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https://www.uho.com.tw/article-66120.html
高齡獨居時代來臨!專家揭「4關鍵」獨老不孤老:結交「新型態家人」
2025/3/25
Uho編輯部
台灣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高齡獨居也可能變成常態,該如何做好獨居準備?日本愛知學院大學綜合政策學院博士董怡汝於《打造黃金老年,避免下流老人風險》一書中,通過實際案例說明老年可能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幫助讀者學習如何為老年生活做好準備,減少錯誤認知帶來的痛苦,從而在老年生活中獲得更多的幸福和滿足。以下為原書摘文:
高齡獨居增加將成為常態
隨著家庭結構轉變,三代同堂大幅減少,家庭型態以父母及未婚子女兩代共同組成的核心家庭為主,當子女離巢,許多家庭就剩下兩夫妻,其中一方先離世,沒有與下一代同住即成為獨居。
沒有生育的夫妻增加,一方先離世另一方亦會成為獨居;離婚率增加或者夫妻分居狀態下,恢復單身之後也可能成為獨居;大量增加的終身未婚者,多數也是獨居;平均壽命提高⋯⋯等。這些因素都會造成高齡獨居人數自然增加,換言之,無論是否結婚,無論是否有子女,老年獨居的可能性都很高。
高齡獨居時代來臨!專家揭「4關鍵」獨老不孤老:結交「新型態家人」 | Uho優活健康網
繼續閱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6120.html
銀髮福祉資源網
南開科技大學圖書資訊處銀髮福祉資源網,提供銀髮福祉相關資訊資源。
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新聞選輯:從一張車票看台灣長照問題 清大教授:老人不等於病人
資料來源:https://www.cw.com.tw/article/5134484
從一張車票看台灣長照問題 清大教授:老人不等於病人
文
林文源
天下雜誌819期
發布時間:2025-03-17
這是關於一張車票的故事。而故事的背後,是關於兩個不忍苛責的體制:醫療與長照。
從近20年前照顧家人以來,對長照有許多個人觀察跟深入體會。
其中一個體制問題的關鍵,在於「過度用醫療去想像照護」。
從以下這張車票的故事,可以看見長照跟醫療體系應該如何銜接的議題,以及台灣民眾、政策太習慣用醫療去解決老化跟長照問題。
衛福部的決策精神中提到,長照服務的交通接送是用來協助「接送被照護者往返社區式長照機構、醫院就醫或復健」,而針對偏遠地區相關補助計劃則包括「為協助長照服務資源不足地區民眾使用就醫、接受長照服務或其他生活照顧所需」。但這樣的精神,落實到各縣市卻產生極大的差異。
新聞選輯:退休後二度就業可續提退休金 2023年勞工平均年領6.6萬
影片來源:https://youtu.be/harBonwN3cc?si=klm_SThTRs51UzzH
退休後二度就業可續提退休金 2023年勞工平均年領6.6萬|20250320 公視晚間新聞
退休後二度就業可續提退休金 2023年勞工平均年領6.6萬|20250320 公視晚間新聞
2025年3月20日 #勞工 #退休 #勞保
許多勞工退休後,可以領取勞工退休金以及勞保老年給付,不過退休後二度就業者的中高齡勞工,不管是擔任正職或是打工,還是可以申請續提退休金,而且沒有年齡上限,保障了中高齡二度就業者。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43150
許多勞工退休後,可以領取勞工退休金以及勞保老年給付,不過退休後二度就業者的中高齡勞工,不管是擔任正職或是打工,還是可以申請續提退休金,而且沒有年齡上限,保障了中高齡二度就業者。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43150
2025年2月27日 星期四
期刊資源: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xercise, activities, and frailty in older Chinese adul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ased on the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CLHLS) data
資料來源:https://bmcgeriatr.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77-025-05802-2
Published: 26 February 2025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xercise, activities, and frailty in older Chinese adul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based on the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CLHLS) data
BMC Geriatrics volume 25, Article number: 131 (2025)
Abstract
Objectiv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xercise/activities and frailty in older Chinese adults using the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CLHLS).
