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新聞選輯:《不可不知》骨鬆肌少易扭傷、摔斷骨

資料來源:https://times.hinet.net/news/20987213

《不可不知》骨鬆肌少易扭傷、摔斷骨
台灣新生報 2017/11/14 00:00(2天前)
「骨鬆肌少症」亦即骨質疏鬆及肌肉衰弱,使肌肉保護關節的穩定度較差。多發生於老年人,且常會扭傷或跌倒即骨折,一旦骨折,特別是常發生的髖部部位,恐增加近三成的死亡率。

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提醒,男性65歲以上、女性50歲以上或停經後須慎防。該學會理事長陳芳萍醫師表示,骨鬆肌少症常發生在年紀較長者,因骨骼、肌肉、和關節隨年齡增長,會產生自然老化現象,骨質變得越來越不緻密,且肌肉量與肌力減少,關節軟骨退化。

患者常會有駝背、脊椎或關節變形,身體無法自由的向前彎,手腳無力使行動力受到限制等。而老人家體力較差,平衡感也不好,最容易發生跌倒就骨折,且多半發生在髖部骨折居多。

由於骨鬆肌少症在早期並沒有明顯的症狀,通常到了經常性骨折,以及嚴重的彎腰駝背,才驚覺它的存在。建議民眾可從以下四項日常生活中察覺──

一、「老縮水」:當身高倒縮3公分以上,可能與骨質疏鬆引起脊椎壓迫性骨折,造成駝背,身高變矮。

二、「牛步化」:走路緩慢如老牛拖車或過馬路時速度變慢,紅綠燈變燈後,斑馬線還走不過半,代表肌力衰弱。

三、「蒟蒻臂」:手無力,濕的毛巾使出洪荒之力都擰不乾,代表手臂的肌肉質量變少,造成肌力衰弱。

四、「腳骨軟」:深蹲後起不來,或站立有困難、容易軟腳,表示腿部的肌群力量衰弱或關節炎。

人體的骨密度從35歲以後開始走下坡,過去幾乎只會出現在老年人身上的肌少症問題,現在已逐漸年輕化。坊間常聽到「白」「富」「美」,輕熟女也要留意。根據國健署統計,高達71%的女性因過度追求美白,反而過度防曬而缺乏陽光照射,容易維生素D不足,造成骨質疏鬆。

且飲食越來越精緻化,若輕忽高糖高鹽的攝取量,不僅容易因攝取過多而影響鈣質吸收會有骨質疏鬆,也因營養不均衡,易引起肥胖型肌少症,進而容易引發關節炎;或者因追求美麗的身形,瘦太快也會損失肌肉質量,造成肌耐力嚴重不足,引發肌少症,不可忽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