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資源 照護家人之路不孤單
2018-08-10 08:46理財周刊
【文.林宗憲】【理財周刊第937期】
不只是張曼娟,許多名人,如楊貴媚、吳若權、侯昌明等,都經歷了照顧父母的辛酸史,更別說一般人,不是為了照顧親人而辭去工作,就是長期在體力、情緒上的耗盡下,創傷累累,因為照顧,屢見不鮮的社會悲劇更時有所聞。今年台灣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後,家庭照顧問題只會更加嚴峻。
台灣在儒家以孝為先的觀念下,家中有人因病臥床,大都優先考慮由家人照顧,萬不得已才會找他人幫忙,或是送到養護機構。但照顧的重擔,並非只靠親情支持就夠了,除了身心的消耗,還有許多照護專業上的考量,包括飲食、生活協助、設施改善,或是情緒引導、復原(減緩惡化)的訓練等,都會影響病人的狀況,如果缺少外部協助,對家庭照顧雙方都會產生許多副作用。
外籍看護、長照2.0有條件限制
事實上,根據統計,去年在台外籍看護已經超過二十四萬人,是目前除了家庭自行照顧之外,最常見的居家照顧模式。外籍看護每月費用約二萬多元,而且全天候都可以在病人旁邊照料,是一般人較為經濟的選擇。
但申請外籍看護必須具備一定條件,許多人卡在「巴士量表」過不了關,並非人人可行,何況還得經過數個月漫長的等待。另外,即便能請外籍看護,語言、飲食等也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加上他們多數都沒受過專業的照顧訓練,除基本的生活照料之外,能提供的照護非常有限。
除了外籍看護之外,政府從長照十年計畫,到現在的長照2.0,提供越來越多的照顧協助,服務對象也越來越廣。以居家照護來說,從沐浴、翻身、備餐到陪同就醫等都有,即使非低收入戶也能申請(補助比例不同)。
政策雖然越來越重視,但政府資源畢竟有限,以前採時數制,現在是由照顧管理專員評估可使用的項目,對有需要的家庭而言,仍很難滿足,加上目前只在白天提供服務,有些家庭無法採用,在人力限制下,更別談選擇合適的照顧人員。
第三方短期居家照顧預約平台
居家照護各種資源比較
另一方面,隨著平台經濟的盛行,居家照顧也跟著翻轉,像「優照護」這種第三方短期居家照顧預約平台,以媒合方式配對照顧雙方,讓家庭找到最合適的照顧者,並且彈性地配合各種需求,不論是數小時的陪伴就醫、洗腎,或是幾週的手術出院照顧調養,甚至外籍看護請假的空窗都可支援。
居家照護預約平台最大的好處在於「方便」,因為自費,所以沒有任何條件限制,加上「以時計費」(三小時以上即可預約),不僅彈性大,而且不需要考慮照顧的內容或項目,隨時預約,隔日人就可以到家裡照顧。加上照顧者都是本國籍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事前可看到相片與資歷,並以「評價機制」管控服務品質,還能透過網路科技事前溝通、衛星定位打卡簽到,平台經濟的優勢在這裡一樣都不少。
有人說:「照顧就像一條漫長而孤單的路」,其實,利用外部資源,像預約三小時的居家照顧服務,就可以讓自己休息一下、減輕負擔,並且提高照顧的品質、兼顧親情與生活的平衡,讓這條路走得順利而長久。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周刊》937期。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訂閱理財周刊電子雜誌或免費下載AP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