Methods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included 6862 participants aged 65 years or older from the CLHLS 2018. Frailty was assessed using a 38-variable frailty index (FI). Activities included Tai chi, square dance, garden work, raising animals/pets, playing cards/mah-jongg, social activity and housework.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sses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xercise/activities and frailty, adjusting for covariates such as gender, age, BMI, chronic diseases, residence, education, co-residence, economic status, smoking, drinking, physical labor history, and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included 6862 participants aged 65 years or older from the CLHLS 2018. Frailty was assessed using a 38-variable frailty index (FI). Activities included Tai chi, square dance, garden work, raising animals/pets, playing cards/mah-jongg, social activity and housework.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sses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xercise/activities and frailty, adjusting for covariates such as gender, age, BMI, chronic diseases, residence, education, co-residence, economic status, smoking, drinking, physical labor history, and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Results
The mean age of this study was 81.5 (SD = 10.3)years, with 3567 (52%) females. Frailty prevalence was 32.3%. The prevalence of exercise and daily activities was 31% and 78.6%, respectively.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likelihood of frailty increased with decreased exercise (OR = 1.85, 95% CI: 1.57, 2.18, P < 0.001) and activities (OR = 4.43, 95% CI: 3.74, 5.25, P < 0.001).
The mean age of this study was 81.5 (SD = 10.3)years, with 3567 (52%) females. Frailty prevalence was 32.3%. The prevalence of exercise and daily activities was 31% and 78.6%, respectively.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likelihood of frailty increased with decreased exercise (OR = 1.85, 95% CI: 1.57, 2.18, P < 0.001) and activities (OR = 4.43, 95% CI: 3.74, 5.25, P < 0.001).
Conclusions
Participation in exercise/activities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likelihood of frailty. Regular housework may also contribute to reducing frailty risk.
Participation in exercise/activities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likelihood of frailty. Regular housework may also contribute to reducing frailty risk.
新聞選輯:國衛院專欄|健忘、胃口差、心情低落…是憂鬱還是失智?4大面向檢視自己,引導家人就醫
