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185457
利尿劑若過量 小心過度脫水
2018-03-20
文/王舒民
80歲陳伯伯有心臟病和腎臟病病史。兩週前自覺呼吸不順,平躺時一直咳嗽,加上雙側下肢腫脹,趕緊就醫。胸部X光檢查顯示,他的雙側肺積水,醫師開兩種利尿劑讓他服用。
陳伯伯服藥後,呼吸不順及水腫的狀況漸漸改善。但是兩天前,他開始覺得頭暈站不穩,血壓的收縮壓也由原本的130-140降至100-110毫米汞柱,聲音也變得沙啞,再就醫後發現,可能是利尿劑造成的副作用;減量後,這些不舒服的症狀才消失,血壓也恢復平日的範圍。
慢性病患者使用利尿劑非常普遍,不論是心衰竭、肝腎衰竭,或是循環不良導致的水腫,幾乎都會使用到利尿劑。低劑量時,可以平衡體內的水分,減少心臟負擔並有降低血壓的效果;但如果像陳伯伯這種肺積水的情形,當然就必須使用高劑量,甚至兩種以上的利尿劑來治療,以免肺積水惡化導致呼吸衰竭。但是只要是藥物,就有其副作用。
利尿劑在脫水的過程中,水分會被強迫從腎臟排出體外,如果體內水分已經達到平衡,再繼續強迫利尿便會有過度脫水的現象。對老年人來說,過度脫水的症狀往往比年輕人嚴重多;年輕人頂多口渴,可是老年人卻可能造成低血壓,甚至演變成急性腎衰竭。
過度脫水時,水分會優先保留給重要的器官,例如:大腦、心臟、肝腎等,而且會啟動口渴中樞使我們感覺口渴而去喝水。但老年人的這些神經反應比較遲鈍,所以往往無法在適當時機補充水分。
輕度脫水時,會有心跳變快,口腔黏膜及皮膚變乾燥,聲音沙啞;嚴重時,則會產生姿勢性低血壓、體重減輕、電解質異常、尿液減少,甚至併發急性腎衰竭。
在服用利尿劑的過程中,建議可以觀察腳部水腫的改善程度;另外,最簡單卻是最準確的就是每天測量體重。如果恢復到原先體重,表示水腫改善,這時可與醫師討論是否考慮減量或停止服用利尿劑,一旦體重又上升(排除便秘很多天沒排便的情形),再繼續恢復利尿劑的使用。
利尿劑是一把雙面刃,正常使用下,大部分對疾病控制很有效果,但是我們仍須注意藥物的副作用,如有任何問題,一定要與醫師溝通是否減藥或停藥,切記不可胡亂停藥或不顧症狀持續服藥,以免產生其他過度脫水的問題!
(作者為台中舒民診所院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