找到了一家外資的養老院,他們的護理還算比較貼心。”張學軍說,在養老院,他的父親依然住不習慣。“父母這一輩的老人特別需要精神陪伴,需 要家庭的溫暖。父親感覺養老院冷冰冰的,天天嚷著要回家。兩個月後,我們又把他接了回來” 。

調查顯示,目前在養老方式的選擇上,傾向於家庭養老的受訪者最多,74.8%的受訪者選擇這種方式。37.7%的受訪者會在自己照顧老人的同時,選 擇社區有關機構和人士為老人提供到府服務或托老服務;21.2%的受訪者選擇更強調普通居民相互幫扶與慰藉的互助養老,作為社區養老的補充。受訪者考慮的 其他養老方式還包括:敬老院等機構養老(18.2%),倒按揭、房產置換、招徠房客、合居養老等以房養老模式(12.4%),根據季節的變化選擇不同居住 地點的旅遊養老(12.2%),企業對購買自己產品的消費者給予養老金回饋制度的消費養老(8.0%)。

張學軍認為,父親不能接受養老院養老可能跟他們接受的教育、成長的歷史有關。“我們這一代思想就比他們開放些。等我老了,如果子女不在身邊,我可能就自己搬到養老院去。一來減輕子女負擔,二來自己也有伴兒。只是希望養老院服務能更好、收費能更低一些。”他說。

“我始終覺得,老人要活得開心、自在,必須多與他人交往。現在的老人大多是居家養老,出了家門才能跟人交往,那為什麼不把房屋本身變成一個固定的聊 天空間呢?”蘇曉姍告訴記者,她外出旅遊的時候,見過有很多“民宿”。“民宿”本質上就是居民住宅,但是承擔了旅館的功能。“很多民宿都是老人在管理。他 們為住客提供飯食、衛浴、叫車等服務,也會和住客聊天,生活過得非常充實,而且始終有新鮮感。我覺得這就是一種很好的養老方式。”她說。

老年人晚年生活品質的提高,離不開國家的投入與支援。調查中,64.7%的受訪者建議國家繼續完善養老保險制度設計,62.5%的受訪者建議國家加 大對養老事業的投入,57.5%的受訪者希望國家健全養老設施的配套建設,45.2%的受訪者認為培育養老社會服務產業很有必要,38.0%的受訪者提議 建立對養老機構品質的考核評估標準,34.8%的受訪者希望國家探索新型養老模式。

此外,31.5%的受訪者認為子女應注重對老年人精神關愛,30.5%的受訪者呼籲社會提倡敬老愛老。

蘇曉姍一直在幫助母親培養興趣、擴展朋友圈:“老年人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找到子女以外的生活重心。社區裏組織跳廣場舞,我媽媽本來不願加入,最後還是被我說服了。現在,跳舞已經成了她的常規活動。可見,通過一點點的努力,習慣是可以慢慢培養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