資料來源:https://www.cw.com.tw/aging/article/5134137
國衛院專欄|健忘、胃口差、心情低落…是憂鬱還是失智?4大面向檢視自己,引導家人就醫
文
吳其炘
銀天下
發布時間:2025-02-21
台灣高齡長者中,約有5-20%可能罹患憂鬱症或出現明顯憂鬱症狀,但依據國衛院學者的研究,實際就醫比例卻僅約三成。家人支持與鼓勵是影響長者是否願意求助的關鍵因素。
研究顯示,有配偶或參與社交活動的長輩較易接受治療,可見家人的關心與陪伴對促進長者就醫相當重要。家屬可以從以下4 個面向協助家中高齡憂鬱症患者。
面向1.提早辨識憂鬱症
許多長者並未意識到自己罹患憂鬱症,這可能與他們表達情緒的方式和年輕人不同有關。典型憂鬱症狀包括心情低落、對生活失去興趣、疲勞、負面思考等,但在長輩身上,憂鬱症的表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國衛院專欄|健忘、胃口差、心情低落…是憂鬱還是失智?4大面向檢視自己,引導家人就醫
文
吳其炘
銀天下
發布時間:2025-02-21
台灣高齡長者中,約有5-20%可能罹患憂鬱症或出現明顯憂鬱症狀,但依據國衛院學者的研究,實際就醫比例卻僅約三成。家人支持與鼓勵是影響長者是否願意求助的關鍵因素。
研究顯示,有配偶或參與社交活動的長輩較易接受治療,可見家人的關心與陪伴對促進長者就醫相當重要。家屬可以從以下4 個面向協助家中高齡憂鬱症患者。
面向1.提早辨識憂鬱症
許多長者並未意識到自己罹患憂鬱症,這可能與他們表達情緒的方式和年輕人不同有關。典型憂鬱症狀包括心情低落、對生活失去興趣、疲勞、負面思考等,但在長輩身上,憂鬱症的表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2025年2月26日 星期三
新聞選輯:毛巾擰不乾、罐頭打不開?醫警告肌少症「5大徵兆」不只是肌肉減少
資料來源:https://www.uho.com.tw/article-65996.html
毛巾擰不乾、罐頭打不開?醫警告肌少症「5大徵兆」不只是肌肉減少
2025/2/24
王韻雅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後,高齡者的相關疾病及症狀也愈來愈受到重視,其中「肌少症」就是其中一項。肌少症不是只有肌肉減少,還包含肌肉力氣減退和活動表現變差,不僅影響行動能力,更可能引發跌倒、骨折,甚至提高死亡風險。建議多留意肌少症徵兆,才能及早預防或治療。
台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骨鬆肌少衰弱症中心主任洪家佩指出,根據國際肌少症工作小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EWGSOP)定義,肌少症是一種因肌肉質量減少及肌力下降所導致的問題,不僅影響行動能力,更可能引發跌倒、骨折,甚至提高死亡風險,帶來的健康挑戰不可輕忽。
洪家佩表示,肌少症除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常被民眾輕忽。研究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民眾患有肌少症的比例約為6.8%,人數接近失智症,但卻有超過8成患者無病識感,建議多留意肌少症徵兆,才能及早預防或治療。
新聞選輯:https://www.uho.com.tw/article-65996.html
毛巾擰不乾、罐頭打不開?醫警告肌少症「5大徵兆」不只是肌肉減少
2025/2/24
王韻雅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後,高齡者的相關疾病及症狀也愈來愈受到重視,其中「肌少症」就是其中一項。肌少症不是只有肌肉減少,還包含肌肉力氣減退和活動表現變差,不僅影響行動能力,更可能引發跌倒、骨折,甚至提高死亡風險。建議多留意肌少症徵兆,才能及早預防或治療。
台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骨鬆肌少衰弱症中心主任洪家佩指出,根據國際肌少症工作小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EWGSOP)定義,肌少症是一種因肌肉質量減少及肌力下降所導致的問題,不僅影響行動能力,更可能引發跌倒、骨折,甚至提高死亡風險,帶來的健康挑戰不可輕忽。
洪家佩表示,肌少症除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常被民眾輕忽。研究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民眾患有肌少症的比例約為6.8%,人數接近失智症,但卻有超過8成患者無病識感,建議多留意肌少症徵兆,才能及早預防或治療。
新聞選輯:https://www.uho.com.tw/article-65996.html
新聞選輯:徐業良專欄|應用智慧科技不再是未來式,我們的照顧者準備好了!
資料來源:https://www.cw.com.tw/aging/article/5134191
徐業良專欄|應用智慧科技不再是未來式,我們的照顧者準備好了!
文
徐業良
銀天下
發布時間:2025-02-25
這幾年我們研究中心協助國家衛生研究院執行「推動智慧科技應用於高齡照顧合作計畫」,由照顧機構分析自身照顧問題、需求、及應用情境,規劃導入既有智慧科技照顧產品,提出計畫書;計畫每年評選出12家機構,提供最高40萬元導入經費,由計畫辦公室協助媒合、採購、驗收、建置和輔導,期望,以照顧者為主體,創造、推廣智慧科技落地應用在高齡照顧的成功經驗。
