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https://www.hbrtaiwan.com/blog_content_1270.html
人口老化與創新的關係如何?跨33國的研究告訴你
What a Study of 33 Countries Found About Aging Populations and Innovation
哈佛商業評論數位版
與先前的世代相比,出生於1950和1960年代的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活得較久,孩子生得較少,因此,現在幾乎所有西方國家人口都走向高齡化。這個趨勢的嚴重程度可能是世界歷史上首見,自然也就對現代社會的健康照護、退休金制度、公共債務管理帶來嚴峻挑戰。
政治人物常常認為,經濟成長就能減輕這些問題。他們的想法很簡單:經濟成長愈快,就能有更多收入可投入高齡醫療。薪資較高,就能挹注更多經費給隨收隨付制(pay-as-you-go)的退休金制度,於是避免退休基金倒閉。而且經濟成長能減少政府的債務對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有利於未來政府舉債,並降低舉債成本。
然而問題在於:人口老化本身就是造成GDP和平均每人GDP降低的原因之一。由於生育率不斷下滑,年輕人進入職場的人數還趕不上高齡人口離開職場的人數,於是有效勞動力逐漸下滑,GDP也隨之走下坡。此外,隨著平均壽命延長,較少的勞動人口還得撫養愈來愈多、愈活愈久的退休人口。這樣一來,平均每人GDP往往也在下滑。
如果能用創新來提升仍在工作勞動人口的生產力,就可能扭轉局面。如果人少但生產力較高所創造的產值,能等同於人多但生產力較低所創造的產值,GDP就不會下跌。同樣地,如果勞動人口減少、但生產力提升,平均每人GDP也就能維持平穩不變。經濟成長是結果,創新是達成結果的方法。
我們能否合理期待,老化的社會真能達到必要的創新水準?社會學家、政策制定者和文化研究者都傾向假設高齡社會缺少創業精神、偏好安全而非冒險、而且比較沒有前瞻性。如果真是如此,前景看來不妙,人口老化會讓社會走向停滯、少有創新。
我們研究了33個OECD國家在1960–2012年間的狀況,希望找出不同國家和時代之中,人口老化與創新活動的實際關係。我們以「扶老比」(old-age dependency ratio,65歲以上人口對15-64歲工作人口的比例)做為「人口老化」的衡量指標,而以平均每一千位居民的專利數做為「發明活動」(Iinventive activity)的衡量指標。
結果發現,人口老化與發明活動的關係呈現高峰狀(hump-shaped):每一百位勞動人口需撫養24~27位老年人口時,創新達到高峰。這種社會的老化程度其實很驚人,這是日本在1999~2003年、德國在2001~2004年的老化程度。在峰形左側的國家可能是人口逐漸老化、創新日益增加,而在右側的國家則是人口逐漸老化、創新日益減少。
這種發展模式該如何解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