這個月專欄的主題其實不是要談這個計畫。為了解國內高齡照顧機構在智慧科技應用的實際經驗和動機,計畫也以問卷進行「智慧科技於高齡照顧之應用經驗調查」,得到許多有趣的結果,想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這份問卷想要了解三個問題:首先詢問高齡照顧機構是否已經在高齡照顧服務中應用智慧科技產品、或已規劃近期導入;其次詢問機構照顧者認為哪一類智慧科技照顧產品對貴機構最有幫助;最後則是詢問機構應用智慧科技照顧產品可能的動機。
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新聞選輯:高齡家庭有感通膨 想重返職場 卻仍存在年齡歧視
影片及資料來源:https://youtu.be/8QO6j9G2hJI?si=Tyc-3Q44iSQ2-7bF
高齡家庭有感通膨 想重返職場 卻仍存在年齡歧視|十點不一樣20250218 @TVBSNEWS01
TVBS NEWS
觀看次數:1,769次
高齡家庭有感通膨 想重返職場 卻仍存在年齡歧視|十點不一樣20250218 @TVBSNEWS01
TVBS NEWS
觀看次數:1,769次
新聞選輯:陽光行動/高齡、少子 保費恐壓垮年輕世代
資料來源:陽光行動/高齡、少子 保費恐壓垮年輕世代 | 健保永續再檢視 | 要聞 | 聯合新聞網
陽光行動/高齡、少子 保費恐壓垮年輕世代
2025-02-18 00:26 聯合報/ 記者林琮恩、李青縈、陳雨鑫/專題報導
陽光行動/高齡、少子 保費恐壓垮年輕世代
2025-02-18 00:26 聯合報/ 記者林琮恩、李青縈、陳雨鑫/專題報導
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同時受到少子化夾擊,連龍年效應都失靈,生育率持續下探創新低。人口結構變遷,實施卅年的健保制度備受挑戰,繳交保費的人變少,高齡化卻讓醫療需求攀升。專家表示,若是僅靠增加健保費率支應醫療支出,費率將愈調愈頻繁,愈晚出生的世代,保費的負擔愈重,加重世代不公,健保永續備受挑戰。
台北商大財稅系教授韓幸紋回想自己剛出社會時,當時健保費率百分之四點二五,卅年後,她從學生變成教授,現在的健保費率是百分之五點一七;而她現在的助教,一出社會即面對超過百分之五的健保費率,且預估三年後費率就會突破百分之六,未來健保費率調高頻率將愈來愈快,是年輕人必須面對的事實。
健保法規定,健保費率每五年精算一次,每次精算廿五年,根據最近一次「一一一年度健保財務評估報告」,醫療成本隨高齡化增加,若要維持法定一個月的安全準備金,健保費率必須在民國一一七年調升至百分之六點○七;到了民國一二八年,健保費率為百分之七點九二;民國一三五年,健保費率需達百分之九點五四。
健保法規定,健保費率每五年精算一次,每次精算廿五年,根據最近一次「一一一年度健保財務評估報告」,醫療成本隨高齡化增加,若要維持法定一個月的安全準備金,健保費率必須在民國一一七年調升至百分之六點○七;到了民國一二八年,健保費率為百分之七點九二;民國一三五年,健保費率需達百分之九點五四。
新聞選輯:高齡社會的營養新視角!醫師剖析鱈魚肝油與失智關聯
資料來源:高齡社會的營養新視角!醫師剖析鱈魚肝油與失智關聯 - 健康醫療網
高齡社會的營養新視角!醫師剖析鱈魚肝油與失智關聯
2025-02-18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
台灣目前約有37萬失智人口,隨著人口老化,估計到2050年將增加到86萬以上。據衛福部統計,65歲以上人口中失智症盛行率約為7.99%
全球每3秒新增一名失智症患者,受此疾病影響的人數已達5,500萬,預計到2050年將攀升至1.39億人。台灣目前約有37萬失智人口,隨著人口老化,估計到2050年將增加到86萬以上。據衛福部統計,65歲以上人口中失智症盛行率約為7.99%,意味著未來20年間,平均每半小時將新增一名失智患者。隨著台灣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的預防與管理成為社會重要的議題。
記憶退化與生活挑戰 失智症對家庭的深遠影響
失智症是一種慢性退化性疾病,對患者和家屬的生活帶來巨大影響。早期症狀包括記憶力衰退、無法記住剛發生的事情,隨後逐漸出現認知功能下降,可能發展為語言表達困難、方向感喪失,甚至會在熟悉的環境中迷路。此外,患者可能出現情緒不穩、多疑,甚至逐漸失去社交能力,這些症狀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也對家屬造成沉重壓力。
高齡社會的營養新視角!醫師剖析鱈魚肝油與失智關聯
2025-02-18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
台灣目前約有37萬失智人口,隨著人口老化,估計到2050年將增加到86萬以上。據衛福部統計,65歲以上人口中失智症盛行率約為7.99%
全球每3秒新增一名失智症患者,受此疾病影響的人數已達5,500萬,預計到2050年將攀升至1.39億人。台灣目前約有37萬失智人口,隨著人口老化,估計到2050年將增加到86萬以上。據衛福部統計,65歲以上人口中失智症盛行率約為7.99%,意味著未來20年間,平均每半小時將新增一名失智患者。隨著台灣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的預防與管理成為社會重要的議題。
記憶退化與生活挑戰 失智症對家庭的深遠影響
失智症是一種慢性退化性疾病,對患者和家屬的生活帶來巨大影響。早期症狀包括記憶力衰退、無法記住剛發生的事情,隨後逐漸出現認知功能下降,可能發展為語言表達困難、方向感喪失,甚至會在熟悉的環境中迷路。此外,患者可能出現情緒不穩、多疑,甚至逐漸失去社交能力,這些症狀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也對家屬造成沉重壓力。
訂閱:
文章 (Atom)